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两年,总是听到关于语文学科改革的一些事情,各种说法众说纷纭。2017年我参加了高考恢复40周年的大会,会上听到了温儒敏教授的讲话,做了纪要。今天看到了,整理了一下,给大家共享。
一、高考改革怎么办?
1.招考分离
招生和考试来分离,用方法倒逼教育制度的改革。也就是考试是考试,招生是招生,解决多年来解决缠绕的难点。这个是学术界的一个观点。2010年国务院颁布的中长期教育发展纲要,其教育路线图里面有这么一句话: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的方法,政府宏观管理,专业机构实施组织,学校依法自主招生,学生多次选择……
2014年的理念比2010年打了很大的折扣。由招考分离,转向了教育的公平作为重要的方面了。随后又做了一些前移的改革。浙江上海等推广3+3的改革,这是政策的调整,不是制度性的变化。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动?因为11届在通过审查的最后一刻,强调了教育公平。而招考分离,可能会影响教育公平,所以出现了调整。
维稳成了重中之重,高考改革的冲突很大,所以先提教育公平。教育确实存在不公平,尤其是在中小学教育领域。
中国高考改革的成本太大,只能妥协。强调教育公平的改革是治标,为后续的治本做铺垫。
温老师建议:
目前的改革方向和招考分离是不矛盾的,需要做好短期的改革方向和长期的制度改革的两首准备。2020年无法实现新的高考制度改革。
1. 稳步推进高考分离的制度改革,而非简单的科目调整。应该允许一部分高校进行改革。
2. 改革的设计目前是含糊的,需要尽快的明晰,不然会引起社会的混乱。学业水平的考试是达标性的考试,高考是选拔性的考试,他们的性质和评分办法都是不一样的。目前上海的招生办法需要细化,要支持上海和浙江的改革,不能重新回到以前。
要有人做政策性调整的设计,这是大问题,需要我们去做。
3. 高考只考语数,外语作为社会化的等级考试。目前取消了,因为部门和利益之间的博弈,所以取消了。目前语文被边缘化,到了高二以后,语文学习的时间被其他学科排挤掉了。研究部门不要进行细节的研究,应该去研究这些关系国计民生的大问题。可以去考虑原来的这个政策。
希望北大的学者,能够关注高考这些大问题。
二、高考怎么改进
对高考语文命题提出7点建议
1. 命题应该注重运用教育测量技术。运用先进的测量和命题技术,如何提高高考语文的信度效度、如何拉开区分度,不能评经验,要有数据化的东西,要有科学的东西可以进入到其中。
2. 题量应该要逐级增加、量大。高考是选拔性考试,拉大分数距离,加大、加量。美国是75%的学生能做完,其他的做不完。目前语文考试的分数差别是很大的。要扩大题量,特别是阅读的题量。15%的学生做不完,对于选拔性考试来说,也是正常的。
3. 命题依赖的材料范围,还要拓展。最近4年的全国卷和北京上海卷,他们的阅读题的命题材料范围拓展了的,考了一些美学和历史学的东西,范围拓展了,99%的孩子从来没有接触过近几年的材料。这些改革是好的,能够撬动语文教学。目前语文阅读的范围是在是太小了,只有文学的东西。目前中小学生要开拓眼界,我们要培养现代化的国民,要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和谋生来考虑。
4. 更加注重检索的能力。目前的语文教学只是单篇能力,语文高考要注重检索的能力。这也是社会的需求,我们需要学会在各种资料中,检索和筛选各种材料的能力。
5. 要重视考逻辑思辨能力。逻辑思辨能力,是阅读能力的重要,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目前缺少的内容。现在应该考虑这个方面,语文高考命题,应该多往理性靠拢。比如考非连续性文本和群文阅读,这都是特别好的。国外的SAT也是这个考法。
6. 考读书的情况,包括课外阅读、阅读面、阅读品味的情况。这两年已经有了这方面的变化。目前的北京考名著的做法,很巧妙,值得提倡。让没有读过书的,就不做不出来。
7. 高考作文,应该有强烈的意识,去围剿套作。北京的高考作文,在注意这个问题了。让高考语文作文,回归理性,强调思辨。防止套作、速构、模式化等,因为对中学语文教学产生了非常恶劣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