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来,作为公共环境中的一种艺术,大众对涂鸦行为的宽容与支持远胜从前。
从最初的遭人白眼,到今天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关注;从街头的乱涂乱画,到今天得以艺术品的身份进入美术馆、画廊等艺术空间;从无人问津,到如今涂鸦人要求作品版权。涂鸦艺术与涂鸦人承受了漫长的误解和质疑的目光。
70年代开始,在欧美盛行的大众化墙面图画表述形式——涂鸦,曾一度引起过人们的质疑:它是否一种艺术?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对涂鸦行为发生者的身份产生质疑。因为其中很多人往往不是艺术家而是一批疯狂的年青人,因而影响到人们对他们的作品的肯定。
但久而久之,由于出现了真正艺术家的介入以及大量的媒体对他们的宣传,如巴斯奎特和肯尼·沙夫等,使得涂鸦文化走进了大众的视野。
涂鸦文化和历史
Graffitisti来自于希腊文,意指“书写“。70年代广泛被演变为“涂鸦“,在字典中的解释是“在公众墙壁上涂写的图画或文字通常含幽默、猥亵或政治内容”。
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涂鸦风靡美国和欧洲的柏林和巴黎等城市。
有些艺术评论认为,涂鸦艺术是对波普文化的一种继承和发展,它们在精神上有着一致性,都必须倾向于关注大众文化,它不仅在公众中引起强烈反响,而且在当代艺术中占有一席之地。
涂鸦艺术和嘻哈音乐一样都起源于纽约的布朗克斯区,布朗克斯(Bronx)是唯一一个和美国本土连在一起的街区,也是纽约最穷的街区。生活在这片街区的也多是黑人和来自中北美洲的拉丁裔居民。
这种表述形式首先来自于旅游者,他们很方便地买上一罐几美元的气体色罐写几句纪念意义的流行语言。类似于“某某到此一游’`之类的纪念性留言。
后来纽约市的黑人为了表示对政治、生活、爱情、人生理想等态度开始大面积地表述,多年的贫穷生活使得黑人青少年极度崇拜金钱,那段时间整个布朗克斯到处可见涂写得歪歪扭扭的帮派符号,混杂着“厕所文学”似的猥亵图案。美国报纸形容布朗克斯“就像一个原始人聚居地”。
但几个有绘画天赋的人不满足于简陋的帮派标签,他们开始自己设计新标签。
再后来,一批富有造反精神的非帮派画家终于意识到,墙是世界上最便宜、最实用的画布,他们开始行动了。
于是,一种新的艺术形式——“涂鸦”(Graffiti)诞生了。
这种行为由一个墙面蔓延到大面积的墙体,甚至是一个区域,以至于造成一些管理上的麻烦,引起官方的干涉,社会开始对这种“艺术”产生了质疑。
真正意义上的涂鸦艺术家大多数都和帮派无关,他们都是来自底层的穷人,喷漆罐和颜料都是从商店里偷来的。
他们有才华有极富表达欲望,许多绘画方面的新鲜笔法(尤其是美术字体)由此被创造出来,他们没有报酬,常年出没在纽约的黑夜里,为的只是让行人看一眼自己的作品。
为了和帮派的“贴标签者”,以及头脑简单的涂鸦者划清界限,他们称自己为“作家”(Writer),而不是“画家”(Painter)。
1971年,社区和当地的媒体注意到涂鸦反映出一种对社会的不平情绪。
第一个被报纸提及的“作家”名叫“Taki 183”,主角真名叫做德米特利斯(Demitrius),那篇文章出现在1971年的《纽约时报》上,是第一篇比较严肃的讨论涂鸦文化的文章。
很快,一些涂鸦者们就不满足于静止不动的墙了,开始在地铁车厢上进行创作。当时,在Bronx做涂鸦的不超过20人,并且街头涂鸦创作时只是使用简单的线条书写文字。PHASE 2的作品很快地就吸引到了众人的效仿。
COMPLEX曾在“纽约50大涂鸦艺术家“评选中,如是评论1971-1974年的PHASE 2:“他把自己的风格分发给了149街的数百名艺术家,整个列车运动因他更加鲜活。“
这个风格指的就是泡泡字体,PHASE 2将它延伸出许多的变化,并创作在列车上,这种开创性地手法令人振奋,给了涂鸦界很大的灵感,并孵化出了更多形式。当车厢涂鸦在70年代正盛的时候,很多涂鸦手们会奔向Bronx,在从Bronx到Manhattan的火车上留下自己的“大作“。
70年代中期,PHASE 2就已经成为了UGA(United Graffiti Artists)涂鸦艺术家联合会的初始成员之一。随着日积月累的历练,PHASE 2的风格也变得更加复杂,比如他加入了象形文字以及抽象的书法概念。PHASE 2又创建了另一种新的风格解构字体,将其转变成粗硬线条,元素融入了诸如第三只眼、喇叭、电钻、尖山、埃及法老和狗等等。
因此,有人说PHASE 2是唯一个能画自己的名字十次,同时还可以做出十种完全不同组合的涂鸦者。
继Phase 2之后,纽约的涂鸦又经历了多次风格转变,出现了三维字母,列车动画(一系列人物动画,地铁列车开起来之后人物就活动起来)等一系列新创意。一批有才华的涂鸦画家成了明星,比如SUPER KOOL 223、El Marko174、Staff 161、Cliff 159、Flint 707等等。
当时的纽约市长林赛对此采取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因为混乱的纽约市有许多远比涂鸦更重要的事情等着他处理。市政府的放任自流是涂鸦,乃至整个嘻哈文化得以发展壮大的重要原因。
纽约的所谓“上流”艺术家多次试图把涂鸦据为己有。几个画商曾经于1973年在曼哈顿的SoHo区举办过一次大型涂鸦画展,吸引了众多媒体的关注。他们让涂鸦画家把作品画在画布上,放在展厅内标价出售。结果可想而知,展览遭到了评论家们的蔑视。那几个画商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只有那些画在公寓的墙上或者地铁车厢外的作品才是真正的涂鸦。
同时期的柏林人在70年代有效地利用了柏林墙这个政治媒体。
一大批专业和非专业的持各种政治观点的人,包括了来自于世界各地的艺术家,都在长达20多公里的极富政治色彩的墙体上表现了自己对于政治、生活的创作激情,使之成为有政治、文化和艺术影响力的公共艺术。
这个行为得到了当时西德政府的支持、认可和保护,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涂鸦的艺术身份,使之得以广泛地流传。
“中国式”的涂鸦艺术
1996年左右,随着HIP-HOP热潮的涌入,涂鸦作为街头文化的一部分,开始出现在北京。
公众通过涂鸦艺术丰富了枯燥的生活,涂鸦也从公众出获得灵感创意,涂鸦墙成了大众和涂鸦人之间意见交换和彼此理解的桥梁 。
最初的一批涂鸦者,在大拆大建的北京胡同里找到了自己宣泄的出口,而随着城市的发展,涂鸦也逐渐艺术化和商业化,它不仅见证着这个城市的变迁,也在成为北京这样的城市建筑中一道新的风景。
现代社会的发展环境使原态涂鸦的棱角逐渐被磨平,融入商业元素的涂鸦越来越多,少了原态叛逆的精神,有人批判涂鸦商业化的行为,认为这与最初的街头涂鸦的“反叛”“非盈利”的初衷背道而驰。
但考虑到原初的涂鸦艺术可能会出现过激行为或者触及到主流意识形态,长远来看,对城市管理和涂鸦艺术的长期存在与发展来说都不是最好的选择。
涂鸦商业化的现象在世界各国都存在,原态的涂鸦精神的消解和削弱是否会使涂鸦失去本真的味道,还是会使涂鸦艺术开始一段新的篇章,这种探索都是涂鸦发展的必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