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火了,在网络上有两种声音在激烈的争论。
我翻了翻朋友圈,两种观点大致是:“刷抖音很浪费时间,内容同质化,很多内容价值观不正确”;而另一边会说“抖音是非常成功的产品,沉迷是个人自制力的问题,抖音无罪”。
其实在王者荣耀大火的时候,也存在过类似的争论,一度还遭到党媒的口诛笔伐。
这让我想起了跟兰花花的一次争论,当时看到一则"游客因不愿购物而被导游谩骂羞辱"的新闻。
兰花花是旅游从业者,因此她从旅游的各项成本角度,对现在很多游客贪便宜的心态表达不满:“一天中大巴车的车费、油费、路桥费,景区门票费,住宿费,司机、导游的人工成本,还要包含餐食,如此低的团费(有些甚至0团费)根本都不能覆盖成本。
加之导游一般没有工资,就是靠游客购物获取收入,这么简单的道理,游客怎么能不明白?明白了为什么还要贪这种便宜?”。
她觉得游客更应该有清醒的认识和分辨能力,如果不希望被刁难,就不要去占便宜。
我认可她的观点,然而我又想到另一个方面,玩钓鱼的朋友都清楚,其实鱼对挂着饵的吊钩警惕性很强,我猜想鱼也知道被钓到的后果有多严重,但为什么还是会去咬饵呢?
—————
狩猎现象
在我们的生活中其实有很多类似的现象。未曾受到任何强迫,但诱导的信息对大脑的冲击太过强烈,频繁的强烈冲击会造成判断的错失。
这其实是一种【狩猎现象】,其根源在于猎物与猎人之间资源的不对等,能力的不对等,信息的不对等,知识的不对等,观念的不对等,目标的不对等。
人最初是无法狩猎凶猛的动物的,但人学会了动脑筋,想办法,逐渐摸索出了狩猎的方法。
人学会了使用工具,制作了石矛来攻击猎物,人学会了使用战术,群体出动围攻猎物,人学会了使用计谋,设计陷阱来捕杀猎物,甚至到最后,人学会了圈养,已经无需狩猎,而是将猎物凶狠的天性抹除,以便随时可以任人宰割。
钓鱼的时候,钓者利用自己丰富的经验和知识,对鱼儿习性的了解和判断,下钩以后,总会有一条鱼在饵的诱惑和隐藏的风险之中纠结、试探,一不小心就会变成另外一种鱼——水煮鱼或者烤鱼。
钓者失败了无非是再挂一次饵,鱼儿一旦失口,就意味着自己生命的终结,这是多么不对等的赌注啊!
中国有十几亿的人口,不可能人人都有精英的头脑,夹杂着几百年沉积下来要求性价比的惯性思维。有旅游的想法时,总会有一部分人会被这种低价又“优质”的旅行产品所吸引。
沟通时旅行社的热情接待让和貌似正规的流程将那一丝丝的疑惑解除,最后和颜悦色的告诉你:“不购物没关系的,只要不中途离团走散就行”;
即使有一部分人心中清楚一定会被要求购物,也仍然依据自己多年在熟悉圈子中的生活作风评估,抱有“我就是不买,他们能拿我怎么着?”的侥幸心理。
出游前你对行程和实际情况的判断很难能达到导游从业者的经验水平。如同,谁能想到,有导游竟能做出把游客仍在山沟沟的路边上不闻不问的行为;谁又能想到,有导游可以用护照把你带进香港旅游,但如果不购物,就威胁举报说你非法滞留。
每个人都有弱点,而人性的弱点又具备族群特性,无法克服人性弱点任由其发展是一种错误,但是有组织的系统性的利用人性的弱点来谋取私利难道不更加可恶吗?
为什么我会沉迷?
没有人逼着我们刷抖音,还是有很多人在刷;
没有人逼着我们玩“农药”,还是有很多人在玩;
没有人逼着我们投资e租宝,还是有很多人投了;
没有人逼着我们参加低价团,还是有很多人参加了;
为什么?
因为猎人们一直在背后研究你,学习你,他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分析你的行为特征,习惯偏好。他们目标明确,制订更优的策略进行验证和试错,并且不断改进自己的机制和策略。
有句老话就很好的阐述了这一点,“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
很多销售课程会将客户分为四种类型:老虎型、猫头鹰、鸽子型、孔雀型,并明确了不同类型的性格特点,同时给出对应的沟通方法,从而提高销售额。
然而这种传统的方法在科技如此高明的时代,显得笨拙而低效。在大数据、智能算法的面前,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如玻璃般透明,他们知道什么最能吸引你,什么能让你主动付钱,什么可以让你沉迷其中,让你逐渐趋同于成为另外一种猎物。
对于谋求私利或者个别组织利益的狩猎行为,我们难道不应该发声谴责吗?
大象——连狮子都不敢随便招惹的动物,在人类的“智慧”面前简直就像宠物猫,象牙贸易一度让非洲大象几近灭绝。
我国2017年12月31日起正式禁止象牙贸易,象牙买卖在中国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大象正在得到全社会的保护。
而在我们国家,老年人群体也变成待狩的“猎物”,海清主演的电视剧《女不强大天不容》形象的描绘了这一现象:
老年人群体有着特有的弱点属性,他们的晚年生活空虚、对健康长寿开始偏执。
有人将这一族群的弱点属性看成商机,在欺诈的本体上包装了华丽的善良外衣,在掏空存款的目标前加上嘘寒问暖的无尽关怀,老人们感受到了温暖体贴,不断掏出钱来为之续费,甚至于不愿意相信子女,不愿意承认一个陌生人不可能无缘无故的体贴到如此程度。
狩猎优势也可用于正义
事物都有两面性,狩猎优势也可以用于正义的一面。
大熊猫在100多年前也只是在山林间的野生动物,只有2000多只,并且不断遭到猎人的捕杀。
而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人们通过不断学习摸索,正在利用对大熊猫的了解保护和帮助它们繁衍,并且逐步将其放归山林。世界各地,对不同的濒临灭绝的珍惜动植物都在采取一些积极的保护措施,这无疑是值得赞赏的。
另一方面,教育应该是最能体现这种方法论正义一面的例子。
相对于孩子,家长无疑具备种种像猎人一样的强大优势,家长学习和研究孩子,通过赞美、鼓励、引导等多种手段去教育孩子,目的只有一个,让孩子成长为一个健康的、善良的、具有独立健全人格的人。
因此,狩猎行为到底是对是错,完全取决于掌握它的人。
提升和增强自我意识,不做“猎物”
在现代社会中,法律是最低的行为准绳,如果并未违法,作为社会中渺小个体的我们,很难阻止“猎人”的“狩猎行为”。
然而出于对道德底线和价值观的维护,我们应该主动发声,主动呼喊。即使不能阻止狩猎,也可以唤醒个体,希望每个人都能更好的管理自己,不要成为“猎物”,更不要成为被圈养的“家禽”。正如古人早已明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值得庆幸的是,人毕竟不是动物,我们有丰富的知识财富,有底蕴深厚的文化沉淀,我们有选择成为什么样人的权力!更具备选择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