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了一本书叫《精力管理》,是一个学习类博主推荐的,看完觉得深受启发,恨自己怎么没有早点看见,然而去豆瓣准备评分的时候发现这书半年前看过,还给了个差评...
以前读书是不是有些过于囫囵吞枣呢,话说我真是很喜欢看这类关于时间管理、个人管理的书啊,毕竟自己的生活还是要自己主动规划一番,虽说总在规划感觉实际行动的时间就少了呢,但这方面的投入仍然是值得的。
以前在管理时间、安排任务的时候,总是不能按时完成,结果比起计划,自己的进度总是滞后的,时间长了难免沮丧。
而这本书的核心思想是,我需要管理的其实是精力,而不是时间,有道理啊。我一直信奉“最好的时间管理是不需要意志力参与的”,但是我有意无意的忽略了一点就是,如果我精力充沛、热情高涨的话压根就不需要时间管理,那为什么不让自己保持这样的状态呢。
作者在书里把精力分成四部分:体能、情绪、思想、意志。认为这四种能量会在一天中不断的消耗,我们要做的就是有意识的锻炼并且恢复这四种能量。
体能就是指身体的运动能力,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嘛,作者提出真正有效的锻炼方式是高强度有氧间歇,我很赞同,自从觉得每天在健身房花两个小时过于奢侈以后,我就在宿舍楼锻炼了,每天冲刺上10楼两到三次,在顶楼做俯卧撑(参照《囚徒健身》),强度很高心跳很快,训练后精神好,身体运动能力较强,加上休息总共需要二十分钟不到。体能除了锻炼以外,日常的维护也非常重要,比如多样的饮食、规律的作息等等。
情绪的恢复主要是靠亲密的人际关系以及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但是不包括看电视、玩手机这样低投入高刺激的事情,这些事情反而会消耗精力,做得久了消耗精力不说,还会头昏脑胀、意志消沉,一个合适的兴趣是需要有一定的心力投入的。
思想的恢复主要是靠接触新鲜的事,新鲜是指相对于当前的事情来讲新鲜,比如坐的久了站着是休息,站的久了坐着是休息。在做事、学习的时候应当把几项不同的事情穿插起来做,就像卢梭在《忏悔录》说的:
“我本不是一个生来适于研究学问的人,因为我用功的时间稍长一些就会感到疲倦,甚至我不能一连半小时集中精力于一个问题上,尤其在顺着别人的思路进行思考时更是这样,虽然我顺着自己的思路进行思考,时间可能比较长些,而且还能有相当的成果。如果我必须用心去读一位作家的著作,刚读几页,我的精神就会涣散,并且立即陷入迷惘状态。即使我坚持下去,也是白费,结果是头晕眼花,什么也看不懂了。但是,如果我连续研究几个不同的问题,即使毫不间断,我也能轻松愉快地一个一个地寻思下去,这问题可以消除另一问题所带来的疲劳,用不着休息一下脑筋。”
这和柳比歇夫的“田间轮作制”多像啊,这不就是小学老师跟我们说的“看别的书换换脑子”,查了一下现代把这种方式叫做活动休息,生理依据是循环利用大脑的不同区域(参考文献:马树勋.活动休息的生理依据[J].体育教学与训练,1982(02):25-27.)。
意志的恢复主要是靠明确自己的目标以及提醒自己想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我觉得这里可以借鉴一下《晨间日记的奇迹》里面的方法。
所以现在我的日常是用便签把任务(主要是复习和论文)写下来,循环进行,每半个小时活动一下身体,放弃用娱乐活动来休息的想法,每天爬楼锻炼身体,虽然还是会浪费一些时间,但效果是很不错的。
这本书对我启发最大的其实是这句“人生不是一场马拉松,而是由一段一段短跑构成的”,把人生、事情当作马拉松的话会想着保存体力、不求一时的胜利,但如果是一段一段短跑的话就需要在每一个阶段全力以赴才行,只争朝夕!这种思维模式更容易激发积极性,也更热血啊!
想做的事情想学的东西太多了,时间不够,得好好利用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