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对身边的好友做过调查:有过自作多情经历的请举手。
结果齐刷刷地一片,接着,初中时的男老师和高中帅气的男班长,足球场上的潇洒一笑和自习室里的眉目传情都被拽了出来,林林总总煞是丰富。
没错, 在那个白衣飘飘的青涩年代,几乎每个人都有过自作多情的经历,这无关你曾经是白雪公主还是丑小鸭,是小萝莉还是女汉子。
在那个特定的年代,你我的心中就注定要开出一株多情的花。
由于自我意识的猛烈发展,少男少女会异常地自我关注,同时认为周围的人也都在关注着自己。
这种被心理学家称为 “假想观众” 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很容易假想出一个或几个喜欢自己的人,好让自己懵懂青涩却又不失热烈的相思情有处安放。
然而并不是走出了青春期就一定告别了自作多情,只要心中有关爱情的渴望没有被满足,心灵就很容易地延伸出一种补偿机制,让我们通过幻想来达到慰藉。
于是,某个有些好感的异性,就会被我们当成想象的对象。
当然,从心底深处,没有人希望自己是个不被爱的小可怜,为了平衡自己的心理,我们会对自己进行另一番安慰,那就是让自己相信自己爱的那个人也是爱自己的,于是,一个心理图式新鲜出炉了。
这个心理图式就像一个模具,会主动地对外界的信息去边、去角、塑型、加工……
那些和对方相关的信息,就渐渐地失去了它本来的面目,而越来越趋近于你心中渴望被他爱着的图式了。
直到遇到特有冲击力的信息,自己制作的 “模型” 被无情打破,我们才不得不尴尬地承认:“原来,我自作多情了!”
如此看来,自作多情并无恶意,只是一种渴求爱的表现,如果我们不小心自作多情一次,那也大可不必自谴自责,因为对爱的渴求是每一个人的本能。
如果我们内心因此感觉到幸福和快乐,也可以将偶尔的一次自作多情当成心灵礼物,接受它并享受它带给的美好体验。
但是如果作为一个成年人,屡屡陷入自作多情的迷局则需要进行一番自我探索了,毕竟画饼充饥解决了现实难题。
一般来讲,屡屡的自作多情更容易在爱情受挫的人身上发生。他们渴望得到异性的关注和欣赏,却又没有足够的自信和勇气去把握爱情。
于是,便通过一厢情愿地对对方的行为进行推测、解读和玩味,来达到平衡内心、悄悄疗伤的目的。
或许,在他们意识深处,会觉得比起在现实当中的受挫与伤痛,深藏内心中的自作多情似乎要安全的多。
只是,梦醒的那一刻,他们照样逃不掉伤痛和难过。比如,有些人会委屈地认为“我明明感觉他对我有意思,可为什么到头来却这样!”
有些人则在 “被爱“ 的幻想被击碎后,陷入深深的失落甚至自卑。
而自作多情的出现,除了自作多情者自我内心的加工和想象的因素外,还有可能是在与对方交往的互动中,自作多情的一方不由得发出一些暧昧模糊的交往信号,而对方在 “衡量利弊” 之后,在安全的范围内也会对你的信号做出同等回馈的原因。
但是,这不代表他爱你,只是在不损伤自我利益的前提下的一种 “你来我往!”
殊不知,这种模糊不清的互动信息,却会给自作多情的一方带来很大的伤害,他们或许认为被欺骗、被误导、被玩弄,进而导致自己伤得更痛。
想要结束自作多情的宿命,仅仅提高对爱情信息的敏感度是不够的,最治本的方式,是鼓起勇气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份真爱,当你的心因为有了一份真爱而变得厚重沉稳的时候,才不至于总是那么容易飘忽不定,迷失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