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周的听课,着实感到我们组的老师素质高、能力强,听课后受益良多。与此同时,也有一些思考。我们语文的教学似乎是没有梯度的,初一就学记叙文,到初三还在学记叙文,做的阅读理解题,似乎难度是一样的。同样的题,初三语文程度差的学生答题情况可能还没有初一程度好的学生得分高,不禁会想,我们老师的指导怎样才有效。
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高,如果是家庭作业有难度,可能会应付了事,根本没有认真思考,达不到练习的效果。上课老师讲的方法,可能也是听得云雾缭绕,被老师牵着鼻子走的晕头转向。
我想,常态化的课堂上,我们可以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练习,会做的同学认真写出答案,不会做的同学也要写出不会做的理由,思考的困难点。学生经过真正思考之后,老师找出两三位同学的答案进行点评,再和同学们总结做题思路和做题方法,学生听课的效果会更好。就是我们在教学时要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不急于把方法告知学生。经历过思考的困苦之后,得到实用的方法,学生才会感受到“学而时习之”后提升的乐趣。
还有一点问题是,我们许多学生对文章,对试卷中的问题是看的懂的,明白意思,但是苦于词穷,找不到恰当的书面语来表达,或者是不知道该如何组织语言,话怎么说。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差,思维没有逻辑性。
针对这个问题,我想到的应对措施是平时让学生多积累些评价性的语言,丰富词汇量。另外,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多做一些阅读的旁批,然后交流,老师补充总结,让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取长补短,以此加强语言组织能力的训练。
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不仅需要老师辛勤地付出,还需要老师智慧地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