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澄录【11】
【原文】
问:“孔门言志①,由、求②任政事,公西赤③任礼乐,多少实用?及曾晳说来却似耍的事,圣人却许他,是意何如?”
[注释]
①孔门言志:语出《论语·先进》,在这一章中,孔子与几个有名的弟子各言志向。
②由、求:由,仲由,即子路。求,冉求,字子由,两者都是孔子的学生。
③公西赤:姓公西,名赤,字子华,孔子的学生。
[译文]
陆澄问:“孔门弟子共聚一堂,畅谈志向。子路、冉求想从政,公西赤想从事(公共事宜的)礼乐,这些多多少少还有点实际用处。而曾晳所说的,似乎是(像暮春三月,下河洗澡唱歌)玩耍之类的事,却得到孔圣人的称许,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解读]
这一段故事,昨天我们仔细讲过了,看看下面王阳明怎么回答。
【原文】
曰:“三子是有意必④,有意必便偏着一边,能此未必能彼。曾点这意思却无意必,便是‘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无人而不自得’⑤矣。三子所谓‘汝器也’⑥,曾点便有‘不器’⑦意。然三子之才,各卓然成章,非若世之空言无实者,故夫子亦皆许之。”
[注释]
④意必:语出《论语·子罕》:“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意,即主观猜测。必,即武断绝对。
⑤ “素其位”五句:语出《中庸》:“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自得焉。”素其位,安于当下的地位、条件。古称东方部族为 夷 ,北方部族为 狄 。常用以泛称除华夏族以外的各族。这里指边远少数民族地区。
⑥汝器也:语出《论语·公冶长》:“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意为你具有某一方面的才能。器,即器具,特定的器具有特定的作用,用来比喻某种特殊的才能。
⑦不器:语出《论语·为政》:“君子不器。”意为君子不像某种器具那样只具有特定的才能,而是追求大道,心如明镜,这样自然具备多种才能。
[译文]
先生说:“子路、冉求、公西赤三个人的志向都有点主观猜测、武断绝对,有了这两种倾向,就会偏执一边,顾此失彼。曾晳的志向却没有这两种倾向,正合《中庸》中所说的‘安于现在的条件而行事,不做超出条件的事。处在夷狄的位置,就做夷狄该做的事;处在患难的处境,就做患难当做的事。随着时间和地理位置的改变而改变自己,这样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能怡然自得’。前三个人是孔子所说的那种‘有某种才能的人’,而曾晳是孔子所说的‘具备多种才能的人’。但是前三个人各有独特才干,不像世上空谈不实的人,所以孔子也赞许他们。”
[解读]
本来王阳明这段话是比较通俗易懂的,但上边按原文逐字翻译又有点刻板,现在我们再用现代更通俗的语言来看看王阳明怎么说:
“前面三位同学呢,是有了‘意必心’,很具体期待自己去干个啥,一有了意必心呢,能干得了这个,换一个别的,就未必干得了。比如让公西赤去当一个城宰,他就当不了;让子路去做礼宾司工作,他更干不了。曾点呢,他没有意必心,无可无不可,不让我干,我也可;让我干,干什么都行!这就是君子素位而行,随遇能安,不对别人有期待。被抛弃在蛮荒之地,像苏武牧羊,我就过蛮荒之地的生活,遇到患难,我就过苦日子;得到富贵,富贵日子我也过得,不管什么境遇,都能活在自己的世界,无入而不自得。
“另外呢,三位同学有了具体职业理想,这就是被用之才,不是自用之才,有了匠器,是给人用的器皿,装得了这样,装不了那样,有专门用途。曾点呢,就有了君子不器的意思,是自用之才了。
“当然,三位同学的才干,也是卓然成章,有过人之处,不像现在那些只会空谈,不能实干的人,所以孔子对他们,也都是赞许的。”
王阳明这里说的“意必”,还是《论语》里的内容——意必固我——四大坏毛病,原文:“子绝四:毋意,勿必、勿固、勿我。”孔子断绝四大坏毛病:一是主观臆断,二是期必,期待着事情一定会怎样,三是固执己见,四是我执,太自我。
我们这么一看,王阳明对孔子心意的解读,就和昨天我们学习的张居正的理解完全一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