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新老师说:我是一个行者,步履轻盈,在教育的路上,我的脸上带着笑容,我的心中充满阳光,我的行囊中为教育准备了一切,理想、智慧、激情、诗意和力量!结合这次的学习,我谈谈我的两点粗浅感受。
一、苦修内功
如果用练武来打比方,语文老师的基本素养就是他的内功。内功深厚,根基稳固,一花一叶都可以成为有力的武器,一启齿一投足都会沁出芳香。本次学习给我最大的感受是:每一位语文老师都要炼制出基本功的香。
学习的第一天,我们聆听了华师附特级教师王丹阳老师执教的《武陵春》,这节课主要从读愁词、品愁情两个方面指引学生在读与品之间来回穿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王老师用古典的唱法将全词唱了出来,声音婉转、韵味绵延,一抑一扬都见愁思,我仿佛随着她的声音跨越了千年,触摸到了李清照绝望的泪水。
我想,能将这首词唱出这样的古典之韵,一定得益于王老师对于这首词与古典音乐的深刻领悟,才能将二者演绎得水乳交融。这又让我想起了多才多艺的于永正老师,他琴棋书画,音乐、文学似乎样样精通,在课堂上对于这些艺术样式他也是岁信手拈来,所以他的课堂处处生趣、精彩纷呈。当然,让我们每个语文老师都多才多艺是不现实的,而且是苛刻的,那么,我们可以修炼怎样的内功呢?
1、朗读的功夫要到家
朗读,是对一个语文老师最起码的素质要求。但是,我扪心自问:我真的具有朗读的自信吗?在无论朗读任何文体、任何内容的文本时我都能立即投入其中吗?
12月29日,深圳的肖艳君老师上了一节《乡愁》,这节课最打动我的地方就是肖老师的范读,舒缓处是情感的绵长,低沉处是思念的浓烈,颤音处是死别的沉痛……我的眼中不知不觉地已经蓄满了泪水,再望向台上的孩子们,他们有的深情凝望着老师满脸陶醉,有的轻声附和充满朗读的欲望……这样的朗读不就是一种艺术吗?它让人哭、让人笑、让人痛、让人神往,它带人逐渐走进文字深处,走进语文深处。
只有会朗读的老师,才能将指导学生朗读落到实处,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而朗读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
2、解读文本的能力需提高
语文教学,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老师的高度在某种程度上制约或影响学生的高度。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得有一桶水。教师的视野、高度、格局,对学生是潜在的影响。老师深入文本,获得至宝,才能更好地召唤学生走进文本,有更大的收获。老师如果只是在海边散步,学生也可能只在海边玩耍,捡捡贝壳,玩玩沙子。碧波深处有珍奇,老师要引导学生潜入深海,获得碧波深处的珍奇。
这次共听了8场讲座,理论知识记了一大堆,但是真正给我以思想的冲击的,还是陈国安教授和李华平教授在讲座中列举的关于对《关雎》的解读的例子。陈国安教授在教这首诗的时候抓住本诗中写得最多情的一句“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跟中学生谈诗的情感,谈晶莹剔透的、活泼的爱情。他带领学生这样解读此句:“思”,就是想的意思;“服”,是思的意思,也就是想;“悠”,思念深长的样子,也就是狠狠地想,拼命地想!“悠哉”,就是悠悠,就是深深地想啊想。那么,“寤寐思服,悠哉悠哉”就是:我醒着想的是你,我梦着想的还是你,我半梦半醒之间想的仍然是你,我想啊想!我想啊想啊想啊想……用这样通俗的译法将离我们遥远的《诗经》归还给生活本身。
李华平教授也对《关雎》进行了解读,他认为《关雎》一诗,其实就是通过诗歌的方式阐释“君子”与“淑女”的内涵的。孔子将其编在《诗经》之首位,也就是要通过《关雎》为男男女女树立了一个爱情世界的标准,什么样的女子可称为“淑女”,而值得你去追;什么样的男子可称为“君子”,而值得你托付终身。
他认为《关雎》中淑女是苗条的、勤劳的、情趣高雅的、审慎的,“流之”“采之”“芼之”采摘荇菜的过程就是女子择偶的过程——广泛交往、逐个了解、细心挑选,这一过程足见淑女对择偶的态度是非常慎重的。
写“君子”的三个动词“求”、“友”、“乐”其实就是君子追求淑女的过程,君子,为爱辗转爱得执著,当他“求之不得”时他折磨自己不折磨别人,爱得尊重,并且愿意为爱改变自己、提高自己,去学习弹琴鼓瑟。这是一个爱人有自爱的“君子”。这样,不仅解读了文本,更让学生准确地理解了爱情的内涵,懂得了自己当下真正需要做的事情,让“诗歌”具有了教育的魅力。
还有程翔老师执教的《诗经》传递出一种家国的情怀。
三位专家老师对《关雎》的个性化解读给我最深的感悟是:文本解读的功夫是语文老师最重要的能力之一,老师能教给学生的是自己,所以要经常地阅读、学习、实践和反思,让自己不断迈上新台阶,练就火眼金睛,练得真功夫,才能透过开满鲜花的文字,去触摸文字后面的作者的文心,才能发现更好的自己。能力只能由能力来培养。
二、保持个性,不迷失自己
观名家课堂,需要对照自身的问题进行逐一对比。有时候我们看别人一节课上的精彩,有些方法特别精妙独到,可是自己拿来一用,结果却总是不能尽如人意,为什么呢?因为教学绝非死水一潭,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每位老师面对的学生、教学的环境及教师自身的学科素养等都不尽相同,这就告诉我们没有什么方法是万能的,“教无定法”,这是故人早就总结出来的道理,若不加以分析和整合,一味简单粗暴地复制粘贴,其结果只能是东施效颦,徒留笑柄。教学是一个需要不断创新和改进的工作,语文教师更是一个需要激情和个性的职业,没有激情,就不能激发学生身上潜藏的力量,这样的语文课必将失去了金戈铁马的高亢或是浅斟低唱的婉转,就会变得枯燥无味,乏善可陈。
个性,是语文教师的魂魄和灵性,是“这一个”区别于“另一个”的关键,大凡名师的课堂,必有其鲜明的个性贯穿其中,如程翔老师的睿智沉稳、肖培东老师的温文儒雅、王君老师的活泼灵动,这些属于个人的鲜明个性已经和他们的课堂融为一体,密不可分,也是他们的课堂之所以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我们在向大师们“取经”的同时,一定不要忘了保持自身的个性和特色,不照搬所学,在众多的教学理念中不迷失自己,边学边思,完善自己,沉下心来培养自己。
语文的路是广远的,也是漫长的。漫漫教学路上,我是一名长途跋涉者,只有热爱、坚持和信念才能伴我走到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