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垣微课堂第二讲——谈谈学习方法之二】
在知识获取便捷而廉价的时代,技术含量可替代的工作将越来越属于机器。学校里培养的是平均水平,所谓的高低也是平均水平的高低。不排除一线城市极个别的重点学校开始关注个性化、创造力培养。但他不是家长等待教育部改革的理由。因为学校要担负的是教育功能的一种,家庭教育无时不刻不影响孩子的一生。
全然交给学校,或者停留在购物心态买教育,在可预见的未来,成效一定不会很高。将来最稀缺的人才是创造型人才,这个大家没有异议。但如何培养创造力呢?我们常规思考是从反面去解决,比如说:不要压抑孩子啦,不要打压孩子啦。还有一些空洞的政治正确的废话,比如说要鼓励尝试,要勇敢探索,诸如此类,然后呢?自然就没有然后了。
机器学习设计是模仿人脑,首先是输入,然后根据模型加入一些历史数据,最后输出,对未知进行预测。人脑也差不多,首先是输入,然后根据经验归纳出观点,最后预测输出。
培养创造力,要在细节可行性的落实上下工夫,而细节的落实,从来都是朴实的、工匠型的。不会一下子爆一个热点,一下子爆一个奇迹。
我们首先从输入端分析,长期输入一类同质化很高的见识,就会形成固定的历史经验。
输出的就是存储的,最典型的就是传话筒。灵活一点的,因各自家庭背景不同会补充一些额外的体验,看似有一些不同的观点,但基本属于同一框架的多样呈现。
基本见识属于同一阶级,即使有局部的革新的变动,但类似牛顿、爱因斯坦这种人才是不可能在这种模式下产生的。
真正的创造力在输入端就有几种声音,甚至经常有反常识的声音。特别说一下,那种在网络上的杠精、那种故意唱反调的,跟有深厚内涵的反常识思考,不是一码事。
如果能够上下左右正反的在输入端成为一个常态,让孩子同质化也难了。
另外一个关键就是上节课涉及的思维建模,我受查理芒格的影响很大,他是巴菲特的搭档,是个异常智慧而又低调的人,一个坚持每天看一本书、那种学识渊博的金融家,他说自己建了100多个思维模型,这是个什么概念呢?我们一般人通常一个固定思维模式坚持一辈子。
我见过的聪明人有两三个思维模型已经让人觉得惊为高人了,查理有100多个。我估计乔布斯也是这个数量级的。
思维没有任何的障碍,他们的思考会像中国禅宗所说的拨着就动,这种脑子创意无限,这种脑子做金融预测,那肯定也会像精算师一样准确无误。
创造力从哪里来?没有一个良好的输入端和多重的模型,以及持续不断的努力,我想他是不可能从天上掉下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