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手册》【下】

| 虚构的文学,究竟有什么用?|


“找到人生的意义”,也许是任何时代,任何社会,任何人的一生中,内心里最深切的需要之一,也是最难达到的终点之一。

崔利斯写道:“ 我是谁?我为什么今天在这里活着?我又能成为什么?对一个小孩儿来说,有两座灯塔,照亮他的航线:父母师长,还有文学。

换句话说,一个是他生活中真实的体验,另一个,是通过一个故事延展的生活体验。”

一个故事展现的意境,创造了一个 “虚拟现实”,甚至是 “增强现实”:而现实,是经验与智慧的基础。

文学虚拟出的全息立体,能够直抵一个读者的心底,让我们聚精会神,穿越一切障碍,去领会一种神秘,含义,和启示。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发展学家哈沃德.加得纳(Howard Gardener)有一个理论:多元智能理论(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

他说,人是九种智能的综合体:语言,数理逻辑,空间,肢体动觉,音乐,人际,内省,自然,灵性。

虚构的文学作品,对于小孩儿来说,可能唤醒他 “内省” 和 “灵性” 的智能,帮他理解自我,理解人生。

小时候能读到丑小鸭,灰姑娘,小红帽,哈利波特,雾都孤儿的苦孩子,也许是幸运的:他在每一个故事里,活过另外一次人生。

在那些故事里,一个小孩儿虽然很惨,虽然没有父母的帮助,但他勇敢地长大了,克服了很多困难,获得了人生的智慧和圆满。在这个虚拟的人生里,他获得了一些面对真正现实的心理经验。

社会的问题,情感的困惑,政治的残忍,朋友的背叛,虐待,孤独,仁爱,悲哀,绝望,暴力,狂喜,勇气,生离死别,自我的救赎,生命的奇迹,人性的黑暗和光辉... …对一个十八岁以前就读过狄更斯,雨果,红楼梦,三国演义的小孩子来说,“太阳底下无新事” —— 这些他全都看过,听说过,深切体验过一遍。

在每一个好的故事里,当小孩子翻完最后一页,合上书,在故事残留的声音,味道,人物的影像,细微的气息里,他们都像凤凰一样,得到一次更生。

看过这么多人的宿命,观察了人性,体会到了人生的浮沉,就这样,一个小孩儿,暸解了别人,也暸解了自己。就这样,他成了一个阅历丰富,富有经验的人。

如果他能够把在这个虚构世界里获得的智慧、道德和勇气,知行合一,实践在现实生活里,他就有可能脱离自己生长的困境,长大以后,有机会走到另一个、更好一点儿的生活里去;或者说,更有机会实现自我价值、社会价值。

这世界,也许就少了一个需要别人拯救的孩子,多了一个能够有能力帮助别人的成人。




| 有的家长问 “看电视,不也能学到东西吗?” |


书里有这个图表:

在不同的渠道,每1000个词里,平日不常用的词有多少个?


在这个图里,黑色,表示 “词” 的传达,是靠 “听” 来完成的;灰色,表示是靠 “阅读” 完成。

成人对六个月以下的婴儿:靠听力,9.3(个词)

成人对三岁以下的孩子:靠听力,9.0

成人对十岁以下的孩子:靠听力,11.7

成人对成人:靠听力,17.3

夜间8-11时电视节目:靠听力,22.7

儿童书籍:靠阅读,30.9

成人书类:靠阅读,52.7

漫画书:靠阅读,53.5

流行杂志:靠阅读,65.7

报纸:靠阅读,68.3

科技文献:靠阅读,128

电视,电影里头的台词,是常用词,而且,是破碎的语言、口头语,常常没有主语,定语,很多东西被简缩掉了。

同时,电影的最低帧率是24帧/秒,就是说,最慢也要每一秒钟二十四幅画面(帧)。一部两小时的电影,等于十七万幅画面。

但是,小孩儿读一本图画书时,可以随时停下来,长时间、聚精会神地研究一幅图片,还可以随时发问,家长还可以作答。这是个孩子能自主把控的、互动的学习过程。

这尤其对于还不认字的小小孩,尤为重要。在书中一个调研里,九个孩子、三到五岁组、150个小时、家长给他们读图画书:孩子一共问了2750个问题,其中大部分是关于书中图画的问题,只有10%的发问是关于字词。

这说明在这个年龄段,小孩儿是严重依赖看图画接收知识的,电视的一闪而过,对他们来说,帮助不大。

连一本好的小孩连环画,都是电视不能比的。书里引用了《丁丁历险记》做例子:不光图画提供了大量直观的生活场景,背景知识,而且它每一本,薄薄的,只有手机三分之一厚度,就平均8000个字词。

只有通过 “阅读” ,才能接触到大量的 “日常生活” 和“电视” 里不会出现的 “词汇” 和 “语法” 。

而词汇,语法,语言的表达,不仅仅是 “反映” 我们的智慧 —— 语言有对我们思维的 “反向作用力” —— 当我们说一个词,说一个句子,表达一个思想,它反过来,“塑造” 我们的思维,让我们由此产生 “新的思想” 和 “更愉悦更深切的体验”,从而,让我们的思想变得更多,更新,更复杂,更高级。

一个人从小的“智力”,就是这样,很大程度 “通过语言” 发展起来的。

所以英语里有一句话:词汇即智慧。

另外,“阅读”,比 “听”,效率高得多:因为 “大脑里,视觉感受细胞,和听觉感受细胞的比例,是30:1。用眼睛,比用耳朵,接受信息量的效率高得多。”

崔利斯写道:“不是房间里玩具的数量,而是脑子里语言表达的数量和能力,对一个孩子的生活,造成了一些本质性的差别。”




| 指望上学以后会有所帮助吗?|


责任完全推给老师,是不现实的。老师负责教书,是不错;但归根结底,是我们每一个家庭,负责育人。

崔利斯写道:“… … 孩子像块海绵,他们坐在客厅里,厨房里,把父母说的话和价值观,吸的饱饱的,然后他们去上学,坐在教室里,再把脑子里这些吸进去的 ‘水’,从笔端挤出来,挤到一张纸上。”

“… … 孩子的 ‘校内’ 时间:每年平均900个小时;‘校外’时间:7800个小时。

这是道简单的数学题:老师和家长,谁的影响力大?谁和孩子呆在一起的时间更多?机会更多?”

“… … 不是说,读书越早越好。不是说,从孩子十个月开始,我就给孩子认识字卡片。有的孩子学得早。有的孩子学得好。不是说,吃晚饭的时候,来得早的客人,比来的晚的客人,就有什么绝对优势。

但是,孩子如果落后太多,差距太大,他失去的是时间;而且,他把读书,将跟负面体验联系起来:这对他终生都可能造成影响。”

说到底,孩子在今天的学校、这种评判系统单一的环境下,决定他表现的唯一因素,是读和写的能力。因为今天的学校,只注重语言能力,数理逻辑能力这两块。那么,如果读写能力跟不上,整个成绩单就受影响。

孩子没有准备好,到了学校,每天,他在学校里,像大人上班一样,要呆上五到八个小时。如果他总是得到很多负面的反馈,面临无法克服的障碍,老师的惋惜,同学的漠视,心里产生这样挫折和负面情绪 —— 让我们把它乘以12年。

这样的孩子,他对阅读,会有抵触,对自己,会有怀疑。这种痛苦阴影,对于他成年以后离开学校,可能也会遗留一些影响。

崔利斯写道:“ … … 学校不是缩小差距的地方,是拉大差距的地方。”




| 为什么要大声朗读?|


崔利斯写道:

“我们人吸收信息,主要是两个渠道:耳朵和眼睛。从这两个地方进去的东西,从嘴里,从笔端,再挤出来 … … 从婴儿一生下来,到四五岁前后能自己阅读之前,他吸收语言和信息,强化大脑的渠道,就是耳朵。

… … 给小孩儿朗读,从他还不认字时就可以开始。一直可以读到他十几岁。”

给孩子朗读的好处:

*  引发孩子的好奇心。

*  扩大词汇量,开发智力。

*  给孩子一对一随时的问答,学习效率高。

*  给孩子关注,拉近感情,创造一种甜蜜的气氛,亲密的关系;提高共情、沟通、情商的能力。

*  让孩子觉得,读书跟电视,体育,饭局,打牌一样,其实也是一种娱乐。

归根结底,给孩子大声朗读,让孩子一想到读书,就产生一种愉快的联想。这种愉快,跟任何 “瘾”都很类似。

我们人类喜欢这种愉悦感:去自己喜欢的餐馆儿,点自己喜欢吃的菜,听自己喜欢的歌手,去自己喜欢的亲戚家串门儿。这是一种非常强有力的潜意识,这种愉悦感建立对了,对我们的生活就有 “不用费劲儿” 的帮助。

心理学家常警告说,要小心这种愉悦感和什么建立起联系:读书、帮助别人、听音乐、健身;还是吸毒、赌博、偷东西、压抑自己取悦别人?

我们潜意识带来愉悦的事,就会去多做。潜意识跟痛苦联系起来的事,就会去躲避。

读书很挫败的孩子,把学校,老师,考试,读书,都和痛苦联系起来,没有愉悦感,那么他下意识就会逃避读书这件事。




| 孩子十岁出头了,还需要我们给他朗读了吗?|


他不是自己认字了吗?是,现在他不再是小时候那样、每次都完全依赖你了。

但是:

首先、十三四岁以前的孩子的听力,还高于阅读能力。就是说,这个年纪的小孩,他能听懂的故事,不一定能自己读懂:比如《莎士比亚》,他能听懂不少,但自己读得磕磕绊绊。

同理,六岁刚认字的小孩,认字刚刚一年,可他已经是听力上的六年老将了。大人为他多念,哪怕是机器播放有声书,也可以把他的理解力,想象力,和词汇量,往上再提高一大截儿。

比如我八岁半的儿子,不愿意坐在那里,捧着厚厚的《哈利波特》,一直啃下去,但他搭乐高,画画儿,做家务,翻杂志,吃饭,洗脸刷牙上厕所,都开着《哈利波特》的有声书,听得津津有味,还可以复述里面的人物对白和情景,使用的词儿,都是 “听” 来的 “很高级” 的表达。

第二、 你给他念书,这是一种榜样。“孩子活生生地看到,父母也是爱看书的。”

第三、读得多了,孩子也会喜欢上自己大声朗读。朗读的好处在于,它相当于一个人跳出自己,从旁边 “观看” 语言的表现力,是一种想象力和表达力的拓展,也提高孩子表达的自信,提高情商。

多为孩子朗读,孩子更爱你,更爱读书。

对于外国移民,或不怎么识字的家长,有一种好东西,叫有声书。也适用于没有时间的家长。如果你不能一对一给孩子念,至少有个机器人,给孩子念。

在《福布斯》杂志发布的2017美国大学排行榜上,威廉姆斯学院位居全美第二位,仅次于斯坦福大学,超过哈佛、耶鲁、普林斯顿等。《U.S.NEWS》发布的美国文理学院排行榜中,威廉姆斯学院连续15年位居全美第一。

在书里,引用了曾在那里做过招生办主任的汤姆.帕克(Tom Parker)说的话:

“焦虑的家长老是问我,孩子考大学的成绩怎样提高?

我老是跟他们说,最好的提高孩子考分的方法,是他们小的时候,陪他们在床上读读书。

如果孩子们能从读书中找到幸福感,最后,他们就会喜欢读书。我从没遇到过一个考到我们这里的,高考文科成绩好的孩子,是不喜欢大量阅读的。

… … 什么补习班什么老师,也不能给你的孩子脑袋里灌进读书热情。这是只有家长能做到的事儿。”

崔利斯写道:“… … 这不是一本 ‘教孩子怎么读书’ 的书。是 ‘教家长怎么能帮孩子爱上读书’ 的书。我们对孩子的 ‘爱好’与 ‘驱动力’ 的培养,总是能远远胜过对他的苦逼。”

如果一个孩子爱上了 ‘读书’ 这件事,那么,现在爱读书,他会是个主动的好学生;将来他离开学校,还将是个爱读书,能自我拓展的成年人。




| 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关系 |


写作好的人,不是写得多的人,是读得多的人。

这像踢足球一样,不能光靠自己苦练,还得看一流儿的比赛,看看人家明星球队怎么把一个球儿在场上骨碌得神出鬼没提溜儿转的。

语言也是 —— 看看人家一流儿的文章,用的是什么词儿,语句是怎么组合的,怎么把几个段落像积木一样折腾来倒腾去,才让这篇字儿终于看上去漂亮起来。

我们中国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

崔利斯这位普通的美国人写道:“没有大量阅读,只是自己闷头练习写东西,就像是从没听别人讲过半句西班牙话,却自个儿关在小黑屋里,一个人跟镜子练西班牙语一样儿没用… …

… … 语感,语法,是抓住的,不是做语法题练出来的。读多了,你的舌头,就自然而然会感受到规律。

… … 写作,本质上,是一种抄袭猫的行为。我们读过的,听过的,最终总有一天会从笔尖上汩汩流出。”




| 什么能算得上 “好书” ?|


优美、思想性,都先不用说;在这里,仅引用书里的一个、不同的小说之间 “字词量” 的比较:

Goosebumps《怪物游戏》:每个句子里有8个词,全书共22450个词。

Heidi《小海蒂》:每个句子里有19.6个词,全书共93600个词。

The Hobbit《霍比特人》:每个句子里有18个词,全书共97470个词。

The Hunchback of Notre Dame《芭蕾圣母院》:每个句子里有15个词,全书共12600个词。

Harry Potter and the Order of the Phoenix《哈利波特-凤凰社》: 每个句子里有13.5个词,全书共214536个词。

《哈利波特-凤凰社》的词汇量,是《怪物游戏》的九倍。




| 父亲跟孩子一起读书的重要性 |


崔利斯写道:“我们对父亲有个先入为主的观念—— 他对三件事比较在行:工作赚钱,运动,男孩子。”

在美国,跟在中国一样,男孩子在学校里的表现在下降,无论是考分还是其它的。

父亲们要不就在忙着赚钱永远不在家,好不容易回来以后,就是在电脑上手机上继续工作,再不就是打开电视瘫在沙发上。好一点儿的,会陪儿子在门口打打篮球,进行些体育活动。

在家,负责孩子教育的,是母亲;给孩子大声朗读的,是母亲;在学校,放眼望去,都是女老师,女义工。

男孩子看在眼里,得到的结论是:读书是女人的事。男孩子要跟爸爸一样,健身,打球,看电视里的比赛。

这种父亲自告奋勇的从读书领域的告退,导致我们常看到—— 女孩子都像哈利波特的好朋友赫敏那样,早熟,聪慧,无论是家里,学校里,还是体育场上,都咄咄逼人,领先一步 —— 而男孩子咬着铅笔头儿,在许多环节上,都愁眉苦脸,心不在焉。

崔利斯写道:“今天的男孩子,格外需要成年男人也读书的榜样。”




| 电脑,手机上的阅读 |


电子阅读,浅、碎,良莠不齐:那些少量的、深思熟虑的、最有创造力的思想,夹裹在铺天盖地呼啸而来的、草草而就的、二三流儿的思想里,像稻草垛里的一根儿针,需要我们浪费好多时间,排除好多干扰,才能找出来。

电子阅读,暂时也缺乏更好的物理性地标,不能像一本书那样,随便翻来翻去不会迷路。字的分辨率,也没有印刷品的高... …

这些细节加起来,不知不觉地,影响了读者思维的清晰、流畅、深度。




| 书的第二部分 |

是个一百多页的详尽书单。是作者推荐的他自己喜欢的,适合大声朗读的书。还有相应合适的年龄段。

崔利斯写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头好,不一定非得按照这个。这只是一个出发点。”




| 最后几句话 |


美国的学校教育,跟所有社会一样:有人说像圣经里说的,那山顶上熠熠生辉的城;有人说像狄更斯的小说《双城记》,富的,金银灿灿;穷的,在暗影里被人遗忘。

贫富的两极分化,学校的僵化教条,这种情况不只局限于中国,从这本书里,不难看出来美国的家长感受也差不多。

今天的学校,相对仅重视语言能力,数理逻辑能力这两块。传统的IQ测验,也只涵盖语言,数理逻辑和空间智能这三块。

今天的教育,推行问题的 “唯一标准” 答案,强调的是 “知识的贮存”, 而不是批判思维、创造思维的能力。

因为这些批判、创造的思维,没有标准,不方便打分—— “如何全面评价林肯或蒋介石” ,不好给分数,但凯撒哪一年当选执政官、李白出生在哪里,这可是有标准好打分的。

孔子曾说,教育的第一目标算是 “在明明德”,意思是开启悟性,让一个很普通的人,也有思想、也有分辨是非的能力,进一步来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今天中国的学校教育,离这个初衷渐行渐远,慢慢变味儿犹如一个黑色幽默。

在今天的美国,同样,在本书里,引用了哈佛大学招生办、一个工作了三十年的负责人说的话:

“经过不读书,却是强化培训读死书的摧残,我每天只看到越来越多的新一代,焦虑,疲惫,睡眠不足,被评判,被考试,身体上超重,精神上营养不良。这些孩子的脸上,像刚从强化营里走出来的幸存者一样,有一种迷茫和震惊的表情。”

这种机械的教育,是情有可原的。这是大机器工业时代伊始的思路。

不仅仅是中国的公共教育,旨在批量生产面目模糊听话肯干的蓝蚂蚁、砖头、和螺丝钉 —— 美国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家也说,美国的公共教育,只不过是大批培养给资本家干活儿的听话伙计的地方。

安德鲁.卡耐基早在他那个时候,上个世纪初,就说,学校教的内容,砍掉百分之四十,都绰绰有余。

话说回来,不管是蓝眼珠还是黑眼珠,其实,所谓 “精英”,不是任何社会的公共教育和学校所谓 “培养” 出来的。

子曰:大人者,仁,智,勇也。这种有关灵魂,心胸,品质的培养,从来不仅仅来自于任何国家的老师,教室,课堂和文凭。

希望贫穷的小孩儿,可以有书读,有机会接受免费公共教育和自我教育。

又希望那些天天去上学的小孩儿,可以有机会,有空间,不被逼着以 “考分儿”为少年时光的唯一衡量标准,不天天趴在教室桌上、弯成一只虾一样地活着。

希望一个小小的、柔软无助的,眼睛闪闪发光的婴儿,来到这个世界,能活在更高阔的人生里,有机会追求仁慈、智慧、和勇敢—— 这些更真实,更永恒的品质—— 十八年后,成为一个在风里站得笔直、头高高昂起的人。

就像这书中写道的一样:“教育不是用来装满一个人脑子里 ‘知识水桶’ 的水,而是点燃心中火苗的闪电。”




| 几点注释 |


一、崔利斯这个“普通的父亲” 对朗读推广充满热情,《朗读手册》的版本到2013年为止,七次修订,他当时已经七十二岁了。

最新版里大约40%的内容更新了,添进更多现代科技,手机电脑,对孩子阅读的影响。

还有后面的书单也更新了。

我这里引用的是第一版。

二、本文说的 “读书”,不是所谓 “上学读书”,而指的是一种自我教育,是拿到一本好书自己看。

有时人们把 “自己读书” 刻意称为 “阅读”,好跟 “上学接受教育和考试” 区分开。




本书扉页上的一张Jim Trelease 年轻时黑白照

| 作者简介 |


吉姆·崔利斯:Jim Trelease (1941—)。美国阅读研究专家。曾在《春田日报》(The Springfield Daily News) 任职20年,担任撰稿作家及画家, 有一儿一女。

从1979年到2008年间,他在北美各地、致力于教育和阅读的推广,常就儿童、文学及电视传媒等主题,面向家长、老师及专业团体演讲,30年内演讲次数超过2500次。

1989年,吉姆·崔利斯被国际阅读联合会评为20世纪 “80年代对阅读推广最有贡献” 的八个人之一。

2008年他半退休,不再进行演讲,但仍在运营着网站www.trelease-on-reading.com。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94,242评论 5 459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1,769评论 2 37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1,484评论 0 319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2,133评论 1 26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1,007评论 4 35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6,080评论 1 27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6,496评论 3 381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5,190评论 0 253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9,464评论 1 29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4,549评论 2 309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6,330评论 1 326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2,205评论 3 31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7,567评论 3 298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8,889评论 0 17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160评论 1 25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1,475评论 2 341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0,650评论 2 335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