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说过,英语单词的学习有三个境界。
第一个是死记硬背,不求甚解,背的次数多了,就能把它记下来。
第二个则是词根记忆,由基本的词根和前后缀推测出它的意思并能灵活运用,如我讲过的例子ERADICATE,由前缀“E(EX)-向外”加上词根“RADIC=ROOT根”加上动词词性后缀“ATE”,这个词自然就是动词“连根拨除,斩草除根”的意思。你甚至不需要查字典就能知道和记住它的意思。
第三个最高级,在学习掌握历史典故和西方文化过程中自动就能够理解贯通的单词,这样的办法最好,一劳永逸,真正拥有,并且能够真正彻底地理解这个单词,基本不会用错。为什么如此认为?下面是个小例子。
这是我刚才读哈代小说《德伯家的苔丝》第十章中的一句话,这段话对我来讲只有一个生词就是划线的“laconically"。然后,我不用查任何词典,立刻就能明白这个单词的意思是“简洁明了,十分简短”的意思。何以为之?这是因为我以前看希腊的城邦斯巴达资料时,知道在它的旁边还有一个更牛的城邦叫LACONIAN(拉克尼亚),这个城邦的人据说从来不多说一个字,即使别的城邦给他们发了一封挑战书,信上威胁他们如不投降马上屠城且不留一个活口。在这样残酷的威胁面前,LACONIAN城邦的人民依然是简洁明了,只回复了一个字“IF!”(试试!)。真是惜字如命啊!通过这样的典故,你肯定不会忘掉LACONIAN城邦,也不会忘掉只要是LACON开头的,都是“简单明了”的系列词。所以上面那句话的翻译是“嘿嘿嘿!”,黑咖的妈妈笑着一边抚着自己的小胡子一边简短地解释说:“才出油锅,又入火坑!”。
有意思吧?莎士比亚说过,简洁是智慧的灵魂(Brevity is the soul of wit.)。简洁是个好习惯,拉克尼亚的人跟河南人很有点像了,侯宝林在相声《方言趣谈》里提到过中国的方言里,河南话最简洁明了。信不信?不信你听听这段相声。
要想真正掌握一门语言,这个语言背后的历史文化知识一定要尽可能地多多掌握。就如同外国人学中文,你说他“猪八戒似的”,他如果不知道中国文化《西游记》,他肯定猜不透你是夸他呢还是骂他。同样,你不学习西方文化而想完全明白诸如“SPARTAN(既能吃苦又勇敢的),STOIC(以苦为乐的),EPICUREAN(享乐主义的)的意义,也是非常困难的,括号里的中文只解释了一部分意思,这些字的真正内涵只有学习了西方的哲学和历史才能真正明白其中包含的全部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