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沃克泰托影片公司出品的,乔.赖特导演的传记影片《至暗时刻》,记录了1940年5月前后的英国政治生态。
在那个历史节点上,饱受争议的首相丘吉尔用不懈的努力,完成了敦刻尔克大撤退,带领英国走出了危机。
1.临危组阁
1940年5月,希特勒在欧洲版图上纵马扬鞭,如入无人之境。
捷克斯洛伐克、波兰、丹麦、挪威和荷兰纷纷沦陷。300万德军陈兵比利时边境,准备攻占欧洲其它国家。
虽然有英吉利海峡的天然屏障,但英军已跨海和法军联盟并肩作战,以解唇亡齿寒的忧虑。
议会大厅愁云惨雾,战争阴影让议员们乱了阵脚,愤怒、争吵,风度尽失。
工党领袖艾德礼大骂时任首相的保守党主席张伯伦懦弱无能,要求换新。否则,绝不接受其领导。
张伯伦向国王乔治六世提出辞职。
由于外交大臣哈利法克斯不愿接任新首相,他推荐了工党唯一能够接受的海军大臣丘吉尔。
丘吉尔组成了战时内阁,成员五名:丘吉尔、张伯伦、哈利法克斯、艾德礼和格林伍德。
丘吉尔夫人克莱门蒂娜和儿女向他祝贺,并觉得对于丘吉尔来说,这个首相的头衔来得有点迟。因为丘吉尔年轻时就一心从政,立志要当首相,直到66岁才实现夙愿。
在之后的回忆录里,丘吉尔这样写道:我觉得自己好像是跟随命运的脚步在前进,我过去的人生都是在为这一刻做准备。
他对夫人说,没有了青春,就用智慧。
丘吉尔上台是保守党迫于无奈的选择,张伯伦和哈利法克斯只希望丘吉尔暂时顶雷,替他们挨过这个内外交困的非常时期。
丘吉尔一向不受欢迎,对他的各种闲言碎语不绝于耳。他在回忆录中说:保守党总是以几分保留的态度对待我。最热烈的掌声都来自工党席位。(参考亨利.佩林《丘吉尔》P317)
哈利法克斯烦丘吉尔:我很少遇到过在知识方面比他更出奇的缺陷,工作时比他更冲动的,这样能井然有序地开展工作吗?(参考亨利.佩林《丘吉尔》P312)
国王乔治六世也说,丘吉尔以往的政绩简直不堪入目。
“加里波利战役阵亡了25000名士兵,反对印度独立,干涉沙俄内战,搞金币本位制,挪威战役损失1800人,一艘航空母舰,…。”
所以,张伯伦自信不会有人听命于丘吉尔。到丘吉尔镇不住的时候,还得由他们来操控大局。
但事后才知,丘吉尔绝不是一个受人摆布的人物,他很珍惜接手的这个烫山芋。
对于烫山芋,丘吉尔夫人克莱门蒂娜认为:表面不利,也许福在其中。(亨利.佩林《丘吉尔》P386)
2.敦刻尔克大撤退
丘吉尔上任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要为英国做最坏的打算。
把到法国参战的30多万英军将士撤回本土,以保证德军袭击英伦三岛时还有生力军。
战时内阁开会,丘吉尔问在座的对此有没有计划?与会人沉默。
丘吉尔暴怒。
伊斯梅将军只好回答,有4000驻军在离敦刻尔克以西25英里的加莱。
在座的知道丘吉尔想干嘛,劝阻:4000人去挡住德军是自寻死路。
哈利法克斯说:没必要做出无畏牺牲,意大利承诺,可以在英德之间斡旋。
丘吉尔不管:后果我负责,因为我坐在这张椅子上。
……就是要希特勒那个疯子知道,他征服不了这片土地。
他命令加莱的尼可逊准将及第30步兵旅4000名将士,不惜一切代价要拖住德军进攻敦刻尔克的步伐。
当加莱在德军的狂轰滥炸下,只剩下不到2000人时,丘吉尔强忍痛惜,仍然发电报强调,绝不能撤退。
加莱被攻陷,4000名将士战死沙场,换取了30多万将士的撤退时间。
实施“发电机”计划,是丘吉尔要做的第二件事情。
丘吉尔命令拉姆齐上将征集民用船只,准备接应敦刻尔克的30多万英军横渡英吉利海峡撤回本土。
当拉姆齐说需要时间时,丘吉尔摔了电话,大吼这是命令,不是商量。
拉姆齐用英国电台公开广播,呼吁民用船只加入撤回英军的船队。
680艘各式各样的游艇、驳船、拖船、渔船和客轮从英国各个港口涌向敦刻尔克。
头顶是黑压压的德国飞机,俯冲扫射,激起巨大的水柱,不时有船只被炸沉。
但大小船只依然在海上穿梭往返,毫不退缩,场面极为悲壮(参考李源《世界战争故事100篇》P687)
1940年6月4日,经过8天的浴血奋战,33万余名英军终于回到了本土。
3.和谈还是抵抗。
《至暗时刻》的场景基本上都是开会,演讲。
丘吉尔每做一件事情都阻力重重,都要吵架,大吵特吵,大骂特骂。
丘吉尔就任首相的过程,也是他力排众议的过程。
在战时内阁内部,“是战,还是和谈”的争论也一刻没有停歇,丘吉尔时时上演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戏码。
张伯伦和哈利法克斯认为除了与希特勒和谈,英国别无他途。
连国王也觉得哈利法克斯言之有理,“我们必须要争取和平,这样这片土地的人们才能摆脱危机,重建家园”。
但丘吉尔反对。
张伯伦和哈利法克斯醒过来,新首相丘吉尔并不是软蛋,鬼才会听命于他们。
于是,他们私下跟国王沟通,要换掉才上任几天的丘吉尔。“有他没我,有我没他”,否则,他们就辞职。
外交大臣哈利法克斯是国王的密友,又有张伯伦撑腰,保守党的多数党员都唯张伯伦马首是瞻。
所以,每一次内阁会议,哈利法克斯都阴测测地老调重弹,提出和谈的主张。
5月18日,德军包围了英军,英军向法国边境的敦刻尔克全面撤退。5月19日,希特勒的空中轰炸、重型坦克突破了马奇诺防线,英国危在旦夕。
严峻形势让战时内阁成员的立场全都偏向了和谈,丘吉尔感到孤立窒息。
哈利法克斯和张伯伦一唱一和:你光靠嘴皮子能阻止希特勒吗?我们没法对付世界上有史以来最强的军队。
二人威吓丘吉尔,如果不批准和谈,就强制去会晤意大利大使,并打听希特勒开出的条件。
丘吉尔倍感压力,到首相专属厕所给美国总统罗斯福打电话请求支援,当头又是一盆冷水,被婉拒。
尽管如此,丘吉尔依然底气十足。
“德国人的海岸线长度只不过只有一片湖那么大,他们想登陆英伦各岛,想得美。
即使我们战败了,即便我们现在放弃斗争,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所以,不能因和谈而走上毁灭的不归路。”
丘吉尔恶狠狠地说,和谈会把我们引向致命的危险。
哈利法克斯也牛脾气:拼得什么都不剩才是致命的危险。明知惨败还要硬拼,这种英勇不能称之为英勇。争取的荣耀也不是爱国。结束一场注定要失败的战争没什么羞耻的。
丘吉尔反驳:去满足独裁者的野心,…头在老虎嘴里,为什么要和老虎讲道理?
吵得不可开交,难分仲伯,谁拿谁也没奈何。
哈利法克斯只好给丘吉尔下了通牒,给你24小时,不同意我就辞职。决定吧。
4.国王与民众的支持
乔治六世虽是一国之王,却有些怕丘吉尔。
可国王在白金汉宫的阴台上,听到哈利法克斯对他说“为了您的安全,你先带家人到加拿大去,或许可以做流浪政府”的时候,他内心怒了。
在国家生死关头被密友抛弃。国王乔治六世问哈利法克斯:这就是我的命运?
他态度180度大转弯,屈尊来到丘吉尔家里,见到情绪低沉无助的丘吉尔。
丘吉尔告诉国王,我也许要签批和谈,因为没有人支持我抵抗希特勒的主张。
国王把丘吉尔曾经送他的箴言还给他:去听听民众的意见。
并清晰地表明立场:我支持你!我绝对支持你!
其实,国王帮过丘吉尔。
一次丘吉尔演讲后,国王打电话提醒他,不要误导民众,要讲真实情况。
丘吉尔夫人也认为,丘吉尔不应该一个人把全世界扛在肩上。
可丘吉尔揣着成见,没有接受,放下电话还说是皇室对他不满。
可见小心眼儿误事啊。
但这一次,丘吉尔感到了乔治六世的真诚支持,他听劝。
第二天,他坐上了地铁,向周围的普通民众请教,“你们怎么看现在的局势?”
回答是异口同声,包括那个七八岁的小姑娘:绝不投降!决不放弃!
丘吉尔就这样在地铁上找到了铁杆同盟。他居然哭了。他无法控制。
那我们失败了,怎么办?
可爱的同盟者们还是异口同声:打巷战也绝不投降,誓死战斗到底。
丘吉尔终于在路的尽头等来了曙光。
国王的支持和民众的声音使丘吉尔有了底气。他迈着轻快地步伐,直接来到下议院演讲。
丘吉尔绝不与希特勒合谈的决定,获得了上下议院的赞同。
我们绝不投降!
丘吉尔穿越世纪的声音带领英国赢得了转机,完成了敦刻尔克大撤退,走出了至暗时刻。
5.《至暗时刻》大致兑现了多数评论文章的预测,获得2018年第90届奥斯卡金像奖提名。饰演温斯顿.丘吉尔的男演员加里.奥德曼获得最佳男主角奖。
有评论说加里.奥德曼不是演,是复活了丘吉尔。
他的确诠释了丘吉尔的多面个性。
富有号召力的激情演讲;在民众面前感动得稀里哗啦;在夫人面前的脆弱柔情;对国王的抵触情绪;对媒体记者比划的经典剪刀手;对猫的态度比对人好许多;以及在强势面前的毫不妥协以及狡诈的巧言善辩。
加里.奥德曼也精细地表现了丘吉尔与一般英国绅士大相径庭的不拘小节。
穿睡衣,赤脚,头发蓬乱。在床上喝酒、抽雪茄、看报、口述文件,或趴在地毯上喂床下的肥猫。
连国王乔治六世来见他。他都问,要不要来一杯。国王正色,我不是来跟你喝酒的。
随时要速记员跟在后头记录,甚至在浴室里,也让秘书蹲在门口记他的口述。
新来的速记员不习惯丘吉尔说话嘟嘟囔囔,他就要她滚。可当速记员为哥哥牺牲在战场而哽咽流泪时,丘吉尔又默默递上手绢。
作为新首相,国王想和丘吉尔约定每周的见面时间。他不想见,就说很忙,下午四点他又要打个盹儿。只好约在周一午餐时间。
还跟人说国王不喜欢我,国王每周见他一次就跟拔一次牙一样。
按照礼仪,国王任命丘吉尔为首相,丘吉尔要吻国王的手背,以示感谢。可国王把丘吉尔吻过的手飞快地在衣服上蹭了一下,好像是嫌丘吉尔很邋遢。
加里.奥德曼是瘦削长脸,整理成了丘吉尔的大包子脸。
他说,每天清早两三点起来化妆,然后等着工作人员和导演开工,导演已经两百个小时没见过他的真容了。
拍到最后,片场的工作人员,就默许他是丘吉尔了,对他肃然起敬。
加里.奥德曼的声音和张遥函的中文配音都有非比寻常的感染力。
富有层次地传递出丘吉尔迷茫时的嗫嚅、结巴,蛮不讲理的粗鲁、暴躁以及演讲时的恢弘气势。
《至暗时刻》的音乐制作里奥•马利安那利,曾因《傲慢与偏见》获得第80届
奥斯卡金像奖的最佳配乐奖。
《The War Rooms》用击鼓的清晰节奏,催人斗志,表现了丘吉尔似乎是英雄末
路,其实从头至尾都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启航,所以,也让人沉醉。
《至暗时刻》绝美的暮霭光线,只有暗与亮的对比,没有高光。
清早,管家为丘吉尔拉开窗帘,晨光倾泻,驱赶一夜的黑幕。
会议厅主席台有来自穹顶的一团尘埃飞舞的光束,衬出阶梯座席的晦暗模糊。
丘吉尔划一根火柴,点燃他的大号科伦娜牌雪茄,映照出他深邃坚定的眼神和哈利法克斯充满敌意的眼神的较量。
夜晚,加莱要塞驻军的几堆火光引来德军蝗虫般的无情炸弹。
小孩从自己半握拳里望见丘吉尔去法国的飞机,捏紧拳头,一秒黑屏。
预示丘吉尔要法国反击德国的坦克群的谈话没有效果。果然,法国总理认为抵抗希特勒是英国佬的妄想症。
最后一个镜头依然是暗与亮的强烈对比。
满屏的白色纸巾,在山呼海啸的人形攒动轮廓中如雪片纷飞飘荡,夹道走出雄狮般的丘吉尔。
《至暗时刻》的镜头几乎都在威斯敏斯特议会大厦获得。
这座哥特式建筑,富丽堂皇而又静谧肃穆。大小会议厅装潢优美精致,长廊雕梁画壁,全都长在复杂的装饰细节上。
有些眼花缭乱,更加赏心悦目。
1940年5月,历史思索了78年,人们也许淡忘了,但这座建筑记得。
End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谢谢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