现在是新闻最多的时代,也是新闻最差的时代。
我们拥有“信息洋”,却在漫天谣言中迷失。掌着舵,却早已被预定航线。
我们成了不会分辨信息、任人操控的「信息盲」。
施拉姆曾这样比喻用户中心时代——“就像吃自助餐,受众可挑选自己想看的。”但不容置喙的是,所谓受众的自主挑选,其实只是在传媒认为有利可图、便于提供的范围作出的选择。
威廉姆斯所言印证了这点:“大众对电视的品味部分地来源于节目策划者和制片人,是对商业需求的回应。”可以说,新闻之于民众已不再纯粹。
但即使这样,我们也不能因噎废食。我们的大脑是用来思考的,而不是用来存储的。在正确方法论的指导下,我们能够发挥自主性,定位并解锁准确实用的信息,从此告别「信息盲」。
那如何才能get以上技能呢?
《真相:信息超载时代如何知道该相信什么》知道答案。
该书作者都是资深记者,被新闻人奉为圭臬的《新闻的十大基本原则》也出自他们之手。
他们认为,新闻素养是公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就好比,即使我们人人不会成为数学家、化学家或英语教授,上学时我们都学习了代数、化学和英语,因为这些知识有助于把握生活方向。”
同时,两位作者提出了现代公民六项必备的“新闻素养,也是清扫信息雾霾的6步质疑法:
1.我碰到的是什么内容?
作者把新闻分为四类:
一、确证式新闻:通过严谨的调查来获取事实,充分报道事实的正反面的新闻形式,强调准确和语境。
二、断言式新闻:新闻记者只起到被动的速记和通道作用。其主要标志是缺乏调查,即不质疑断言、不要求证据和检验证据。
三、肯定式新闻:可称为宣传式新闻,本质特征是缺乏证据核实。但与断言式新闻不同的是,它会预先挑选证据,再用其证明观点,它是论证说服的武器。
四、利益集团式新闻:即表面上客观中立,实则为某一利益群体摇旗呐喊的新闻。其特点是:一、没有彻底公开资金来源。二、报道倾向性一致。
将新闻归类,发现其潜在的准则和动机。是知道该相信什么的第一步,也是关键性一步。
2.信息完整吗?假如不完整,缺少了什么?
所有的新闻报道都要解释谁(who)、什么(what)、何时(when)、何地(where)、为什么(why)和如何(how),即5W1H的概念,以及再加一个Q:受众有关新闻事件的问题,在报道中提及了吗?我们要以此判断新闻是否可信、对我们是否有实际意义。
如果一篇新闻连最基础的5W都没有,那请将它拉入“黑名单”。
除了5W1H1Q外,我们还需注意新闻当事双方是否都能为自己发声、 是否两者的“音量均衡”、是否对其都使用了中性词等等。
前段时间,某报因“汤兰兰案”相关报道而饱受诟病。原因在于,该报道只出现了被告单方面的说辞,将矛头直指原告汤兰兰。这种元素缺失的倾向性报道,自然是不能被信任的。
3.信源是谁/什么?为什么要相信他们?
大多数情况下,记者凭借消息来源建立新闻可信度。对此,我们必须追问:这些信源是谁?、为什么我们应该相信他们?我们需要追溯信源,并依其权威性、所持立场,来确定对信息的相信程度。
且不将《人民日报》与不知名网站的可信度进行对比,就拿一篇传染性疾病的报道来说,知道被访医生的名字和工作地点,或知道她是该领域的专家都不够。还要弄清楚她是否在其谈论的特定疾病领域工作过,这更重要。
信源的名字是判断其价值最微不足道的元素,考虑信源是否权威更重要。
此外,“这是二手、三手还是四手信息?”记者似乎很少问这个问题,也很少向我们传递这个问题,但它很重要。因为一手信息最值得相信,越往后推可信度就越低。
4.提供了什么证据?是怎样检验或核实的?
弄清楚一家媒体如何处理证据也是辨别新闻类别的有用方法,它是判定新闻可信度的重要步骤。
新闻中是否采用了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开放式调查?抑或它只是有闻必录,没有做调查核实?又或许它另有所图,将证据用于政治甚至宣传目的?根据媒体对证据的处理态度,我们可将新闻分类,并依此判定它的可信度。
再者,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假如多重信源均用同样的语言描述一个议题,那我们就得谨防被人操控。如出一辙的语言并不意味着证实。
5.其他可能性解释或理解是什么?
信息鸿沟的差距在于有能力创造知识的人和习惯先入为主、固步自封的人之间。「刻板印象」是我们坠入陷阱的推手,为避免被操控, 我们需要训练自己不让先入之见影响,客观地观察,不急于下结论。
例如,在遇到有关“城管”与“摊贩”的新闻时,请抛开既往对他们的印象,以上帝视角客观审视事件,多关注当下事实本身,而不是回想以往的案例并妄断当事人的善恶。
“彭宇案”中的彭宇,正是利用了「扶老人反被讹」的刻板印象,来颠倒黑白。编造出“农夫与蛇”的故事,从“肇事者”无缝对接为“被冤枉的好心人”,将被撞老太抹黑为“无耻的碰瓷者” 。虽然后来真相水落石出,但影响极恶劣。直至今日,很多人依旧只记得彭宇是“被讹的好心人”。
另外,若是在新闻中,看到了“女司机”、“富二代”等标签化的语言,请避而远之。因为标签化新闻从来都不是什么好新闻,它只会歪曲事实,加深你的偏见,激发你的戾气来获取滚滚流量。《大妈碰瓷碰碰车》这类报道就是典型的案例。
记住,好的报道是关注真实的人,而不是归罪于个人的恶。优秀的报道是一个世界,不只是故事的集合,他们的作品里始终有一个更大的语境。
6.我有必要知道这些信息吗?
想要有效地找到真正重要的新闻,关键的一步是发现那些自始至终工作出色的媒体和记者,也就是人们信任或常关注的品牌媒体和个人。
优质报道里所揭示的细微差别、详细叙述和证据,会显示记者使用的方法。寻找这些迹象,可以成为鉴别真实新闻而形成你自己方法的第一步。
以上只是确保我们有效消费新闻的诀窍而已,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有目的地去看新闻,第一步是问自己:我从新闻里得到我需要的信息了吗?
其次,我们要问:我们对自己未知的可能性究竟有多开放?什么是事实、什么是信仰?在事实和信仰的光谱里,我们处在什么位置?
如果我们倾向自我封闭,我们从新闻里得到就更少,如果我们沉迷于肯定式新闻或娱乐新闻,我们将学得更少。理性与迷信的新鸿沟,在于明智的新闻消费者和沉醉娱乐的人之间。
技术已彻底加快了社会的分层速度,要想不被混乱的浪潮裹挟,唯有重拾理性。
如书中所言,批判性思维不是一个方式,而是一段旅程。
离我们最近的是事实,离我们最远的是真相。 我们要做的就是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