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宋词来,豪放派的代表人物,大家一般认同的都是苏轼,但是我却非常喜欢辛弃疾。
苏轼那篇经典的《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和辛弃疾的那篇《永遇乐,京口北古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在气势上,《赤壁怀古》是有优势的,但是细细揣摩,在时间和空间的把握和延伸上,《永遇乐》应该是更胜一筹。
读了《辛弃疾传》,对辛弃疾的一生有了一个立体完整的理解。宋代词坛上,文能治世,武能安邦,超越辛弃疾的人寥寥无几。那个英姿飒爽的横渠少年,杀判贼义端和尚,率五十骑深入敌军腹部,生擒叛军将领张安国,是何等的意气风发,壮志凌云。那个在南宋朝廷上献《美芹十论》,据理《九仪》,一力抗金,收复失地的豪情英雄,到最后落了个,“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的悲情下场。
英雄暮年,壮志难酬的悲凉与“廉颇老亦,尚能饭否”,是何其相似啊。那个一心想“了却君王天下事”的英雄,最后也只是“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岁月无情如刀刃,它把一个豪情少年,打磨成悲凉消沉的暮年老人。
人生的悲苦莫过于,明明心内存黄连,世人面前扬笑脸,就像辛弃疾的那首《菩萨蛮》里说的,“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是在笑沙鸥吗?如果没有细细的读辛弃疾的平生,是感受不到他那种隐忍的,欲说还休的苦楚的。
读《辛弃疾传》,心中会浮现出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的不堪之举。明明文不能执笔,武不能安邦,手无缚鸡之力,身无寸箭之功,却削尖了脑袋往富贵功名场中钻营。遇到丁点困难就指责,推三阻四,抱怨,困顿,毫无斗志。想当年辛弃疾的盖世文采和武功,不被朝廷重用,也仅仅是自嘲“世间喜愠共何其,笑先生三仕三已”罢了。两下相较,世人是有多么的浮躁和肤浅啊。
辛弃疾虽然在仕途上起起伏伏,报国无门,但是他的身边却有一群志同道合,肝胆相照的好友。这也许是命运对他忠义肝胆的眷顾吧。前有陈同浦,刘改之,叶衡,朱熹。在垂垂老年,又结识那个“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陆游。两人虽是忘年之交,却惺惺相惜,陆游丝毫不吝惜笔墨去赞赏辛弃疾的才情和英勇谋略,更是在开禧年间北伐失败,辛弃疾抱病离世后,写诗表达心中的悼念,“君看幼安气如虎,一并遵已归荒墟”。世人都道,君子之交淡如水,却不知水中自有真性情。
辛弃疾的忠心,傲骨,豪气,才情,是我辈之楷模。
正是:
远古一青兕,悍然入尘世。
词坛飞虎将,辛公莫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