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我可以自诩,我是一个喜欢文字的文青。
现在发现,真的是深深的打了一次脸。
自己所谓的喜欢以及自认为的写得不错,不过是一些矫揉造作无病呻吟空洞乏味的文字。
可能也是渐渐意识到自己内心的浮躁与自己内心的贫瘠,也相信了“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句话。开始有意识的让自己,读书。趁着还在学校,趁着还可以免费的享受资源,开始好好利用。但是自己的记性很差,看过的书,过些日子便会忘得一干二净。对于书本身的领悟也足够肤浅,大部分时候仅仅是看过了而已。我的情感拙劣,也因为阅历的关系,很多东西我很难体会到,不明白不理解也很难感同身受。更多的,还是一种因为习惯而带来的浮躁,懒得思考,也思考不出什么眉目。说和做,总是两回事。
曾经看到过一个有关于读数的疑惑。很多人于我一样,看过的书记不住多少,那么意义在哪里?有人回答:就好像你去拿一个篮子大水,看似竹篮打水一场空,但是实际上,经过一次次的洗礼,即便没有打到水,篮子也在这个过程中被洗涤干净了。读书便是这样。
有了这般的安慰,我开始放心的任由我的坏记性作祟。依旧去读书馆疯狂的借一堆书,然后看一遍,还掉。不过半年,我已回忆不起看过的那些书,回忆起名字,也回忆不起作者,里面的内容更是陌生了。往往这个时候便感觉到悲哀,就好像为刚刚被洗净的篮子经过一些自身的惰性而又蒙上了灰尘一样感觉到遗憾。
于是,我想,还是记录吧。即便文字拙劣,逻辑混乱,感悟肤浅。
《泯灭》,这个暑假的第三本书。
说不清缘由,自己就是对知情的故事很感兴趣,对于上个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的事情很想知道。那是一个物质贫乏的年代,但是有的是富饶的故事。
第一次知道梁晓声是他的《返程年代》,现在想起大致只留得了一个故事的轮廓。后来又读了《年轮》,也只能依稀记得一个轮廓。这次《泯灭》与前面不同的是,人物缩小到了两个人,而从知青到返城也并未如何描述这期间因为时代的缘故,两人之间面对人生方向的犹豫。它直接跳到了80年代,直接直戳人心的讲述那个年代对于人性的影响。
里面有很多晓声的内心独白。我以为,那是我很多时候都有的一些独白。
比如,嫉妒。我不知道嫉妒是不是一个人的常态,但是我知道这是我的常态,尤其当自己越来越消极越来越无所适从的的时候,只留下嫉妒,才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宣泄自己因为与别人的巨大差距而引起的心理落差。然而嫉妒会让一个人变得狭隘,变得刻薄,真不想承认,原来自己就是这样的人。熟人之间,越容易发生嫉妒。晓声对于翟子卿的嫉妒,从容貌上的,金钱上的,思想上的,甚至他的女人,他最最嫉妒的地方。这的确是一个值得嫉妒的男人,如果我是一个男人的话。然而翟子卿也同样嫉妒着晓声。这是一个相互的世界,好像因为这样的相互,才可以显得相对公平一些。人们说这个世界上最好的感觉就是你喜欢的人刚好也喜欢你,那么你羡慕的人刚好也羡慕你是一种怎么样的感觉呢?
我想如果是我,那应该也算得上是一种挺美好的感觉了吧。起码那会安慰自我否定的我,其实我也有值得那个我自认为闪着光的人嫉妒的。是的,嫉妒有的时候是在黑暗里进行的,不为人所知的。你无法明了,此时此刻,在一个闪着灯火的方形空间里,那个坐在屏幕前的少年,正在阅读你所有的状态,嫉妒着,羡慕着,诅咒着,祝福着。这是一种极度矛盾的情感。谁能够说的清楚呢。但是起码,在嫉妒产生的一些时间里,它伴随着自我否定。而别人的嫉妒恰巧填补了这种自我否定。其实自己某种程度上和晓声是极像的。常常自我否定,常常把自己想的很不堪。常常羡慕对方但是由不想改变自己变成对方的样子。
所以一切的自我怀疑都是因为信仰的缺失吧。恐怕我能够从书中读出的唯一的一点算得上深刻的东西也便是“信仰”了。它对于我就像是哲学一样飘忽不定难以寻求。
信仰究竟是一种什么东西。至今为止,恐怕是没有的。如若有,我是不会任由我的惰性随意放养自己,如此这般的虚度光阴的。迷茫算是没有信仰的一种吗?这本书中出现最多的是金钱、信仰、男人、女人。前记中讲道,翟子卿其实是没有信仰的。但是我觉得他有,起码他还相信金钱,他还可以以金钱为目标活下去。难道信仰就一定得是那些高尚的纯洁的干净的吗?难道信仰不是和人一样分为好的和坏的吗?信仰究竟是什么?我以为,信仰是一个持之以恒的目标。
很遗憾,我好像没有信仰。可能我对于信仰的要求太浅,真正意义上的信仰远高于目标。但是我连目标都没有,一个人,找不到自己喜欢的事情,是一件多么悲哀的事情。就像一个傀儡,整日无所事事,提不起精神,什么事好像都可以坚持但是也可以全然放弃,全凭自己的爱好心情。已经被灌注了太多现实东西的二十一岁少女是不太可能再去信仰上帝的,不放心把自己交给一个不知道是否真的存在的对象。似乎也只能从最开始的“善”开始相信,犹如翟子卿和晓声的两位母亲唯一可以给他们富有的东西一样。
但是扪心自问,我是连“善”都是开始怀疑了的。晓声在与“她”发生了关系之后,对于“她”的一系列的怀疑,以及他所提到的,不知何时开始他不再爱别人怜悯别人同情别人,他只会爱自己怜悯自己同情自己,他只会怀疑一切犹如狗怀疑一切陌生人一般。这样的狗是好狗,那这样的男人或女人呢?我们究竟怀疑多少事情,因为爱自己。恐怕连善也要丢弃了吧。现实总会教会我们变得冷漠,变得不再善良。我们需要去扶一个老人吗?我们需要轻易的相信一些人吗?我们真的可以不口出恶言来保护自己吗?
网购一部MP3结果卖家发错货了,当时我便怀疑,是不是一场骗局,是不是他们一不良商家。寄完快递便一直同卖家联系,让他把订单号给我,便于我查找。但凡对方回复稍微慢了一点,便开始恼火,想着这会不会是在敷衍,抛下我就不用管了。会不会很倒霉的遇上了一个没有责任心的卖家。于是隔段时间便会以一种比较尖锐的语言问对方。期间也会怀疑是不是自己太敏感了,这样会不会太伤害对方。结果终于也是要到了订单号,但是对于自己的反思,则又开始矛盾起来。
我们说要做一个善良的人,我应该相信对方也是一个善良的人,我们彼此有诚意才会有一次好的交易。但是我们彼此都不信任,我们彼此都怀疑。我们的内心可能存在相信与善良,但是会真的一如既往的贯彻吗?当遇到自己的利益可能受损的情况下。
这种怀疑可能出于一种安全感的缺失,也可能是因为自己曾经上过当学会的一种自我保护。
但是可以确定的是,这种怀疑会很伤害人。但是我不确定现在的人是不是已经对于这种怀疑产生了免役。
自我保护和信任究竟是不是一件矛盾的事情。
人生就是这么艰难,随时随刻都要做一个判断,而恰巧,我不曾学会。当一心想要怀疑到底的时候,恰巧伤害了对方,当决定相信的时候,又开始受伤。所以,究竟还要不要相信。
宽恕。“她”对晓声说的。宽恕吧,对他对自己。爸爸曾说“怎么办,自己多吃一点亏么好了”
宽恕真的可以明朗吗?
关于怀疑,信任,信仰的一些反思,自己很缺乏。但愿也能改变。能够不那么刻薄,不那么狭隘,不那么小心眼。宽恕,对自己,也对别人。
泯灭的是人性,在“拜金主义”开始成为主流的时代。翟子卿的很多言论我都很认可,他是一个理性的思考者,相反晓声便显得特别的虚伪。但是他对于金钱对于女人的看法,未免太极端了点。恐怕还是要中和的吧。
不知道胡乱说了什么,感觉自己的感悟是杂乱的,硬是要通过文字来组织好像变成了一项任务似的。还是需要静下心来的沉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