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引言
本文是参加永澄老师目标管理社群的首次附加任务的作业。
【附加任务】
任务内容:书写简书文章一篇,说明自己正在使用的进行周计划与周回顾的方法;
任务结点:170922/24:00前完成;
成果提交:社群内部展示 @Lo-俊彦
在完成篇记录之前,存在着一点侥幸的心理,觉得附加作业不做似乎并不影响什么,但隐隐觉得哪里不对。为此,我经历了一场内心斗争:是否有必要把自己混乱的目标管理学习路径呈现出来?说实在的,大脑在系统1的情绪大脑控制下,在启动系统2理智大脑分析了现实困难之后,认知紧张产生路径依赖,真就不想动笔,仿佛真的没什么可写的。
带着这样的心态,我就将自己的想法和目标三人组的另一位成员@巨晓松大哥交流,他的建议是:
做呗!完成比完美重要!
另外,我也想起昨天学习目标管理理论知识留下的困惑,学习目标管理理论之后,如何落地实践呢?这时,立马警醒,自己绝不能放过这次学习成长的机会,于是就想着,在目标管理的主题下实在写不了以往的成功经验,就反思自己掉过的坑以及接下来打算尝试的方法,算是一个新的起点吧!
一、回顾掉坑产出的半成品
在目标管理的过程中,我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 第一阶段:每日清单列表
在第一家公司学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每天上班前回顾昨日事件和设定今日工作清单。每日清单让自己在工作中不再像只无头苍蝇一般乱撞,每天的工作有方向,有重点,有记录,有掌控。在任务多,时间紧的情况下,这个办法帮我走过了许多艰难的时光,只是那时还不知道周计划、月计划、年计划,似乎过好每一天已经是那时的自己看到最远的距离了。
后来,虽然换了工作,清单法始终在自己的生活、工作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只是,随着事件的减少,使用清单的频次就降低了很多,以至于大脑不幸成了事件的仓库,浪费了它原本该有的功能。现在看来,方法虽好,失去了落地实践、不断优化的过程,只会掉入形式主义大坑。
- 第二阶段:日记本圆梦计划
过往,基本上每年都会给自己买一本日记本,记录生活点滴及感悟。往往都是开始兴致勃勃,而后从日记,变周记,再变月记,中间走过低谷便会再来一轮。这个阶段的记录比较随意,没有刻意的回顾,单纯的记录事件,对于自己的成长来说作用并不大,只会进入假装勤奋的大坑。
第三阶段:效率手册 VS 印象笔记
2016年底到2017年年初,这段时间,接触了萌姐的效率手册,听了《张萌人生效率手册:时间管理50课》觉得整个理念非常适合自己,就跟着社群一起做着年、月、周、日计划,做着做着就脱离了大部队,从联机状态变成单机版了。期间,还听了邹鑫老师的《带你六步制作可时间的年度计划》,还有橙子学院古典老师的《定制你的年计划》。当时,并没有记录自己学习的过程,以致现在再回顾会觉得非常散乱,无法第一时间找到相关的学习记录。
收到效率手册的那天,2017年1月16日,在效率手册上开始落地年计划、月计划、周计划和日计划时,发现每天制定的目标和任务都没办法全部达成,一度产生焦虑,刚开始做的时候懵懵懂懂,练习实践次数多了,明显感觉自己比以前更能理解效率手册的意义,而当看完李参老师的《印象笔记留给你的空间――Evernote伴你成长》这本书之后,便产生了想要将效率手册内容电子化的想法,执行了近两周,又因过程繁琐而重新回归到纸质版的效率手册中来。
今年五月份的时候,发现自己再这么一知半解的执行下去效率太低,就想着搞清楚目标、任务、计划三者关系,于是便在@韩MM的引荐下找到了永澄老师的公众号相关文章学习。这之后虽然有在效率手册上呈现出效果,但往往因缺乏更为必要的检测手段导致效果大打折扣。效率手册上有月计划和月回顾,周、日计划,另外的复盘反思手册上有日回顾和周回顾,执行起来会因纸质携带不便,空间有限等问题而断断续续。
这个过程中就是在反反复复的调整,遇到一个方法就去尝试,在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之前,多尝试,多重构都是值得的,只是期间产生的新旧方法之前的内耗也是非常大的坑。
- 第四阶段:边做边迭代,找寻更适合自己的目标管理方案
近期,使用幕布来做日计划和日回顾,周计划和周回顾采取的是 李伟诚老师的模板,接下来要在目标参照永澄老师关于周计划相关文章来调整自己周计划和周回顾。
二、我的行动
- 参加目标管理社群,向伙伴们学习,主动交流(最后一条未达成)
- 积极完成每次社群作业,写出来就是一种记录
- 学习贪吃鬼甜品(TCGTP)模型,从下周计划开始执行
三、后记
写完之后发现,最困难的并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没做之前的踌躇不前。尽管在周计划和周回顾这件事上,尚未形成一个相对稳定卓有成效的套路,但是,记录让自己更为清晰地看到自己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就在之前还在苦恼怎么将学到的目标管理的理论知识落地执行,而对附加作业的思考以及学习伙伴们呈现的成果,让我构建了目标管理学习的新假设,接下来就是反复实践来验证假设的过程,期待更好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