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星姐
“老妈,快点,来打牌了!”刚刚洗漱完毕,小儿子就大声的催我打牌了。(游戏很简单,主要是玩凑十,以此来培养孩子的数感,想跟孩子玩这个游戏的可以给我留言)
在每一盘牌局的最后,会有剩余的无法凑成“十”的牌,剩牌最多的那个人要将牌的点数相加。
每当这时候,大儿子总是能很快的计算出来,我则会顺势夸他:“算得好快啊!简直就是数学天才!”
儿子边洗牌,边低声说:“可惜我不是数学王子,我只是我们班的中等生!”
玩耍的时候,时间总是过得特别快,到睡觉的时间了,游戏也结束了。
等孩子们都入睡后,我回到自己的房间,坐在床上,斜靠在床头,顺手拿起床头柜上的一本书,随意的翻看着,但大儿子的“我是中等生”这句话,一直萦绕耳畔。
在儿子的班里,有52个同学,儿子的确属于不太会引起老师注意的中等生。学习算不上拔尖,很遵守纪律,也没有什么明显的特长,从这些来看,儿子对自己的定位还是相当准确的。
但是,但凡是人,都会或多或少有一颗争强好胜的心。从儿子的话里,我也听出了有对成为“优等生”的渴望。
我想起一句格言,是这样说的“当英雄路过的时候,总要有人在路边鼓掌。”
其实,坐在路边鼓掌的人,大多数的人都会幻想着“如果我就是那个路过的英雄,该多好啊!”
所以,我很能理解孩子话里的点点落寞。
一个班50多人,我满打满算,如果前10人属于优等生,那么其余的40多个孩子,大多数都不可避免的成为“中等生”,都会成为那些“坐在路边鼓掌的人”。
这是个概率问题,一个班里,有人拿“第一”,就必然有人在最后。
试问:如果孩子考了最后一名,你就不爱他了吗?当然,这是个伪命题,因为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不爱自己孩子的父母,不管孩子是“优等生”、“中等生”亦或是“差生”,我们都会始终如一的爱他们,至死不渝。
再重新回到我们家的“中等生”上来。儿子已经九岁了,才刚刚过完九岁生日。从小到大,他都很少让我操心。
在学校里,他能团结同学,尊敬老师,不争不抢,不管在哪里,都能和同学愉快的玩耍,且待人友善。
有时候他会跟我说起某个同学的缺点,我会马上要求他说出这个同学的三个优点。这样做的目的是,我只希望儿子能多看到别人的长处,少盯着别人的短处。
在校外,儿子也是爱心满满,礼让弱小。在公交车上,他都会给老人或抱小孩的让座。每次在路上遇见乞讨的人,他也都忍不住的要给予帮助(虽然只是给予微不足道的一两块钱,而且还是跟父母拿的)。
但他在给予乞讨者帮助时,脸上那笃定的神情,让我心生欢喜,同时也让我惭愧。
惭愧,是因为,在经历了复杂社会的洗礼后,我已经开始拒绝虚伪的祈求,面对或真或假的乞讨者,大多时候我都选择了视而不见。
然而,在孩子身上,却有着最纯粹的善良,有着最不求回报的给予,有着我们成人自觉形秽的纯真。
所以,中等生,又何妨?
作为中等生,并没有妨碍儿子拥有善良的心。
作为中等生,也没有妨碍儿子拥有坚强的意志。
作为中等生,更没有妨碍儿子用明亮的眼睛欣赏世间的美好。
在我看来,孩子能健康,快乐,善良,这就够了。
只要健康,只要快乐,只要还有梦想,做一个善良的“中等生”又有什么关系?
我们不得不承认,平凡的我们,作为父母,绝大多数人,都会毫无例外的只能培养出平凡的孩子。
不管当父母后你有多么渴望孩子成龙成凤,大多数人都必须接受这个事实:我们和我们的孩子最终都只能是平凡的人。
我的儿子是中等生,我只想长大后的他,仍然可以保持一颗善良的心,拥有健康的体魄,过着快乐的生活,做个热心的人,做着自己想做的事,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
如此,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