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筝的人,是哈桑,但是他追的从头到尾都是阿米尔。无数的人因为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感动得一塌糊涂吧。可是我,没有。
这是基本是一部家喻户晓的书,身边许多的朋友也都在给我推。但人就是特别奇怪,但大部都向你推荐时,你反而不会那么想要去看。因为加入学校图书馆的暑期移动图书馆而开始读她。时间都是零碎的,大部分是在吃饭时或者坐公交时。其实自己是一个人相当懒惰的人,不能像其他人一样,一到空闲时间就喜欢看书,我总是会把大部分的休息时间贡献给手机或者电视剧。但我真的还是喜欢书的,书对我而言意味着另一个世界,里面可以触摸到自己不曾到达的地方,或者是一些新奇的观点带来的共鸣都能让我感到很愉悦。我很想把空余时间多分给书一点,可是太难做到了。
全文的主线以阿米尔的成长为主,我相信这本书是送给像哈桑一样的人。
“如今回头看来,我认为1975年冬天发生的事情—以及随后发生的所有事都在这两个字里埋下根源。”1975年对阿米尔来说是成长分界点,国家分界点也是人性的分界点。这本书以阿米尔的视角来叙写他的成长。大概涉及到了教育、人性之本、友情或者兄弟情以及战争、战后人们的再生活。
阿米尔出生在阿富汗一个富足的家庭,这个家庭里只有他和爸爸和他们的仆人——阿里和哈桑。如同复制粘贴一般,阿米尔的爸爸和阿里一同长大,阿米尔和哈桑也一同长大。我个人认为阿米尔爸爸的好朋友说:“孩子又不是图画练习册,你不能光顾者涂上自己喜欢的色彩”“你只消让他找到自己的路。”可是他爸爸却认为,“可是他要走去哪里喃?,一个人自己都不能保护的男孩,长大之后什么东西都保护不了。”觉得二者都有理,孩子需要按照自己的兴趣做事,但是他们毕竟是孩子,我们有义务让他们学会保护自己,引导他们。自从读了师范专业开始觉得教育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我们大多数时候都不知道什么是对的正确的。
就像每件事情的发展都有因有果一般,阿米尔之所以会选择在那个冬日逃跑,与他爸爸有很大的关系。因为在他心中爸爸一直很喜欢哈桑,哈桑是爸爸希望他成为的模样,勇敢、正直、聪明。写到这里心里不禁一凉,我们曾经做出的那么多的抉择从来都不是单单由一个原因所决定,它是由无数个你能看见的或者不曾意识到原因所构成的。正如后文中说到的“我宁愿相信自己是出于软弱,因为另外的答案,我逃跑的真的原因是觉得阿塞夫说得对:这个世界没有什么是免费的。为了赢回爸爸,也许只有哈桑付出一定的代价,是我必须宰割的羔羊。这是个公平的代价吗?我还来不及制止,答案就从意识中冒出来:他只是个哈拉扎人,不是吗?”显而易见的,是阿米尔的阶级意识,爸爸对哈桑的偏爱,自己的软弱以及对想拿到风筝的渴望。
那么那么让人心疼的哈桑喃?为什么让我们心疼?在看这本书时只在一个地方掉了泪,就是哈桑献身时。当时在食堂吃饭,控制不住的眼泪就掉下来,心里想到“你说怎么会有这么傻的人,为了一个人不顾自己的一切,为阿米尔心甘情愿做任何事。”关于阿米尔和哈桑之间有几个地方比较深刻。从哈桑出生起就好像是为了给阿米尔服务的一般,哈桑第一个会说的字是阿米尔,总是安静地听着阿米尔说着学校的故事,他的创作以及忽略掉的阿米尔对他隐隐约约的嘲笑。心甘情愿每次都为阿米尔追风筝,在哈桑心里,阿米尔是除了阿里的一切。可是,阿米尔不是啊,相反的哈桑的勇敢讨爸爸的喜爱,哈桑对事物的认知和洞察高于他,哈桑的忠心和干净纯洁让阿米尔更加愧疚不堪。对话一:““如果你要求的,我会的。”时至今日。我发现自己很难直视像哈桑这样的人,这个说出的每个字都当真的人。“不过,我怀疑,”他补充到,“你是否会让我这样做,你会吗,阿米尔少爷?”就这呀,轮到他考验我了,如果我继续戏谑他,考验他的忠诚,那么他会戏弄我,考验我的正直。”情节二:“我还学到了写作的陷阱之一:情节破绽。芸芸众生中,只有哈桑教给我。这个目不识丁、不会写字的哈桑。有个冰冷而阴暗的声音在我耳边想起:他懂得什么,这个哈扎拉文盲?他一辈子只配在厨房里打杂。他胆敢批评我?”“你怎么可以当他是你的“朋友”?可是,他不是我的朋友啊,我对哈桑很好,就像对朋友,甚至还要更好,像是兄弟。但是如果这样的话,那么何以每逢爸爸的朋友带他的孩子来拜访,我玩游戏从来不带上哈桑?为什么我只有在身边没有其他人的时候才和哈桑玩?”“阿米尔少爷和我是朋友。”哈桑红着脸说。
除了哈桑和阿米尔,形象最丰富的是阿米尔的爸爸,看完书之前最喜欢的人。阿米尔太像真正的我们,自私、胆小、爱嫉妒又软弱。而哈桑太单纯又善良、忠心和无私,这样的人设在这个世界中基本不存在。阿米尔的爸爸勇敢、善良有爱心并且真正又爱国。但是越读到后面越发现前面交代的事都是一处又处的伏笔。哈桑和阿米尔是兄弟,他犯了他曾经像阿米尔说过的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罪恶“盗窃罪”,他偷走了哈桑的幸福生活,偷走了真相。
在1979年年的逃亡途中,那句“战争不会让人们丢失情操,人们反而比任何时候更它。”以及把阿富汗的泥土装进盒子里让我肃然起敬,但是读完后反而觉得不那么崇敬了。
最后以阿米尔接回哈桑的孩子结尾,相当不满意这个结局啊。这本书整体还是不错的,让我们了解到阿富汗至今仍存在严重的种族歧视,俄国的入侵所带来的老百姓生活动荡不安,阿米尔揭示出的人性。我们都不是多么正直高尚的人,“我们有什么理由指着别人的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