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建议”背后的操盘手是谁?我们是如何被卷入其中的?我们又该如何保持自己独立的思想?
哈喽,大家好!欢迎来到沉潜者的思想小屋~
“专家建议”曾经代表一种权威和专业,专家们丰富渊博的知识、科学独到的见解和在专业领域深耕多年的经验,让众多百姓对他们的建议深信不疑,以之为指向。
为何现在“专家建议”却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呢?“建议专家不要建议”登上热搜,标志着群众对“专家”这一权威群体的祛魅拉开序幕。
群众们反感的真的是“专家建议”吗?
其实不然。
一、让我们过敏的不是“专家建议”
首先,我们都知道,专家之所以被称作专家,必然是取得了一般人达不到的成就,在某一领域垂直深耕多年,具备该领域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其研究成果和最终结论对于该领域的初学者和其他领域的人都有学习、借鉴和指导意义。
我们不可能全知全能,专业领域的知识,当然得去请教专业人士,学习他们的经验、思考方式,拓展自己的思维视角和知识储备。
真正让我们反感的其实并不是“专家建议”,而是“奇葩建议”。
所以不要被某些营销号和媒体的炒作所迷惑,不要对“专家建议”全盘否定,那样是不利于我们的学习和成长的,是在束缚和局限我们的个人发展。
二、为什么会出现“奇葩建议”?
在我们看来的“奇葩建议”,专家未必都不知道,但他们为什么还要提出来呢?
这里面就涉及很多复杂因素了。
①屁股决定脑袋。
②与现实脱轨。
③被营销号和媒体断章取义。
④跨领域发言。
⑤凡尔赛。
⑥以“专家建议”为名,发自己的言论。
⑦人类喜欢看英雄末路、跌落神坛的悲剧。
接下来就让我们详细分析一下这里面的原因。
1、屁股决定脑袋
这句俗语话糙理不糙,所谓“屁股决定脑袋”,指的是那个人处于什么立场,就会说出什么话。
简单来讲就是发言是从维护自己本身立场和利益的角度出发的,没有考虑到民众利益,甚至民众的利益根本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内。
所以在我们看来的某些“奇葩建议”,我们觉得荒谬可笑,但他们却不以为然,因为站在他们的立场上是完全有利和有理的,甚至他们还会觉得自己在为社会问题提供优质解决方案。
只能说立场不同,那么思维就不同,视角也不同,自然发言就不同了。
2、与现实脱轨
也有很多专家思考社会问题是与现实脱轨的。这种脱轨体现在两个方面。
①心理上的“投射效应”。
因为他们所处的高度决定了他们平时看到的是什么,他们所处的圈层决定他们平时能交往到什么对象,正所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所以时间久了,他们自然会默认所有人都具有和他们一样的物质条件、收入水平、生活状态等,这就是心理学上的“投射效应”。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当然无法共情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也听不到远方的哭声。
②理想主义。
这算是很多专家的通病了。毕竟书本上、课堂里、文献中、数据里传授的都是理论知识,而“居庙堂之高”的专家们整天钻研理论、发表论文、创新观点、撰写书籍,却根本没有时间花个几年去社会上实际操作一下他们的某一条理论。
他们与现实社会是有一层隔阂的,与各不相同的家庭现状也是隔着一堵墙的,自然也体会不了“处江湖之远”的人们的生活境况,考虑不到实际操作会有什么变化、遇到什么阻碍、真正落实会是什么模样。
3、被营销号和媒体断章取义
营销号和媒体的断章取义是炒作新闻流量的常见手段了,也是很多网民深恶痛绝的。
这些营销号和媒体通过摘取只言片语、转换说法、甚至篡改原话,来达到博人眼球的目的,他们根本不会去管有没有改变原本的意思,只要能吸引人点击观看,他们就能昧着良心胡编乱造。
可别小看这种语义的稍微转换和小小的改变,著名的“蒙太奇式谎言”就充分证明了语法、语序的重要性。
在下图中,赵燕青教授曾公开澄清自己根本没有说过这句话,她原话表达的是“奖励多生”的意思,可是被媒体一篡改,改成“惩罚少生”,自然意义就大不一样了,直接点燃了民众的怒气,也赚足了流量。
4、跨领域发言
我们都清楚,专家之所以叫专家,就是因为他们在自己的领域有丰富学识和见解,能够指导他人。
一旦专家跨到别的领域去,那也就不成为专家了,他们跟我们普通的门外汉也没有差别。
所以跨领域发言往往更显得荒谬和不可理解,但这都是正常现象,毕竟如果是我们普通人对陌生领域的发言,也是会贻笑大方。唯一的不同只是他们“专家”的帽子增大了名气,扩大了这种荒谬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例如王福重博士,据资料显示,他是经济学家,却发言干涉农业和环境问题,对农业环境方面发表言论,且不说可操作性能有多高,至少是出错率极大的。
我们需要做的是不要把“专家”这个帽子当成通行证,这个名头不是在哪都是专家的,所谓术业有专攻,我们不要笼统概括他们叫“专家”,而是要分辨清楚他们是哪个领域的专家。
5、凡尔赛的炫耀
也有很多专家是物质优渥的那类,他们具有不错的收入,享誉社会的声望,无忧的生活,即使看见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也只会增加他们的优越感,因为他们名利双丰收,而同为人类的其他人却苦苦挣扎在求生线。
他们表达自己内心优越感的方式不是公开嘲笑,因为这显然违背正常伦理。他们通过凡尔赛的方式来炫耀,表面上很类似心理“投射效应”那类人,实则他们比谁都清楚真相。
而这种“隐形”的优越感就是靠网民们的抨击来达成的。网民们越是说“普通家庭谁家拿得出50万”,他们就越有优越感和成就感,他们的爽感就建立在其他拥有不平等财富地位的人的抨击上。
6、以“专家建议”为名,发自己的言论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冒充专家”发表自己的言论,这也是很多其他媒体账号惯用的手段,“专家说……”“专家建议……”,后面跟上吸睛的荒诞标题和内容,往往就成功转移了人们的视线,把重心放在了后面的内容上,忽视了前面的那个名头。
“专家说”到底是哪个专家说的呢?具体来源和出处在哪里呢?经得起考验和推敲吗?
这些都是问题,但因为后面内容激起了民愤,所以成功转移群众的重点了。这种变相吸引流量的手段是非常恶劣的行为,某种程度上也在抹黑“专家”的公信力,在一片声讨“专家建议”的浪潮里浑水摸鱼、兴风作浪。
7、人类喜欢看英雄末路、跌落神坛的悲剧
至于有些人可能意识到了一味抨击“专家建议”是一种具有片面倾向的行为时,仍撒手不管、置之不理,甚至推波助澜,可能就是这种心理,就希望看到诸神黄昏、专家跌落神坛的景象,简单来说就是见不得别人好。
这种幸灾乐祸的嫉妒心理也是很好理解的,因为专家在某些领域确实是达到了我们难以企及的高度,甚至他们的生活都能维持在一个挺不错的水平,比起大部分打工族来说,专家确实是值得羡慕嫉妒恨的。
但我们不要因嫉妒蒙蔽了双眼,我们要仔细分清楚,专家也是有优势和短板的,在某些领域专家也和普通人没什么两样。
对“专家”祛魅是好事,但凡事过犹不及。
三、如何不被裹挟、拥有独立思想?
要想不被媒体裹挟着思想随波逐流,我们必须有自己的思考。
我们需要大量了解别人的观点和想法作为自己思考的补充,但一定得先有自己的见解,哪怕事后修正也没关系,至少我们是有自己的思考的,千万不要被人牵着鼻子走。
至少明确以下几点,对我们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是有帮助的:
①“专家”真的是专家吗?
是只有显赫社会身份的“专家”,还是名副其实的真学者?是真才实学的学术人,还是浑水摸鱼、虚假学历的名利人?是本专业的专家,还是拥有其他专业领域名号的专家?
②“建议”只是建议。
对任何建议,我们都不是全盘接收的,要有自己的思考和想法,要看看可行性,要审查一下是不适用于自身。对那些各种各样的建议,我们都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③不要跟风,要成长自己。
不要通过嘲讽“专家建议”来内耗自己,用这个时间自我学习和成长才是关键,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而不要让八卦、娱乐、热搜掏空自己的思想。
④有意识地思考发言者的立场问题。
每个人的言论都是带有主观偏向性的,带有利己成分,不可能会挑不利己的言论说。所以我们对待外部信息都应该有双向视角——“以我为主”的视角,“以他人为主”的视角。
这里就涉及了元认知的问题,这个“元认知”的知识和概念,沉潜者也会在后续的文章中发表。
总之,我们不可否认专家在其专业领域具备很高深的学科素养和知识储备,但理论和实践是两码事,很多MBA经营不好一家街边的咖啡店也是常有的事。
最重要的是,我们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不要被营销号和媒体带偏,不要被蜂拥而至的信息碎片冲散了自己的思想。
沉潜者感谢您的阅读~
与沉潜者一起探索和思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