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一个电视节目,《新相亲时代》,它是《非诚勿扰》的升华版。不同的是,这个节目是家庭一起参加相亲节目,看看这个节目,了解部分单身家庭的择偶标准,淘汰另一半的标准。
《延禧攻略》中傅恒临死前,让海兰察大人带给魏璎珞的最后一句话:“我这辈子守着你已经守够了,下辈子能不能换你来守着我。”魏璎珞支开了身边的所有人,含着泪说:“好!我答应你!”
《父母爱情》中江德福为了娶资本家出身的安杰,不但结婚申请被驳回,而且差点脱了军装,但他在向上级做最后争取之前,让介绍人问了安杰一句话:“如果我脱了军装,回家种地,你愿意吗?”安杰哭了,但在最后还是说:“我愿意!”
傅恒对璎珞的爱,无怨无悔,不求回报,但求事从本心
爱情没有一个人单方面的付出,必须要有回应!
能否给对方做出回应,第一看想不想,第二看能不能。想不想是“意愿”,能不能是“本事”!
第一,想不想?
出于信息接收者对信息发出着的态度。有好感或者平常心都可能做出友好的回应,但如果是反感,就变成了“话不投机半句多”。有数据显示,在人与人的相处中,会对与自己相似的人有好感,同时在一定相似程度的基础上,喜欢和与自己互补但是可以让自己变得更好的人。这里所谓的一定基础,通常都是指两人的三观一致,如果三观不同,即使是好朋友,都无法长久,更何况是夫妻。我自己就有亲身经历,十几年的好朋友,我们曾经是推心置腹的好友。经过了岁月,不同的人生经历,教育背景,性格特点,让我们之间的友情出现了偏离。我觉得很可惜,很苦恼!我在反思,自己做的有问题,很后悔,尽管他们十年前认识我时,我也是这样孩子气,但是十年后,他们变了,他们已经有了家庭,有了孩子,对我的孩子气,处事方式上已经没有足够的耐性去容忍我。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我们彼此都前进的太久,但是都偏离了彼此的方向。很多小事的沉积,让彼此早已在心中产生了很多“不认同”,就是这种“不认同”造成了我们友情之间由量变到质变的结果。
我觉得伤心,对方也会觉得惋惜。但是大家都累了,不愿意再多的解释,所以在这段友情中造成了“裂痕”。我曾经苦恼了很久,也找过其他朋友帮忙,想试图挽回我们的友情,结果是徒劳的。想起二十年前,初中班主任说过的一句话: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我不知道以后会不会合,但是现在的分,的確给我敲响了警钟。没有人会无限制的包容我,哄着我这个“小孩子”,既然已经是成人,一定要用“成人的方式”对待事,对待人。因为很多事,很多人不会给你第二次机会。我感谢她们,让我深刻的体会到经营每一段“关系”的重要性。我试过,努力过,也感谢她们让我学会到这些。无论将来怎样,在我心里,仍然有她们的一席之地。
第二,能不能?
在想的基础上,才会有能不能了。我们的认知能力有限,眼界不同。虽然是在讨论同一个话题,但是如果我们不同频。感觉就好像是,吃一顿饭时,我说这道菜味道不错,你说盛菜的盘子很漂亮。你反馈我了,但是我往下不知道该怎么接了。也许又开始了又一个新的话题,你又是这样,久而久之,共同话题越来越少,见面越来越少,彼此的心累了,就不会有更大的见面欲望了。于是不仅会变成“平行线”,更可能是“分叉口”。
任何的关系维持都需要一定的“反馈”,什么时候“反馈”,怎么“反馈”,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人生是各种“关系”的组合,如果你想和身边的人维持好的关系,最好用同频的思考方式与对方沟通,无论做什么。如果,你想活得更轻松快乐些,就多和自己“同频”的人在一起。
找到同频的人是技术,变成同频的人是学问。因为谁都想要和那个相处“舒服”的人在一起,你具备这个能力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