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食,被当今营销专家们起了个听起来有文化一点的名字,叫做“休闲食品”,在老C看来,可能歪打正着了一个东西:当今人们富裕了,但生活和工作节奏快了许多,各种有形的和无形的压力也大了许多,闲暇时间也少了许多,所谓越缺什么越要强调什么,所以把零食称为“休闲食品”也就有了另一层含义。
无论生活贫穷还是富足,打零嘴儿的重要性其实都丝毫不亚于一日三餐的主食,特别是在精神层面——对愉悦感的追求。
作为60后的老C,那个年代物质生活还相对贫瘠,只有年节和来重要客人才有肉吃是很正常的一件事,主食一般是玉米面饽饽高粱米饭什么的,只有生病的时候才有大米粥或是面条荷包蛋,记得村里面还有因孩子多等原因相对贫困而经常东家西家借粮食勉强度日的家庭......生活即便如此,但丝毫不影响人们对于零食的喜好和探索与挖掘。
同龄人或许都记得,糖块、糖葫芦、冰块、小方块点心是那时最普及的零食了。说它普及,只是说这几样东西最多,但也不是说吃就能吃的。记得最喜欢装在一个塑料管里五颜六色小圆球那种糖了,老爸从县城回来探家时会时常带来一两只,拿到后就兴奋的不得了,但不会一下子就吃光,要匀好多天的。
说来说去,上边这些零食都是要花钱买的,在钱很少的那个念头,购买的冲动是要受到了严格限制,不像现在的剁手党们那么酣畅淋漓的潇洒。
那么有年轻的朋友特别是从小就生活在城市的年轻朋友,是不是要问了,还有不用花钱买的零食?是的,农村孩子们的创造力、想象力和探索能力也是无穷的,因为寻找快乐是大家共同的生活法则。
先说一种物品置换方式,讲出来或许让大家吃惊一下子。老C的老家不产花生,又不能总是花有限的钱去买,但又很想吃,怎么办呢?于是买卖双方一拍即合:换。记得村里面时不时的来上一辆牛车,车把式会在进村后就会连续大声“促销”:换花生啦!换花生啦!
牛车上有两个用席子围成的斗儿,两个斗儿之间会用更高一些木板隔开,其中一个斗儿里面装的是炒好的花生,另一个斗儿里呢,你猜装的是什么?是晾干的鸡粪!自从村里来过这种装备的客商,好多家里就开始特意攒鸡粪晾干,等着换花生来吃。
农村孩子们的探索开发能力也是很强的,野生的菇娘(姑娘果)、麻果儿(白麻的籽)等,都可以在田间地头找到并采摘享用。瓜子自不必说,好多家里会在自家院里的空地种上许多棵的,不晒干不炒熟把新摘下来的整盘向日葵拿到屋里把瓜子一颗一颗直接吃,也是别有风味的。
(麻果儿)
有时候,有机会索来几块花生饼(榨油),几个小伙伴在一起分享,也是香喷喷的过瘾极了。一直到80年代开始,零食业发展才迎来了一个质变的开始,有了用小塑料勺子吃的酸梅粉,有了能吹泡泡的泡泡糖,有了会跳舞的跳跳糖,有了小果冻麦乳精......
现在不可同日而语了,各种膨化食品、各种坚果、各种牛肉干烤鱼片、各种蜜饯果脯酸枣糕、各种辣条豆干泡椒凤爪、各种薯片巧克力、各种蔬菜条果干枣夹核桃、各种饼干曲奇小点心......
零食,将是消费者和业者不断追求和拓展的领域,因为零食不但能给我们带来快乐,更是给我们解忧的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