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知识普及的范围与竞争压力的增大,使得越来越多的父母开始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
宝妈扎堆的地方,你一定听到过——我家孩子1岁了还不会说话、你家孩子3岁认识这么多字真聪明。在应试教育制度下,幼儿期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与认字多少等价于高考生的分数高低。
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越来越多的父母开始送孩子去早教班。但如果你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大品牌的早教班并不是在教孩子认字、学说话,而是在培养孩子的能力与意识。
随着小D的长大,全职妈妈大J育儿重心慢慢向性格塑造与早期教育倾斜,她在第二本书《跟美国幼儿园老师学早教》中,专门用6个章节探讨了早期教育的问题,告诉广大父母培养孩子的思维逻辑能力、抗挫能力、自控能力、界限意识才是真正的早教。
逻辑思维能力
每年夏天都是大规模采访高考状元的时候,从众多采访中你可以发现,学霸们都不是走的题海战术路线,而是将同类型的题目理解透彻,做到融会贯通。究其本质,是运用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将课堂所学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从而达到一通百通的效果。
抽象的逻辑思雄能力要怎么培呢?大J提到了3点。
1、保护孩子的好奇心
孩子的小脑瓜子里有无数的问题,“我从哪里来?”“为什么蚊子要咬人?”“为什么我没有尾巴?”面对这些问题我们是怎么应对的呢?不耐烦的回答你哪来那么多的问题;诚实的告诉孩子我不知道;告诉孩子没有原因,就是这样………在一次次的拒绝中,埋在土壤里那颗好奇的种子没有得到知识的浇濯,也不知何时才能开花。
安托万・德・圣・埃埃克苏佩里写下“所有的大人曾经都是小孩,只是他们忘记了”折射出了我们对待孩子问题的原因。因为我们小时候的疑问不曾被好好对待过,于是在面对同样的情景时,我们也习惯了用成人的思维方式来对待孩子稚嫩的童心。
其实,不管我们知不知道孩子所提问题的答案,我们只要蹲下来告诉孩子一一这真是一个好问题,或者你观察的真仔细发现了不同,让孩子感受到了我们对他提问的重视,那颗好奇的种子就能生根发芽,在未来长成参天大树。
2、教会孩子独立获得答案的方法
重视孩子的问题是第一步,教会孩子如何独立获得答案是第二步。
大J在《跟美国幼儿园老师学早教》中分享了一个小故事。大J邻居家的女儿Aida对小D流口水很感兴趣,好奇的询问邻居,邻居回应了女儿的好奇,并带她到图书馆询问管理员什么书籍可以解答这个问题,Aida通过查阅书籍成功独立获得了答案。
你看,教会孩子获得答案如此简单。你只要肯定他的问题,提供一种获得答案的途径,让他自己独自搜索,答案自然就能收获。在这过程中,孩子不仅综合运用了各项认知能力,还增强了自信。父母一句肯定的话语,能让孩子获益良多,何乐不为呢?
3、向孩子展示思考过程
上述两个步骤是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基础,要想孩子真正学会独立思考,在日常生活中还需要运用小技巧。
大J说自己与小D相处的过程中很喜欢将思考过程说出来,让小D了解到她对于一个问题是怎样通过思考一步步获得答案的。
孩子天生是个模仿家,通过模仿父母的一言一行习得各项技能。生活中刻意将思考过程向孩子演示,潜移默化的对孩子进行影响,正是润物无声的培养孩子逻辑思维能力。
抗挫能力
近年来新闻报道了越来越多的学生跳楼事件,以成年人的眼光来看,那些让学生跳楼的诸如考试成绩不好等事件实在是不值一提,可为什么他们偏偏就会采取跳楼这样极端的方式来解决呢?我想,这大概是他们的抗挫能力不强。
父母总想将最好的事物给孩子,帮他解决问题,殊不知这样的举动会让孩子在经历风雨时不知如何是好。只有多让孩子经历各种情境,他才能更从容的面对今后的生活。
1、向孩子解释什么是失败
《跟美国幼儿园老师学早教》里第一次提及失败是小D没有通过幼儿园的描述,大J只在这章节里提及她的收获,对如何处理这个问题的并没有多说,反而是在父母成长的篇章里用了一个章节来解释了这个事。
对于小D面试失败这件事,大J的处理方法其实很简单,她用小D之前学走路、学吃饭这样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小例子告诉小D什么是失败,告诉小D在失败中也能学会本领。
我很喜欢一句话:心态不好,其实就是心太小。心态的“态”字,拆解开来,就是心大一点儿。我不敢说自己是个有格局的父母,相反,正是意识到自己眼界的局限性,我才要体验更多的经历。怎样才算心大?不就是多见识、多经历,这对孩子和父母来说同样重要。
失败也是一种人生经历,让孩子从小就了解到失败,知道如何应对失败,如何从中吸取教训,等到父母垂垂老矣时,他们才能不至于被小挫折所打倒,才能苦中作乐,好好的生活。
2、夸奖孩子的努力过程
有了前期解释失败的铺垫,不代表孩子就习得了抗挫能力,生活中还需要父母在和孩子交流中运用点小技巧——多夸奖孩子的努力。
真棒、真聪明、真乖、真厉害这四个夸奖词语一定能荣登父母夸奖孩子的榜首,这样夸奖孩子会有什么危害呢?孩子长大后会经不起挫折、怕输、将失败归咎于外界原因。
正确夸奖方式应该是夸奖孩子的努力过程,让孩子知道过程比结果重要。如果你记性好、观察又足够仔细,可以在夸奖孩子时告诉指出他为什么进步了,提醒他可以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更改方法,看看如何才能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自控能力
虽然每个人对成功的定义不同,但你仔细观察就能发现根据不同成功标准定义的成功人士会有共同点——自控能力好。
1、父母以身作则
塞莱斯特・基德的改良版棉花糖实验结果显示孩子所处的环境始终能信守承诺时,孩子更愿意进行自控,可见环境因素对孩子自控能力的影响。
父母所营造的家庭环境作为孩子接触时间最长的环境对孩子自控能力的培养有深远影响。试想父母的每次承诺都让孩子的希望落空,他又怎么会愿意按照父母的要求进行自我控制呢?
“哄骗”确实是一个见效很快的方法,能给父母节省很多时间,但这个节省下来的时间最终都需要父母买单。父母长时间的不兑现诺言,导致孩子也只会用他觉得有效的方法来达到他的目的,只愿意相信拿到手的才是稳妥,等待并不能带来更好的结果。
2、通过游戏锻炼自控能力
游戏永远是孩子的最爱,将自控能力的培养融入到游戏中,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大J在《跟美国幼儿园老师学早教》里分享的两个游戏很值得宝爸宝妈尝试。
简单的遵守指令、控制行为的小游戏,并结合孩子的实际情况一步步提升游戏难度,既有效培养了孩子的自控能力,又增进了亲子关系。
3、多次提醒孩子
带孩子出去玩,说好的回家时间,孩子撒泼打滚是常有的事,父母觉得是孩子不听话,却忽略了其中真正的原因。
学龄期的孩子有效记忆时间并不长,很多时候父母说的话不是他们不记得,而是他们忘记了规则。针对这个情况,大J建议多次提醒孩子,让孩子有个心理预期,记得需要遵守的规则,在一次次的实践中将自控能力内化到自身。
界限意识
当妈以后,每次看到霸凌、虐童事件,我的心就会揪起来,为孩子的遭遇感到难过。我也会反思,我应该在生活中向孩子传达怎样的观念,让他能尽可能地远离这些让人揪心的事件。
1、教孩子认识身体
多数霸凌事件的发生都是直接对孩子的身体进行殴打,学会界限意识首先需要孩子对自己的身体有个清楚的认知。
学龄期的儿童有个显著的现象是打人,对此父母的应对往往是制止和告诉孩子打人是不对的行为。育儿专家强调过对于孩子的管教要多进行正面强化,在这一点上,父母其实可以再补充一句我们的双手是用来帮助他人的,而不是伤害他人的,对孩子进行正面引导,从认知上消除霸凌现象的影响因素。
对身体的各部位有了清楚的认知,知道每个部位的作用,是界限意识建立的基础。
2、教会孩子拒绝
小D很喜欢吹泡泡,大J就用泡泡做比喻教会了小D什么是界限,并进一步引申到让自己感到不舒服的触碰可以拒绝。
界限是个模糊的概念,大J的教授方法给我带来了启发。找准孩子的兴趣点,将要教孩子的知识具象化告知,并在日常生活中反复操练。
学龄前孩子的打闹很多都不是成年人眼中的肢体冲突,让孩子勇敢说出自己的感受,勇敢的拒绝不当行为,从小树立界限意识,在一定程度上也能震慑住欺侮行为。
龙应台在《目送》中写道: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母女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父母不能陪子女一辈子,他们总会有独自生活的时候,在那一天到来之前,父母能给孩子最好的礼物便是教会他们独自生活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