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基层长篇纪实小说] ( 续篇104)
水竹凹
作者:蒋春木
104、梦想的“坯胎”
一个荒废的鸡场,终于有了自己的名号。
“60农场”悄然出现在网络平台上。“60农场水大叔”也悄然的活跃在各家自媒体上。
水大叔发的每一条视频,都透出浓浓的乡土气息,简介、直白而又真实。多数视频连配音也没有。
有心的网民渐渐的发现,水大叔的视频里,总是渗透着往日的风情,散发出怀旧的情愫。
但是,所有的视频里,却从没有出现过水大叔的真容,也没有出现过水大叔的声音。
水竹现在想的,是怎么走好下一步。
他想着,如果没有一个丰富的内涵,单是靠“以钓带吃,以钓带住”是走不长,也是走不远的。
在这个小山村里,他早就看好了一些梦想的“坯胎”和“种子”。这些都是原始的、原生态的。
他生在这个小山村,长在这个山凹里,所谓“竹外桃花三二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他了解这些“坯胎”和“种子”的渊源和历史,相信这些都是自己梦想的“基因”。
现在,亟需他去发掘、开拓和精心的培养。
这天,水竹请来了自己的三婶。
这半年多来,三婶忙前忙后,几乎一有空就在水竹这儿。水竹心里已经把她当作亲娘一样看待了。
三婶坐下后,直接对水竹说道“水娃啊,你做事婶放心,你就告诉婶子,干什么,怎么帮你就行了”。
半年多来,三婶也看出水竹是个很有见地的人,他做事从不说空话、套话,让人感觉特别的踏实。
水竹把自己下一步的一些想法,告诉了三婶。尤其是春节前后亟需要做的事情。
乡亲们家里要多养点土鸡,以后农场不养鸡了。客人来了,直接上农户家里去捉鸡、去买鸡蛋。
小山村里有三户是家传的手工食品世家。
一户是做麦芽糖的,一户是做豆腐的,一户是做小磨麻油。三户都是祖传的手艺。
至今,他们家里的原始工具、物件都还在。要把这三户全部动员起来,恢复传统的手工作坊。
60农场准备开个纯手工食品展示厅。
小山村里还有有三、四户篾匠世家。
这是小山村特有的传统手艺。至今那几个户主利用闲时,仍在编织着各种竹器品。
他们时常让自己的媳妇拎上几件,到集市上挣点零钱,补贴家用。要让这几个户主,集中精力编织出更多的花样。
农场里准备设个纯手工竹器品展示厅。
村里有不少心灵手巧的妇女,利用冬闲可以多做些纯绵、纯手工的老布鞋、鞋垫和手套、围巾等。
农场还要开个纯手工织品的展示厅。
等他们做起来之后,都可以在自家门口,挂上农场的招牌,直接对外出售。
三婶听了半天,感觉有点迷糊。
她有些不解的问道“水娃啊,你这说来说去,不都是帮乡亲们在赚钱吗?那你自己呢?是不是要在他们头上收点啊?”。
水竹笑着回道“我不收他们的钱,农场里办个展厅,主要是放上他们的样品,展示给客人看”。
他看三婶疑惑的神情,又补了句“三婶,我赚的是人气啊,客人多了,农场不也好了吗?”。
他没有说要带动乡亲们共同致富这类官话。
自从回到了小山村,他就时常告诫自己“你现在就是个老百姓,不能有官气,更不能有官样……”。
他想把这个小山村,一步步变成一个生态村,一个旅游村,这是他的设想,他的规划。
他不需要说,也不能说。因为,时机还没有成熟。
那些规划对于乡亲们来说,无疑于天方夜谭,没有人会相信。
现在说出来,只有一个结果——夭折。
实现这个梦想,必须有丰富的内涵和元素的支撑,必须要培育更多的“坯胎”和“种子”。
就象农村盖房子一样,材料还没备好,就要动手干,岂不成了笑话。
他深知“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生,可以与之死,而不畏危”的含义和真理。
他现在只需要一步一个脚印的往下走。
他相信“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乡亲们终有一天会形成共识,产生共鸣。
直到那一天,他才能公示自己的规划。
水竹又把三婶叫了出来,指了指下面的几块地,问道“三婶,那几块地是谁家的?”。
三婶告诉他是水平生和水永家的。
他让三婶做下工作,把那几块地调剂过来,做个场基,农忙时当打谷场,农闲时给孩子们当个球场。
然后,再安个篮球架,放几张室外乒乓球台。
水竹也没有说以后要做什么、想干什么。
三婶一听乐坏了,村里正愁没有晒谷场,过去的打谷场,都已经废弃多年不能用了。
她对水竹说道“这事好办,他们真想要地,我把我家的地给他们”。
水竹对三婶说“这个场基还是按过去的老方法,用灰土做成地面……”。
三婶高兴的说道“水娃,这件事你不用管了,我叫上人做就行了,正好村北头还有几个石滚子”。
水竹又对三婶说道“你告诉乡亲们,现在客人越来越多,一定要把家里、家外的卫生搞干净了……”。
那天,水竹和自己的三婶聊了很长时间。
他知道三婶在村里的威信无人能及,很多事情只要她出面,就能事半功倍。
不到一会儿功夫,水竹就听到三婶在村里大声的喊了起来“各家各户听好了,水娃要给我们建个场基,也是孩子们的活动场,这几天家里的草煤灰全部余着。还有,家家户户卫生要搞干净,不准乱堆乱放……”。
几天后,场基开工了。
村里的人几乎都忙了起来,送草灰的,平场地的,拉石滚的,人来人往。三婶边干边指挥着。
水竹赶紧到江东市订购了一套篮球架,三台室外乒乓球台,二台室内乒乓球台。
另外,他又让三婶安排人,在村小山坡下,砍伐了百余根的杉木。
他让三婶叫来了村里的几个木工,把图纸放在桌面上,详细的给大家解释起来。
村里的一帮妇女一看是个戏台,高兴的直拍手。
水竹根据几个师傅的建议,对戏台又做了调整。
那几天,建戏台的,压场基的,几十人忙活起来。
不到十天时间,场基建成了,戏台也搭好了,篮球架、乒乓台也安装好了,农场内撤了两间出来,室内乒乓球台也摆好了。
村里的年轻人和孩子们在场基上尽情的戏耍着。
60农场也成了村民们聚会、议事、聊天的活动中心。
几天后,水竹又在城里请了个戏班子,在场基上连唱了五、六天,把周边的村民也吸引了过来。
水竹则把每一天的变化,每一个欢腾的场面,每一个感人的细节,第一时间投放在自媒体上。
水大叔的粉丝量呈直线上升。从当初的不足一万人,快速上升到10万人、20万、30万人……。
60农场迅速引起了众多人的兴趣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