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生便修到梅花
高建龙
4月16日 11:22
此生便修到梅花
读《东方陶瓷古镇记事》
高建龙
因是陈炉人,故拿到《东方陶瓷古镇记事》,便迫不及待地从书的下篇《燃烧的绚丽*陈炉镇》读起,十几篇精美的散文,篇篇不忍释手。
虽然文学不是学术报告,散文也不是论文,但黄卫平却能以专家对待学术的严谨态度来创作散文。以散文为载体,抒发对耀瓷文化独有的情感,从中感悟人生,感悟生命,感悟沉甸甸的历史沧桑。《东方陶瓷古镇记事》是散文,同时又以其博大精深的人文内涵和历史渊源,超越了散文本身。
《山中古韵》一文对陈炉窑神庙由来的论证,揭开了陈炉陶瓷开创史上的一桩公案。他备查典籍,走访名家,力求做到心中有数,言之有物。在古镇陶人眼中,因熟视而无睹,很有些“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之意味,看似平常的瓷碗、瓷枕、窑洞、院落、山泉、小路,在先生笔下是那么的淳美和谐,充满了艺术和灵性。《赏心乐事谁家窑》、《碗中岁月》、《沙沟之水清兮》、《枕上滋味》,犹如串串珍珠,向人们展示出一幅幅陈炉古镇独有的精美画面。唯有真情实感、随心所至,随意而发的全力倾泄,才能写出如此之美文。为探访立地坡东圣阁,笔者曾两次陪先生前往。2004年6月9日,因看门的镇民去了远方,我们望阁兴叹无功而返,直到次年2月25日才得一见真容。东圣阁曾用作大队饲养室,阁中石碑在生产队是碑砌作槽墙,至今横卧在地,为看清字迹,黄卫平一屁股坐进尘土,歪着头贴着碑,仔细辨认,精心抄写,其敬业之情在场人无不感叹。
再读本书之上篇《湮没的辉煌*黄堡镇》,不难看出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以及对耀瓷文化的深刻理解。《陶祖柏林》、《大唐遗恨》、《漆河方舟》、《十年心事十年灯》,每一篇都从不同角度以大散文的笔法,穿缀起岁月遗留的文明碎片,揭秘耀州瓷文化。难能可贵的是先生情系铜川,心系热土,无时无刻无地不细心留意耀州瓷的点点滴滴。刻立于金世宗完颜雍大定二十三年的《吕公之颂碑》,便是先生在耀县药王山南庵金元碑廊发现的。通过碑刻之内容,证实了耀州窑不仅在金代因袭前朝仍向朝廷进贡瓷器,而且管理制度也是萧规曹随依然沿用宋代之作法。处处留心皆学问,黄卫平有着孩童般的好奇心求知欲,他常常奔波于黄堡镇和陈炉镇之间,从窑场、窑址到每一座山,每一个山沟,每一片可能寻找到当年痕迹的地方,都留有他探寻的足迹。为搜集碗底印花标本,2004年4月10日,笔者曾陪先生跑遍了陈炉的瓷瓦坡,从堆积如山的古窑场废弃物中,捡寻有图案的碗底。这些看似一无是处的烂瓷片,竟让先生兴奋不已,手指被瓷片划伤了也浑然不觉,就这样他两手泥土,一身汗水,满载而归。
探寻消失比寻找壮丽更为神圣,愿先生此生便修到梅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