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实验
2002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和唐纳德·雷德梅尔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在病人做大肠镜检查期间,他们请154位患者,每隔60秒钟,就让患者说出他们当前的痛苦程度。痛苦程度使用0~10的数字表示,0表示没有任何的痛苦,10表示无法忍受的痛苦。
这里整理了两名患者的数据:患者A和患者B。患者A进行了8分钟的肠镜检查,患者B进行了24分钟的肠镜检查。数据结果如下:
可以很明显的看出:B承受的痛苦比A多。B患者的痛苦持续的时间更长,整体的痛苦分数就应该更高。
实验结束后,他们让受试者评估整个检查过程的痛苦分数。结果是——患者A的评估分数比患者B高,也就是说,在检查结束后,患者A感觉到的痛苦比患者B感觉到的痛苦更多。
两种自我
这个结果是违背直觉的,患者也不是足够理性的。如果试验者是理性的话,肯定是患者B更加的痛苦。
为什么会这样?
一系列的实验已经表明:人体内根本没有单一的自我,只有可能的自我。人体内至少有两种类型自我:体验自我和记忆自我。
体验自我是人类每时每刻的意识,是不断变化的,就好比是每天的气温或者气压一样。比如:上面实验中患者每秒钟的痛苦体验,就是体验自我的表现。
记忆自我是对整个过程的总体感受,一般来说是稳定的。比如:上面实验中,肠镜检查结束后,两个患者对整个实验过程做整体的评价,就是记忆自我在起作用。
体验自我没有记忆能力,它不会讲故事。当我们做重大决策的时候,它不会起作用,也不会去问它有何想法。记忆自我则会将过去的一些事情编织成一个故事,储存起来。将来需要做决策的时候,再将其调取出来。
人们的决策是根据记忆自我来制定的,记忆自我又是如何产生的?记忆自我又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记忆自我遵循两个规律:峰终定律和过程忽视。
峰终定律:对整个过程的评价是由高峰期和终点的平均加权决定的。
过程忽视:过程中不是很重要的地方,对最终的评价没有任何影响。
如何运用好记忆自我
很多人喜欢登山,这个爱好在一些人看来很不可思议。登山那么累,为什么还有很多人会喜欢?的确,登山的过程中各种艰难和危险。但是,当到达山顶的那一刻,一种莫名的成就感和一览众山小的兴奋感油然而生,这种感觉实在是令人难忘。登上山顶的那一刻,既是高峰也是终点,根据峰终定律,记忆就将这种感觉储存下来。下一次,当决定要不要再去攀登高峰的时候,记忆自我立马调出这些记忆,而对于登山过程中的痛苦早已淡忘了。
利用峰终定律,我们也可以更好的处理一些事情。
比如:和自己喜欢的女孩子约会的时候,不小心迟到了。这很要命,你很担心这会影响你的形象。没关系,在约会结束的时候,一定要好好的道歉,对自己的迟到表达出一种深深的歉意,就可以保证女孩子对这次约会的体验不会差。这是什么?对,这就是套路。套路就是利用人性中的弱点,套路用的好,就是得人心。
同样,即便约会的时候,没有犯迟到这种低级错误。在约会结束的时候,也要好好的表现,制造点小惊喜并且亲自把女孩送回家,看着女孩上楼进家门,才能离开等等。
再比如:工作中,很多人喜欢先做简单的事情,困难的事情尽量往后推。长期下来,就会养成越来越不喜欢做任何事情的毛病。因为这从根本上违反了峰终定律,记忆中储存的都是这件事很困难的感受。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将一天中最难的事情,放在上午完成。对于一项任务,一定从最难的地方做起,将容易的放在后边。同样将时间维度拉长,我们的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年轻的时候,一定要捡困难的事情做。
体验自我是回答了现在感觉如何这个问题,记忆自我是回答了总体感觉如何的问题。一个是正在进行时的感悟,一个是对这件事的整体评价。然而,人类只能通过记忆才能保存对生活的各种体验,在我们回忆生命、思考生命的时候,唯一的观点来源就是记忆自我。
电影是什么?为什么人们喜欢看电影?说白了,大部分的电影就是把故事或人生的高潮部分和结尾部分,剪辑出来拼凑在了一块给观众看。
相互影响
记忆自我是对体验自我的一种剪切再组合编织,而体验自我又常常破坏基于记忆自我的计划。
比如:你刚刚听了一场热血的英语讲座,相信英语没有什么难的,相信自己能学好英语。于是开始制定计划,以后每天早上都要起来,朗读一个小时的英语。这个决定就是由记忆自我来控制的。一段时间之后,就不想再早早的起床了,你留恋被窝里的热度,你想再美美的睡一会儿。这种感觉就是体验自我在起作用,体验自我告诉你,现在很舒服,不要改变现在的状态。
其实,很多的拖延症就是体验自我太过强大的结果,根本不想改变当下的状态,只注重当下的体验。很多人总在寻找真实的自我,但是真实的自我是找不到的,你非要去找,就容易原地踏步,行为瘫痪。你需要行动,跑起来再说。成功会带来更多成功。
人类的体验常常是很混乱的,对于体验的记忆明显是一种认知错觉。体验自我无法表达自己的感受,记忆自我又时常出错。记忆自我可以记录体验,并掌握我们从生活中学到的东西,而决策也是有这个记忆自我作出的。
我们从过去的经验中,学到的就是储存记忆,这么做未必是为了未来的体验,这就是记忆自我的专制性。
寻求可能的自我
自我,存在不同的时态,是过去,现在,未来。真实的自我会让你养成一个不好的习惯,最终把一个真实的自我固化成自我的一部分。真实的自我还有一个缺点,让你太追求刻板印象,很容易形成行为瘫痪。
很多时候,我们口口声声的向其他人描述着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并认为这就是真实的自己、唯一的自我。然而,这种描述的自我只不过是众多记忆自我中的一个,只不过是从日常杂乱的生活中解构出来的一个自我而已。
哪里有什么真实的自我、唯一的自我,都是自己从过往生活提取出来的即时产物。一旦生活发生了变化,那个所谓的真实的自我、唯一的自我,也会跟着发生变化。
说白了,我们只不过是环境的产物、生活的产物。
你是由许多个自我组成,这些自我部分不仅仅像传统观念认为的那样,由你的过去决定,它很大程度上也会取决于你目前的环境以及你对未来的希望和恐惧。真实的自我植根于过去;而可能的自我立足于现在与未来。一部分可能的自我通过你当前所做的事情;另一些可能的自我却仍然模糊不清,只存在于你的个人梦想之中。
所有去寻找真实自我的年轻姑娘,都被路上的司机骗了;所有想去了解自己的人,都成了海子;所有坚信成就是源自「一万小时练习」的人,都成了被收取智商税的渔猎者。
————阳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