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一种享受生活的艺术。晴朗的午后,捧起《数字时代的学与教》,品着茶香,嗅着书香,习惯于先听陈蕾老师为王绪溢博士的《数字时代的学与教-给教师的建议40讲》一书写的线上共读音频 之后,再反复咀嚼文稿,品味着每个字……
陈蕾老师将王博士的书分成六个模块 “改变理念”、“技术优势”“教学学法”、“数据决策”、“教学模式”和“未来之路”与我们进行分享。读完之后感触颇深,下面分享一下我的共读心得。
首先我坚信技术能够改变课堂,在这个各行各业已经都在加快脚步融入信息化的时代教育也应该要信息化。但是如何信息化,如何通过信息技术提高课堂的有效性,一直困扰着我。终于,遇到了这本《数字时代的学与教》,让我未来的教学之路有了明确的方向。
正如共读第一讲中提到的 "只要我们愿意相信,技术就会立刻让我们的课堂得到长足的改善吗?”很遗憾,答案可能是否定的,因为这是需要我们经过刻意练习才能够抵达的,那么首先刻意练习就要我们离开舒适区。离开舒适区是痛苦的过程,会有迷茫,会有困惑,会有质疑。因此开启共读,与大家一起研讨反思,共同成长。
教师应该把学生当成一个人来看,一个长期发展中的人来看,而不应停留在一节课,一个学期。这样才能真正理解“慢才是快”,教师不应只追求于快速的让学生会解题,而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应为追求进度而减少课堂活动的时间,前期的"慢”是为了后期的“快"打好基础。当然,课堂活动也不是越多越好,一节课设计不超过3个好的活动,学生才能够有充足的时间思考,活动才能够由浅入深,学生才能带来有质量的课堂生成,“对 有高阶思维的形成,才能有效解决深度学习与课堂时长之间的矛盾”,即“少才是多”
印象最深的是共读第三篇“改变顺序,翻转理念”,里面提到的数学老师上课的模式怎么那么的似曾相识。貌似很“探究”,其实学生都是顺着老师定好的道路一步一步的走,看似学生参与度非常高,其实参与面并不广。而通过改变课堂教学顺序,课堂开始展现以全体学生为本的新貌,学生开始参与对话与思考,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碰撞,升级。对于自己的课堂,也学习这样顺序的改变,让学生先进行探究,再通过小组活动归纳出规律结论,最后再迁移应用。三个环节自主探究,小组讨论,迁移应用将是我今后课堂教学中尝试固定的一个教学模式了。
唯有把数据、学生反馈和课堂氛围融合起来综合研判,才能实时做出相对较佳的教学决策。在一个个教学决策的过程中,其实老师就是在形塑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更是在贯彻个人的教育哲学,并且建立个人的教学风格。
信息化教学让课堂更多变、更活泼、更接近学生的学习需求,而这一切都源于课堂上学生生成的数据。是数据使教师的教学更贴近学生,回归以人为本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