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历史其实很有意思,一些历史细节随着你对历史长河的深入了解慢慢浮出水面。今天《炯说》一下元代的戏剧为何到达巅峰的简单背景。
我们知道,到了元代,统治者停止了经年久远的科举制度,这使读书人徒然失却晋身之阶。结果使原来有才华而没有机会投考的人没有出路甚至没有饭吃,就到流浪的那些杂技班、戏班子里面去,给他们说我给你们写点东西吧?这些人里面有关汉卿,有写《西厢记》的王实甫、有写《赵氏孤儿》的纪君祥,有马致远这么一大群人,结果元代产生了戏剧。使中国的戏剧快速地赶上了古希腊悲剧、古印度梵剧。
那些底层人们特别是倡优的遭遇、觉醒和反抗,深深地感染着这些文人墨客。所以在他们笔下才敷演出一个个可歌可泣的故事,塑造出一个个有血有肉如《窦娥冤》的人物。因此,有人说,元杂剧是愤怒的艺术,从某种意义上说,并不为过。
中国戏剧在元代兴盛,之所以形成了一个艺术上的高峰,当然也有其他客观历史原因。譬如元代的统治者汉文程度不高,读书戏文肯定不行也不喜欢,但看戏很高兴(慈禧也是爱看戏,这样看来过去看戏都是没文化的表现),结果戏剧大繁荣。后来,昆剧、京剧其实在文学上都赶不上元杂剧,赶不上关汉卿,赶不上西厢记,赶不上赵氏孤儿,都赶不上。所以,元代的特殊制度体系下却促进了中国戏剧的发展或者说巅峰。
当然,元戏剧短短九十多年能达到如此的巅峰,也有其他客观历史因素。
从宋杂剧到金院本,再到元杂剧的诞生,遵循了艺术的内在发展规律。经过长期的艺术积累,终于形成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以唱、念、做、打的综合性为特征的戏剧表演形式。其中,散曲对杂剧结构的最后定型起了重要作用。就音乐而言,元杂剧每一宫调中选用的曲牌比之诸宫调要丰富得多,可以充分地表演一段情节,符合戏剧冲突从形成到发展、到高潮、再到解决的结构。
另外,到了元代,城市发展空前繁荣,游乐场(非现在所说的儿童游乐场)所增多,特别是出现了大量的瓦舍勾栏。早在宋代,勾栏中就有“书会”的组织,一般由下层读书人和有经验的老艺人组成,专为勾栏中的各种演出形式提供脚本。元杂剧的成熟,客观上提高了对书会的要求,急需读书人为他们竞制新篇,以满足广大观众的欣赏需求。这样促成了更多的戏剧作品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