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天阅读《人类的荣耀》笔记#04在社交中成长(P84-P123)
再一次感受到加扎尼加的写作风格,如果老爷子和我们面对面聊天,嗯,我可以肯定,一定是个风趣幽默的老头,聊天过程绝对愉快。在老先生广博的脑海里,信手拈来的知识,跳跃发散的思维,无不带我们一次次进入探究大脑未知的深处。你看看,本章出现的众多的科学家的名字,如果罗列下来,简直是世界巨匠的知识名人堂了。这也看出加扎尼加老先生被公认为认知神经科学之父的道理了,因为这一学科“打通了心理学和生物学的经络”,成为研究人类意识问题的最前沿的交叉学科。想想多不容易了吧,上次我感叹生物学这门领域多少个博士进去都能消化掉(而且可感慨的是穷极一生,著作等身,可能理论还是有着诸多的不确定性,文中多见可能,也许,或者,等等诸如此类的疑问句)。可是认知神学学科可是不仅仅要在生物学有建树,还要在心理学有着专长,如果没有说服力,不是变成万金油了嘛。可见加扎尼加老爷子的深厚功力。
生物学家的工作没有先入性观点的,都是在描述记录发生的事情并且客观解释,而且还时刻避免由于自己的背景造成的认知偏差。所以,当我们看到本章罗列出的那些事实,尤其是从远古时代就传承下来的事实的延续,我每每对照自己,都会感觉汗颜而要警醒。如果说社会学家指出的事实是为了建设更加美好的社会还有一些温度,有着人性的温暖,那么本章生物学家看到的事实却是直指人类的动物性或者劣根性。当然,解读角度不同,结论不同。比如:生物学家解读人类的流言蜚语,“认为流言蜚语是警察,也是教师,没有它,就会出现混乱和无知。”(乔纳森·海特《象与骑象人》)。这也正是我做不了科学家的原因,因为科学家们是不带情绪地客观解释,而我总是揽镜自照,各种情绪五味杂陈。
本章探讨的是:
我们的大脑随时都在构建和重整社交群体和联盟,大脑是如何社会性思考的呢?自然选择怎样筛选出了群体合作?人类结伙制群居是怎么形成的?人类的社会化让大脑产生了哪些改变?
自从华莱士19世纪提出自然选择理论,过去40年里,威廉斯的“个体适应论”一直是进化生物学的主流观点。他认为,“自然选择在个体层面上运作最有效”,个体的适应进化是为了让自己免于灭绝,而不是为了让整个物种免于灭绝。在威廉斯的基础上,理查德·道金斯提出“自私的基因”观点,认为自然选择只作用于基因层面。汉密尔顿生前曾提出亲缘选择观点,自私的竞争行为或许存在一定的限度,如果血缘上足够亲近,也是愿意利他的。从基因的角度解释利他主义:一个个体的损失被另外的增益所弥补。比如长尾猴在被天敌捕获前,也会发出警告呼声,目的是为了让同类尽快逃走,从遗传学上讲,如果你的死亡能够让8个堂兄弟姐妹活下来,无疑也是值得的。当然也有很多学者反驳威廉斯和道金斯的这种“达尔文原教旨主义”,认为”群体选择不仅是一种重要的进化力量,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进化动力”。社会群体的进化让自身变成了更高层次的有机体。争执双方都认可自然选择在群体的基础上发挥作用,但是原则立场是不一样的。达尔文生前提出的解决方法是多级选择理论—自然选择在群体内,自私的人可能优于利他者,在群体之间,利他的群体胜过自私的群体。总之,争论意见不一。再回看我们自身,为了生存和繁荣,选择群居,进而产生了社会关系,一方面社会关系逐渐成为我们精神生活的核心,另外也构建了联盟和团结。马克思有一句经典的话: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可见,社会关系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那么这一切背后的生物学是如何运作的呢?
进化生物学认为,自然选择让种族内生存优势趋向于更有利于社会竞争的基因遗传方向发展。比如亲缘间的利他分享,以及种族间的互惠利他(施恩与报答),这就让物种具备了记住对方,评价恩惠成本的能力,乃至发展出识别骗子的机制。同时,性选择导致“失控性选择
”产生了遗传上的相关性,建立了正反馈循环。社会群落的形成,让狩猎、放牧、隐藏、欺骗成为社会本能,也与大脑相对体积的不断增加互为因果关系。所以,结论是三个互相交缠的因素触发并推动了我们社会意识的发展:自然选择、性选择、为大脑发育提供更多食物的需求。群体间的竞争以及越来越需要提高的错综复杂的社会技能也让大脑体积进一步增加。而因此产生的社会行为又和大脑新皮层产生关系。
接下来要探讨的是在社会关系中产生的社会行为,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第一,是社会群体规模。
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制约了社会群体的规模呢?
为什么个人的社会群体规模差不多在150左右呢?根据人类学家罗宾·邓巴的理论,限制社会群体规模的五种认知能力;辨识他人的能力,面部记忆力,记住关系能力,处理情绪信息能力,操纵关系信息的能力。尤其是操纵关系信息的能力负责处理社交问题,是社会群体规模有限的基础。也就是说,限制社会群体规模的是对信息及社会关系的处理和协调。人只能应付数量有限的关系和勾心斗角。邓巴认为,150是个人能够追踪、建立社会关系,并可以善意帮助的最大人数。
第二,理毛小圈子规模。
在原始人类的进化过程中,随着群体扩大,个体需要花越来越多的时间来为其他人理毛,以维持自己在较大群体中的关系。邓巴认为,语言就是在这个时候形成的。一旦语言开始替代理毛,也就产生了流言蜚语。人类爱八卦的天性不仅是一个普遍现象,而且在科学工作者来看,还是有益的,是我们学习在社会中生活的途径。私下传播的闲言碎语,也“促进了闲聊伙伴之间的关系,满足了对独特团体的归属和接纳需求,提炼了信息,建立了名声(不论好坏),维护和强化了社会规范,也可能提高了当事人的地位……”。邓巴认为谈话群体一般也仅限于4个人,超出4个人就会分成两个谈话小组。问题是语言大部分都是说者给听者传递信息,费时费力,纯粹利他,有什么适应性好处呢?很多专家认为语言不仅仅是互惠利他和亲缘选择上的信息分享,可能还让口才最好者获得生殖优势,从而导致语言越变越复杂。
第三,雄性交配策略所需的社会技能水平。
在社会群体中,不是说只有等级高和权势大的雄性个体才能征服雌性个体,如果个人魅力足够的其他雄性个体也能够有机会繁殖后代。
第四,战术欺骗的频率。
整个动物界都遍及欺骗行为。只有人类会蓄意欺骗。有了欺骗,大脑中随之进化出觉察骗子的功能模块。这种察知骗子能力是自然选择设计的,是普遍人性的组成部分,成为了稳定存在的基因的一部分,但并不是说对方一说谎我们就能知道,而是跟阅读面部表情和身体语言有关。我们今天知道,大脑的不同部分负责不同类型的面部识别,而判定对方身份的大脑通路与察知动作及表情的大脑通路不同。人能读取情绪,但并不一定能理解情绪背后的原因,因此有可能曲解它。人类不仅对彼此说谎,也对自己说谎。我们有时蓄意欺骗是为了维护人际关系,自我评价上。同时人类由于互惠交换产生的等量交换也进化出数学能力。
第五,社会性游戏频率。
游戏不仅仅出现在幼年动物上,成年动物也会游戏。比如黑猩猩通过游戏,减缓了情绪压力,提高了容忍度。对于人类,把社会性游戏带到了全新的高度。比如体育运动。杰弗里·米勒认为游戏是吸引异性,让人感觉年轻、活力、多产和健康的一个可靠指标,从而能够吸引高质量的性伴侣。
总结:
人类由于生存和繁荣的需要,成为社会群体,结伙制群居。自然性选择让人类具有生存优势的基因延续下去,基于此的性选择带来失控性选择。在社会关系中的人,让大脑的相对体积进一步增大,产生联盟和团结,狩猎,放牧,进一步让大脑体积增大,同时进化出语言能力,社交群体规模的扩大,也产生了闲言碎语和欺骗能力,进一步升级复杂语言能力,游戏能力。尤其是口才能力和游戏能力,不仅仅让权势大和等级高的个体才有生殖权,口才出众者也能征服对方,游戏能力也会带来高质量性伴侣。
本期徐老师推荐:
《机器人叛乱》 《社交天性》 《完美的群体:如何掌握群体智慧的力量》 《超越智商》
我的问题是:
1,所有的进化指向都是繁衍生殖,这是终极答案吗?有没有某一种进化并不为了繁衍生殖呢?
2,在书中P117,最下面一行,米勒的话:“演化对利他性信息分享的倾向性,并不比对利他性食物分享的倾向性更大。因此,大多数动物信号的进化目的必然是为了操纵另一动物,使之符合信息发送方的利益。”此处用了“演化”一词,而没有用“进化”,有何深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