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看到一些成功人士分享他们的成功学和吸引力法则,很多人觉得这些方法很有用,但是我们大部分人却看不到明显的效果。为什么这些方法会有效呢?简直让我们难以置信。
这到底是真的吗?我们没有亲身体验过,所以总是心生怀疑。
其实,我们需要理解这些方法背后的运作原理,才能真正地发挥它们的效果。
今天,我将为大家揭示这个原理,让你们明白其中的逻辑。当你们理解了这一点,才会真正地相信这些方法,才会毫无保留地追求它,它也才会对你们产生真正的影响和作用。
一、意识
什么是意识?
意识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概念,关于这个问题有太多人想要了解,却又不知道从哪里开始。
意识跟我们的呼吸一样,随时都在,但我们又不会每时每刻都知道它的存在,
意识就是知道我在听,我在讲,我在看,我在感受,意识是我们对自己和周围世界的感知和觉知。
大脑中的神经元集群在处理和解释来自我们感官的信息时,产生了我们的意识体验。
例如,当我们看到一棵树时,大脑中的视觉处理区域会接收和处理来自眼睛的信息,然后触发一系列的神经活动,最终形成我们对树的感知和意识。它让我们能够思考、感受、体验,并做出反应。
《神秘的量子生命》里是这样说的:
感官信息的整合形成了有意义的概念,而概念的整合则产生了意识。意识驱动大脑进行思维活动,思维活动继而驱使身体发生物理运动。
但一般情况下,你不知道它的存在,当你想体验意识的时候,你就不知道在体验意识。
在你发呆或因某事入神的时候,突然“叮“的一个声音起来时,你回过神发现,刚刚是在意识里,但当你回忆的时候,你就不在意识里了,你也无法描述刚刚的感受,除非你再回去体验,但体验的时候你就又不可描述了。这就是你的【意识】。
每个人都在意识流里畅游,尽管你的体验和观察不能同时进行,但不影响你去观察,我们不能无时无刻都在观察或者在体验,这两种状态是可以切换的,,如果带着一份觉察, 你才能知道自己过去的意识流是否跑在了自己设定的频道上,如果发现意识不中正了,就意味着你觉察到了,意识配上觉察,就是觉知。
小我
在觉知没有升起来的时候,我们都是顺着意识流而生活,我们活在有情绪的意识里,以为这就是我们的真实感受。
于是抱着这种感觉不放,认为我的感觉情绪是真的,因为某个人的行为而不开心,所以我不喜欢他,因为某个人对我说了不喜欢听的话,所以我才伤心了,都是因为他。
用自己的情绪反应来作为一把秤,并用这把秤来衡量除我以外的一切,形成一个我与世界交互的价值体系,认知体系,诞生出一个自我价值观。
在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观里,大脑通过一个”我“从某一个有利的视角来观察周围环境,保护身体的安全。
所有的选择,反应,都要确保这个”我“是安全的,划算的,我想要的喜欢的就打上好的标签。反之,与我不利的,我不想要的都会排斥,打上不好的标签,生命就在这样的二元对立中,生存交互,这样的我称为”小我“。
在小我的身体里,物质才是世界的本源,意识的存在依赖物质,不管我有没有看到物质,但物质的实质是真实客观存在的。这是唯物主义的本质,因为唯物论,所以诞生了科学,小我相信科学,因为可论证,可看到。
我们在这套设定的体系中,生活了很多年。我们认为这个世界很真实,所以在这里拼命的奔跑,竞争,攀比,直到有一天,我们赢得了很多,但最后发现这不是自己想要的,这时候似乎并不快乐,也没法再让自己继续抓取了,不想再以这样的方式过下去,于是开始寻找生命的意义。
或者另一种情况,我们在这个体系中,跑的很累,有一天好像发现自己做错了什么,很多求而不得,很多不如愿,看到了颠覆世界观的存在,看到了自己世界里的局限性,看到了自己其实一直活在自我设立的围墙里,于是开始想要离开这道墙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灵性
我们开始站在了用”我“以外的视角来看自己与世界,发现原来我与世界是一体的,我是可以站在中立的角度观察“小我”与世界的,需要对我负责的那个人是自己,不是别人,我的看法、想法也并不代表真实。
当有这份觉知的时候,人就开始变得更包容,心中也升起了爱,因为此时的世界不是我与对立面的其他,而是我在世界中,世界也在我之内。
因为【我的存在】才看到了世界,世界的物质也因我的看见而存在,我的意识不在时,世界又与我有何干呢?
我们对宇宙的认识首先来自于我们意识到了宇宙的存在,而这些认识都来自我们有意识的大脑。
如果开始怀疑以往的世界观,开始接纳灵性的存在,从唯物到唯心的那道线开始渐渐弱化。
著名的物理学家海森堡提出了观察者效应:就是因为人的意识介入观察,决定了微观世界物质运动的确定性。
随着双重干涉实验的成立,证实了物质确实会因为人的意识观测而改变状态。
我们现在认为的好坏对错,都不是真实,我看到的世界,感受到的幸福、快乐、难过、痛苦,都是大脑传递给意识的,没有我的的意识,所有一切都与我无关。
意识不是大脑,大脑的感受可以让意识知道,但意识不是感受到的情绪本身,它只是感受的接收器而已。就好比镜子不是镜子里的你,电视不是屏幕里的演员和画面,意识也不是大脑里的一切感受。
大脑
人类的大脑有两个系统:【原始脑】和【理性大脑】
原始大脑主要负责无意识,也就是本能反应,第一时间保护自己,以我为中心的反应系统,
第二个系统是后来发展的理性大脑,负责有意识的思考和决策。
当我开始注意到,是我在看这个世界时世界才存在,就会有一个独特的循环的意识体。
我在看另一个我,一个是观察者,一个是被观察者,而这个观察者同时也可以不断的被观察,只要我看到我在观察自己时,同时就会有另一个观察者在我此刻的观察。
这种意识递归的感觉被认知科学家称为”元认知“,是一种能对自己意识思考的能力,也就是觉知,觉察的能力,他来自于我们的理性大脑系统。
提升元认知,便能主动改变我们大脑的顽固思维,突破认知局限,客观的看待这个世界,
当你有了这个觉察后,就拿到了生命的主动权。
博恩·崔西说:”当你意识到自己可以学会一切需要的任何东西,从而实现设定的任何目标时,你的人生将获得巨大的突破。这就意味着你能做什么,能拥有什么,能称为什么样的人,均不受限。
由于第二系统的出生比第一系统晚的太多,而且第二系统的决策和思考的运行速度会比第一系统慢太多,所以第一系统会非常强势,大部分情况下,我们的反应都来自第一系统。
除非第一系统遇到困难时,才会启动第二系统,也就是遇到事情情节复杂,比较费脑的事情时,第二系统才会出手。
生活中我们在频繁的依赖于无意识的自动探索,我们95%的行为都是被无意识操控的,头脑中有无数个无意识念头在运作,我们对这些千头万绪的无意识加工过程一无所知,以为在决策中是自我意识在发挥作用,事实上,意识的控制能力是有限的。
许多心理活动都是悄然发生的,而意识只是覆盖在繁杂的无意识处理器上的一块薄板。
我们的大脑每天都在后台努力的工作,我们所见到的美丽的世界,我们的快速反应,殊不知背后有强大的无意识在运算的结果。
那么我们人类这个游戏角色所认为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到底是不是客观的呢?
从上世纪末,美国尝试过很多种心理暗示的实验,这些实验证明我们本身的感觉就不一定是真实的,由此就有可能怀疑世界的真实性。
实验前首先告知受试者,这是一个忍受疼痛能力的实验。在实验开始之前,找一个专业的演员团在他身边上演被通红硬币烧伤的实验,表演完毕之后,在同一张椅子上蒙上受试者的眼睛,并把他捆绑起来。然后医生在他旁边开始加热硬币,但硬币仅是加热到 40 度后,就把它缓缓地放在受试者的手上。结果受试者感到一阵钻心的疼痛。紧接着,在受试者手臂上竟然出现了一个硬币大小的三度烧伤伤口。从客观物质角度去看,这枚碱 40 度的硬币是不可能烧伤受试者皮肤的。
这个伤口出现的原因是因为,大脑中枢系统告知物质躯体:你受伤了。
那么身体感受的真实性是值得怀疑的,我们的意识只是感觉本身,我们不能将它等同于所有来自眼耳鼻舌身意传输给大脑的信息。
如果让身体、大脑中的画面,情绪都沉浸在一个新的场景中,你的大脑会分辨不出来是真是假。
比如带上vr眼镜做过山车,那种刺激危险的体验就跟完全真的一样,只要沉浸在画面当中,你的身体是会产生真实感一样的行为反应。
有一次我吃完了饭做了v中的过山车,短短几分钟就有了想呕吐的感觉。
意识本身是真实的,是中立的,它没有恐惧,没有评判,但存在了身体里,就无法独立,身体的第一决策是来自大脑,大脑需要意识的接收,一旦接收到任何信息,意识就变成了信息。
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
这里的在,不是思考的在。能接收到思考正在发生的这个主体,这个接收器的存在才是在,仅仅只是在接收的那一瞬间,而当你知道这个接收器在接收的时候,就不是那个在了。
这里比较复杂,不能去理解,只能体会,只要被加工过的信息,就都不是意识。
知道你要去哪里,然后带上觉知,保持你一路的中正,顺流不费力的生活在意识流里。
二、潜意识
荣格说:
有一些事物我们并没有意识到,可以说,它们存在于我们意识范畴之外,但它们确实存在着。
有些看似是自我经验的举动和选择,其实背后有一股隐藏的力量在操控着我们的决定。
我们思考要不要跟某个人做朋友,周日去哪里玩,都是用第二系统的理性脑,是显意识的思考。
这些自认为加了理性思考的决策判断,其实脱离不了潜意识的底层色彩,潜意识排斥的事情,你在思考前就已经否定了那个决策。
显意识处理信息的速度和潜意识相比存在很大的差异。
根据丹麦科学记者托尔·诺里特朗德在他的《使用者的幻觉》一书中的描述,大脑在“有意识”的状态下每秒处理的信息量约为40比特,而在“潜意识”状态下,通过感觉器官进行的信息处理速度能够达到每秒1100万比特。也就是说,通过向大脑输送无意识的信息资源,可以让我们以27.5万倍的速度来处理信息。
这种差异使得潜意识能够在我们并未意识到的情况下处理大量的信息。
同时,潜意识虽然处理信息速度快,但它并不能进行逻辑推理。
潜意识就是一种自发的过程,不需要动用思维
比如开车可以听音乐,可以跟人浅浅的聊天,可以数数,等这些简单的行为,动作很丝滑,就好比抬起腿,你不需要思考一样。
当弹琴的人把某一首曲子弹的非常熟练时,手上的动作就转化成了肌肉记忆,就像自动一样,不需要刻意去记某个音符,这是从意识到潜意识的转化行为,也是脑区域中新的脑区域通路的激活。
进入潜意识的那部分记忆,不是消失,而是封沉,暂时的角落里。
如果这段记忆是不舒服的,它就会像一个肉刺,时不时的会刺痛一下,当类似的事情再次遇到时,就会内心产生波澜,不舒服,有情绪。有时候自己都觉得奇怪,为什么这点小事我会有如此大的情绪呢!
如果在你的潜意识里接收过某个物品是不好的指令,未来你就会毫无理由的认为这个物品就是不好的。
既然给潜意识注入什么指令,生命就会有什么样的走向,
那为什么不给自己轻松又正向的指令,活出自己喜欢的人生呢?
比起要拼命努力才能取得好成绩,为什么不是轻松学快乐学也可以有好成绩呢?
比起需要早出晚归才能有钱,为什么不是能做喜欢又轻松的事情就能挣钱呢?
很多时候是自己的思想将自己困在了某种状态里,以为做一些努力克制这类反人性的行动才能取得好的结果,其实只是将自己逼到了墙角后并关上了门。
当然拼命努力会让一部分人在这个阶段取得好的结果,但这并不是长久之道。能够走的长久的一定是热爱并觉得轻松和值得的。
让伤痛脱落
如果你的过去带着很多的负面伤痛,那些事情已经过去了,你的情绪体记录着事情对你的反应,它会不断的用过去的思维和感受来解读你新的事件。在这样的状态下,你会觉得为什么我的生命中总是出现相同的事情,遇到相同的伤害我的人呢。
当你对一件事情产生固有的看法时,你也会在类似的情形下做出相同的回应,如果你的内在是排斥的,害怕的,怀疑的,暴躁的等等这些对立严重的态度,会激发对方产生同样的能量信息来回应,你自认为受伤的心灵会再次受到打击,这会让你陷入痛苦、怨恨和自我否定。
你开始认为自己的人生是不幸运的,怎么老是让自己遇到坏蛋,他们都是坏人。
如果你抓到了一个对你有用的信息,比如曾经一个有明显的伤痛,就会被你定义为是那件事那个人的行为,才导致了现在的结果。
比如曾经你的妈妈更爱你的妹妹,所以你的价值感很低,你觉得自己不被爱。当你婚姻出状态时,你认为自己之所以在婚姻中不被爱,就源于自己价值感低而造成的。
这在心理学层面是可以有联系和解释的,但这种解释也可以换做其他的,合理的解释并不能代表是真实的。
你当时的看法和心态都会影响你对这件事的看法,如果你的大脑不把这两件事情绑定因果关系,而是绑定了更积极的理由,那意味着你可能没觉得妈妈喜欢妹妹是一个严重的事,或者会找其他的事情来匹配你的不值得感。
这里面的重点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来自你现在对自己的看法。
一旦你的大脑认为是某件事情给你的伤害,那么这件事情就会对你产生影响,幸好,当这种绑定被拆解的时候,你的粘连就被拆除了。
大脑喜欢合理的解释,找到合理的解释后可以放在这样的安全范围内,并给你规划成经验,有了经验你就会减少恐惧。
当生活中发生一些不确定的因素时,你就会找到一些看似合理的外在因素来解释这一结果,并且让身体和大脑感觉到一致。
同时,经过的语言或者思想的输出产生的情绪反应传输给身体,你的潜意识接收到信号就误以为是真的,并且将这好的或者不好的感觉记住,直到下一次类似的事情发生,会再次提醒身体触发类似的情绪,你的身体根据反应来判断这件事情是好还是坏。然后就进入循环往复的人生中。
大多数人都会通过身体,情绪反应来决定这件事好坏、是否值得去做,
你的这些反应其实只不过是你身体的强大运算的结果,看似掌控着身体,拥有自由意志,其实被强大的运算机制在推动着反应,潜意识并不能知道这件事情是你真的想做,还是来自你想法创造的。
当一些已经发生在生命中的事情,如果你觉得非常不舒服,给你的生命体验带来了不好的结果,那是因为你内在的排斥反应,请不要停留在大脑编程的内在不好体验上,所有的体验感受都来自自己,我们自己可以更改这种体验反应,我们的目的是让体验感变得好。
只要我们明白了这个原理,将注意力聚焦在我们期望的结果上,事情自然会发生转机。大脑所呈现的痛苦感受并非真实,关键在于我们如何从身体中解脱出来,从痛苦的深渊中将自己拉出来。
一个坚信自己当前的困境是为了更好的未来而存在的,视阶段性痛苦为成长礼物的个体,与一个认为痛苦将伴随自己一生,深陷困境无法自拔的人,他们所展现的生命力量和塑造未来的能力是截然不同的。
心想事成的秘密
知道了身体的运行机制,如果想要改变某件事情对自己产生的痛苦反应,就需要重新设定新的程序,重新设定事情的反应机制。
比如一个厌学的人,可以给学习制定更多的正向激励机制,取得一个好的分数的荣耀,实现一个愿望等,做一件有趣的事,用这些更有积极动力的反馈来激发学习的动力,设定积极的画面,感受,才会认为这件事是值得做喜欢做的。
如果用打压或者靠毅力的方法,也许在一个阶段会有看的见的效果。他会因为内疚,或者觉得自己现在不够好等,或者怕被批评等原因去冲刺,可是这样没有持续的动力,当这股强大的能量用完后,对学习这件事的身体感受是紧绷的,不舒服的,抵抗的,并没有产生正向积极的循环。
有时候你很想做一件事情,但你总是会做跟这件事情相反的举动,想要行动,身体却有各种借口,拖延、刷手机、吃东西,所有这些动作都在表明你在抵抗做这件事,于是你开始寻找:#解决内耗的办法?#如何摆脱拖延症?#行动力差怎么办?
你想找到能帮助你摆脱现状的方法,但这些只是术的层面,在表面下功夫,只会让你耗的更严重。
比如你很想写作,你认为自己很想写作了,你也决定花时间好好写却总是在做与写作无关的事情,迟迟不动手。
这表明你的内心是抗拒写作的,你的内在感觉比你头脑的力量更大,也许是觉得太难了,也许认为写作并不会带来明显的激励,因为在这之前写作这件事没有成功,此时你的身体感受并不喜欢写作时的感觉。
你内在有对抗和害怕的时候,往前走是非常吃力的,内在的负面恐惧害怕会不断地拉扯你,这股力量需要被我们看到。
你的潜意识里认为自己是做不到的、是有困难的,你身体接收到的信息就是我不想做这件事,做这件事对我来说是不舒服不愉悦的。
潜意识将完成这件事和不舒服的感受联系在了一起。这就是尽管你非常想要达成一件事,却总做一些与之无关事情的原因。
当你的身心不合一的时候,你的底层是不愿意的,就会产生拉扯感,你要找到问题的本质,而不是从行为上改正。
潜意识无法分别信息的真实性,它会根据接收到的信息去执行,并引导整个身体意识朝向这个结果,它接收到的信息是我对这件事情不熟悉,很困难,也不清晰这件事的正向反馈是什么,它就不会支持你前进!
很多时候人们会把成功与拼命,努力,刻苦这种让神经紧绷的词语绑定在一起,潜意识就会认为是这很难,我完成不了,就不会引导你往这个方向走。
所以这些语言对我们并没有任何帮助,只会成为限制的一部分。
你要知道,我们每一天都是新的一天,过去的经验已经过去,不妨试着用新的方式来对待今天,做出与昨天不一样的反应和选择,每一天都是一个试练场,而不是无聊的重复。
皮格马利翁效应,强调了期待和赞美的积极力量会对人的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
如果想要做成一件事,可以将这件事和积极的、乐观的、正向的词联系在一起,比如:
我可以很轻松的考上某所大学,并且想象拿到录取通知书的画面。
有些人心中很想赚到钱,但是小时候认为赚钱是辛苦的,所以潜意识是排斥赚钱的,可以跟自己说:”我喜欢钱,我可以很轻松地赚到钱。”
重复这些积极指向正向的结果的语言,就会给你的潜意识重新编排一个暗示。
编辑潜意识不是不切实际的白日梦,是科学利用人脑处理信息的特点,把想要达成的状态变成既定的事实。
潜意识在一开始不可能接受新的信息,但经过长期大量的重复就会接受这些植入的信息,把一些新的信念植入到潜意识中,生活就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不要总是用以往的经验来预期未来的结果,因为人的能力是不断变化的,把自己束缚在过去的经验中,那只能在经验的概率下得到结果,过去只是过去,现在做的是创造未来的事,它存在了很多的可能,那你就拿回自己的力量了。
通过自己赞美自己,提前设想成功的场景,来助力自己的梦想。
如果你对他人有所期待,可以通过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对方,给予其由衷的赞赏,从而调动其积极性,促使其朝着自己所期望的方向发展,这份期待或许就会成真。
训练潜意识、让梦想加速
潜意识在暗处影响着我们,只有我们看到了它才可以改变它,看到它就要意识到它。
把潜意识意识化,用意识层面的扩大来占领潜意识。
通过自我觉察和反思,意识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潜意识,当意识发现了负面的潜意识信念时,可以通过积极的思维和意识的引导来重塑潜意识。
比如,积极地自我对话、正面的自我建议、重复的肯定句,这样来改变潜意识中的负面信念。
当潜意识被看到的时候,我们就有改变命运的可能。
人的意识是活跃的,可以通过很多途径来学习新的技能,通过听课,学习,看书,思维会有变得强大,大脑会变得聪明。
而潜意识不是通过学习和逻辑得来的。
佛洛依德将人的心理现象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他认为潜意识中既有许多病态信息,也有丰富的治愈潜能,催眠术就是脱离表浅意识状态而与深藏意识沟通并影响潜意识的有效方法。
由此看来,【催眠术】是开启潜意识门户的金钥匙。
催眠状态是一种比较专注的意识状态,它既非睡眠状态,也不是清醒状态,而是似睡非睡、似醒非醒的一种变异的意识状态。
在催眠状态时,我们的意识与潜意识是同时起作用的,是一种注意力集中的自我觉知状态。例如专心开车,做白日梦,全神贯注的欣赏电影,都是一种自然的浅度催眠状态。
在催眠状态下,人们的注意力非常集中,很容易接受引导而打开潜意识的记忆库或给潜意识输入积极、正面的信念或能量。
德国精神科医生汉斯·伯杰(Hans Berger)在1924年提出脑波概念,他利用弦线电流计最早检测了头盖骨受损患者的脑波。
脑波主要分为四种类型:
α波:频率在8-14Hz,当人们放松身心、沉思时的脑波,这是第一个改变的状态,轻微级别的恍惚状态,大多数催眠师都是在这个状态工作的。
β波:频率在15-30Hz,当人们处于清醒、专心、保持警觉的状态,或者是在思考、分析、说话和积极行动时,头脑就会发出这种脑波,这是我们平时完全清醒的状态。
θ波:频率在4-7Hz,人们沉于幻想或刚入眠时发出的脑波,这是最深层次的恍惚,这个状态催眠效果最佳的状态。
δ波:频率在0.5-3Hz,人们沉睡无梦时发出的脑波,当你在δ波时,你就睡着了。
《信念力量》的作者布鲁斯·利普顿认为:
7岁以下儿童的脑波处在θ波,θ波4—7赫兹深度轻松状态,注意力高度集中,灵感涌现,创造力丰富,所以7岁以内的孩子想象力丰富,一张图片,一片白云都可以想象成精彩的世界。
θ波也是被催眠的状态,意识的形成需要潜意识的编码,大自然的进化使得人类在头七年中,形成了要在自然中生存下去需要的潜意识编码,孩子在7岁前,一直处在被催眠的状态,会形成自己的潜意识编码。
他通过观察周围环境,学习人类的行为,组成自己的意识,一个孩子甚至在七岁后,不需要教他新的规则,因为她已经有了自己的规则和习惯。这就是为什么好习惯要在早期培养的原因。
我们生命中的每一天行动,只有5%来自脑意识,95%来自潜意识。7岁前的潜意识形成会对未来的人生起着非常大的影响。
如果你的潜意识编码是:我是不行的。
那你未来95%的人生中都会害怕犯错,觉得自己做不到,不行。这也是为什么有人容易成功,有人什么都做不成。是因为他们的潜意识编码不一样。
如果你想改变未来的命运,把注意力放在你要什么,你有什么梦想上,不要在意你过去发生过什么,过去的经验都是你周围环境给到你的,所谓的对错、好坏也是外界灌输给你的,也许你正在编织的梦想也是模仿的别人。
自我催眠
催眠疗法可以重新编排潜意识,但需要催眠师多次,长期的引导带领才会有效。
最好的办法就是自己给自己催眠,这是每一个人都方便的可行方法。
如果你要完成一个梦想,不要跟大脑说不。
大脑是无法识别不这个词的,它只能识别变成文字的画面,比如你说不要想花瓶,脑中只能想到花瓶,你只要想了就只能出现花瓶。
同样引导自己或者孩子都是这样的,不要跟孩子说不能考差,不能写字丑,我不要变胖等这些直接呈现负面词的词。
而是要引导孩子往正向的想要去的画面中去,她字不能写的丑,那要写成什么样呢,拿出好的字给她看;不能考差,那要考多少分就是好呢;不要变胖,那是什么样子才是合适的呢。
将结果清晰的呈现出来,引导身体产生实现后的兴奋反应,才会引导生命走向那个结果。
一些非常好用的方法可供参考:
1、第一个办法:在你梦想还未实现时,假装自己已实现梦想。
将你的这种感受体验带进你的身体,重复的暗示行为可以引导潜意识相信你真正处在这样的状态,而不是你的想象,重复这种体验,就会促使你做出这种状态下的反应和选择,你的潜意识会引领这种场景的真实显化
同理,你想要一段关系变的更亲密,更幸福,你要重复的在这段关系中说:”我们好幸福,我们这样好亲密“即使当时,你说这话的时候看着并没有那么幸福,你要知道 你是在跟你的潜意识重复说这句话。如果潜意识知道我是幸福的,那么未来生命的95%将都会是幸福的。
2、睡前的自我暗示
在睡眠中,我们的脑波会在不同频率间切换,这是大脑重新排列和处理信息的一次机会。
根据最新的研究成果显示,改写潜意识深处的信念,夜晚会比白天更容易,睡觉前,潜意识处于放松的状态,将我们的梦想植入大脑,让梦想成为可能。
睡觉前可以将我们要实现的愿望,写下来,或者在脑海中想一想实现的画面,并且记住这种感受,怀着愉悦的心情入睡。
3、每天写感恩日记
这与催眠的原理有一定的相似之处,进入放松状态,然后输入积极的信息和指令。
通过写感恩日记,我们不断地向自己的潜意识输入积极的信息和情感,这些信息和情感会在潜意识中积累并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影响我们的思维和行为。
处于积极的情绪状态下时,人们更容易选择积极的选项或做出积极的决策。
心理学有一个情绪启动实验,
在这个实验中,参与者被分为几组,每组看一组不同的图片(风景画面、图形画面、恐怖画面)。然后,他们被要求从一系列带有情绪的词汇中选择一个与他们看过的图片相关的词汇。实验结果表明,看到风景画面的参与者更容易选择正向情绪的词汇,而看到恐怖画面的参与者更容易选择负面情绪的词汇。
如果你的潜意识是匮乏的,那你就很难实现,因为你的潜意识都没有支持你,如果显意识和潜意识是合一的,都是积极有信心的,潜意识就会成为实现梦想的助推器,加速梦想的显化。
重复
这些自我催眠的方法如何使用更有效呢?
我们看一看潜意识都在什么情况下发挥出来的:
弹钢琴、开车、背英语单词等,这些是通过重复多次训练而得到的技能,通过不断地重复训练,就进入了潜意识。
进入潜意识的部分不需要经过大脑的思考,只要在相应的场景下,就可以熟练的调动这些知识。
那么让潜意识加快接收的方法:大量的重复。
通过大量的重复就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比如之前说的积极的暗示,可以通过语言和画面来让自己感受成功时的喜悦,将这种感觉多次的植入自己的感知,让潜意识重复的去感受,直到完全接收到这个指令,把这个结果当成已经发生的事实,它就会带着你真正的走向这条路。
要说美好的语句,不要用否定的句式,比如读一些祈祷文,其实就是在给潜意识植入想要的美好体验,重复读诵,最好要大声朗读,并且感受这种美好的状态。
关于健康:我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我的身体让我每天都过的很愉悦放松,我睡觉好吃饭香,我非常爱我的身体。
关于婚姻:我和我的丈夫很恩爱,我们互帮互助,共同成长,我们喜欢待在一起的感觉。
关于财富:金钱不断地流入我的生活,我是丰盛富足的,我让别人也获得富足,我允许自己拥有的比梦想的还多。
关于祈祷更多的内容,可以参考《生命喜悦的祈祷文》这本书。
每一次的祈祷都将心中的期待强化了,最终在我们潜意识里留下印记,成为你身体的自动反应,你便会是喜悦的、感恩的状态。这种状态会激发内在的潜能,从而让你获得价值感和自信的力量。
你想要的结果,画面,加上情绪,一定要产生身体反应,让你的潜意识感觉到这是真实发生的,这是一件愉悦的振奋人心的事。
为什么光是想象就会有效果呢?
因为你这种开心喜悦的感受会激发引导你走向这样的画面。
我们到达不了一个地方无非是有这些原因:动力不足,不想去,阻碍太多。
当这几点因素都消失的时候,至少在走向这条路的时候,你是开着动力十足的车走在阳光大道上的,并且你非常期待到达那。
除了时间问题,早晚会达到。如果你的愿景画面够清晰,你清楚的表明了你要去哪,你也将会得到更好的方法,也就加速了到达的时间。
请开始编织自己的梦想,你当下的状态就开始在创造未来。
看见潜意识,坚定信念
当我们产生一个念头的时候,大量的潜意识冲过来,我们来不及反应就进入了惯性的神经意识。
当我们特别想要做一件事情,动力不足的时候,身体就会找各种理由再继续下去,大部分来自大脑的害怕和认为枯燥,让你认为你好像并没有特别想做这件事。
通往目的地并不简单,这条路上身体会有各种干扰和阻挠,你会有不一样的情绪反应,这次你决定要跨出这一步,你要跨出身体的舒适圈。
当你选择无视大脑给你发出的阻扰信息,坚定的坚持着新的选择时,一旦没有显示出更好的结果,大脑就会跳出来告诉你:”你这是在冒险,不要再继续了,凭我经验这条路是错的。“
如果你这时候相信它了,你在这里就开始失败了。
比如你非常害怕当众讲话,当你要尝试这一次站起来讲话时,你的大脑会告诉你:”这是不行的,你不会的,看,几年前的某一天,你就是因为不会讲话而丢脸了,现在你还没有准备好,可能还会有同样的结果。“
如果这个时候你害怕了,相信了大脑的结果,越相信,你就越讲不好,因为你脑中全是负面的限制信息,根本无法流动做当下想要表达的自己。
当一件事情发生的时候,会有很多的可能性,它们都处在不确定的阶段中,而害怕会让你去担心最坏的结果。
量子力学实验表明,当有意识观察时,粒子就会坍缩成像,观察者决定了观察结果。
也就是我们担心的事情就被投射了意识,身体的潜意识接受到了你的信息,就开始启动程序,事情就朝向了你害怕的一面发生,你越担心的就越会引发它实现。
如果你在害怕的事情上再次遭遇失败,你的大脑会更加坚信你无法在公众场合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让这种恐惧感更加强烈。如果你因此而否定自己,就又回到了大脑编程中,继续重复旧有的模式,继而创造同样的事件、结果、反应。
但是,如果你能改变态度,勇敢地站起来,不受大脑限制,那么那个想要表达的自己就会流露出来。只要你相信自己,即使这次表现不佳,你也会愿意再次尝试。这样,你就进入了新的思维模式。只要你保持信念,总有一天你会表现得很好。一旦你得到积极的反馈,这种恐惧感就会逐渐消失,事情就会开始步入正轨,你对表达的认知将发生扭转。
当你发现新的思维模式带来了积极的反馈时,你的内在就开始发生变化,经过重复多次的训练,你将不再认同旧有的思维模式,瓦解其带来的痛苦情绪,新的反应将替代旧有的反应。
我们的生命就像是一场驾驶之旅。当我们想要前往某个目的地时,我们常常用一只脚猛踩油门,期待能够迅速到达。然而,另一只脚却在暗中用力踩住刹车,导致我们疲惫不堪却仍原地踏步。这个踩刹车的脚,就像我们的潜意识,一直在默默地阻止我们前进。
要克服这种阻碍,我们需要与潜意识进行沟通。要明确告诉它我们的目的地,并为它输入积极美好的画面。
令人惊讶的是,潜意识的力量远大于意识,一旦我们与它建立良好的联系,它将成为我们最强大的盟友。在它的帮助下,我们将能够更加迅速、轻松地抵达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