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家里来了个小客人,原本温和的小晞居然会和飞飞大打出手,即便是独生子女,心中也有“手足相争情结”。
今天在回家的途中,做在车上时,飞飞提出要吃蛋糕被我拒绝了(昨天回家前去吃蛋糕,因为他没有吃完我们已经说过今天不再吃蛋糕),他起初会不停地央求我,撒娇地说“please”,我坚持不会去。于是飞飞离开我的座位,站到小晞的座位旁边,故意挤小晞,小晞感到不舒服,就挥拳打了飞飞,于是两人大打出手。
手足相争的核心,是孩子提出的一系列既深刻又普遍的问题:我被爱着吗?是被真诚地、绝对地爱着吗?我被需要吗?我有什么特别吗?我有力量吗?如果我的父母爱上另一个孩子,他们会不会不再爱我?我能让别人服从我的意志吗?他能做的,为什么我不能做?他能得到的,为什么我不能得到?这些问题和相应的感受影响着各个年龄的孩子,不管他是独生子女还是有兄弟姐妹。
当孩子能解决时,大人不要介入孩子的战争。只有卷入争端,孩子才能学习如何解决争端;只有先被大家排斥,孩子才能学会如何加入集体游戏;只有当玩伴中有意见不同者,孩子才能拓宽人际交往的策略;只有游戏中遭到拒绝,孩子才能学会如何让自己更有说服力。成人如果过早干预,这些学习的机会就丧失了。
当孩子陷入冲突中,我们成人只需要做一件事:退后,但要睁大眼睛。我们退后不介入,绝不表示就走开不管了。介入时要点到为止,不是一锤定音。我们需要关注孩子之间的纷争,确保孩子的安全,但要让孩子来主导,我们可以提供一部分帮助,再后退一步,看看他们能不能解决剩下的问题。我们不是裁判,不要让孩子觉得我们是在“监督”他们,而是让他们知道,如果有谁需要帮助,我会随时到场。
所以在孩子纷争时,我们只需要问一下,“发生了什么事?”“啊噢,那样会很疼的!”“你们彼此好像不喜欢这样玩。”“如果都不开心,那就不要再玩了。”
当孩子争夺东西时,成人往往扮演裁判的角色,总想着如何更公平。一个更有效的方式是夺走争抢的东西,笑着说:“你们想要吗,来抢啊!”两个孩子会联合起来对付我们。记得在《家的N次方》中,宋丹丹饰演的妈妈就特别智慧,她不让犯错的孩子吃饭,好好反省,反而造就其它孩子偷偷给他拿食物吃。我小时候物资比较匮乏,只有过节聚餐才有果汁喝,我和表妹都想要,并且总不够喝,于是姥姥就会把果汁平分成两杯,并且让妹妹先挑,即使是这样,妹妹依然会觉得姐姐的比她的好,看似分的一样多,我们两个孩子都没有觉得被公平对待了。其实真的不用成人亲力亲为,可以在果汁中加水果或是饼干,让孩子自己去平分,而不是成人分好让孩子挑。
孩子发生冲突的根本原因,就是他们的“爱之杯”需要蓄杯了,即使不是空杯状态,他们也希望自己的杯子里再多一些爱。当孩子自己杯子里不够满时,他们甚至企图从别人杯里偷:偷玩具,把他惹哭,赢得比赛,表现得更聪明,让他挨骂,等等。既然我们知道了孩子想蓄杯,那就一定不要抛弃任何一方,不放弃任何人。
最近虽然小晞和飞飞的冲突不少,他们的主要问题是交流,所以每一次冲突都促使了他们想交流的欲望,小晞最近说英语的频率越来越高,而飞飞会说的中文也变多了。我们原以为冲突需要制止,有冲突是大事,但冲突也有好的一面,孩子会从中收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