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皖北亳州,谁家早餐盘里没有几朵“黄云”呢?
每到清晨,全程飘着同一种香味,那就是牛肉馍的香。牛肉馍,因为,双面被煎成黄彤彤的颜色,看上去,像是应景出现的一轮太阳。只不过,它是落在百姓人家餐桌上的太阳。
不管是黄云,还是太阳,都在印证着“此食曲只应天上有”,贵乎稀有,弥足珍贵。
亳州是全国四大药都之首,这里的人也多以面食为主。以劲道的面为“衣”,以成千上万种中药材为佐料,以地道的黄牛肉为馅儿,再佐以粉丝,包容在一起,完成的是一个美食的道场。
牛肉馍的面,要有香油和,和出来的感觉绵软黏,包裹起馅儿来,丝毫不外露,如老鸡护雏。牛肉馍馅儿里的牛肉,不能单纯以精细的牛肉来做,还要用一多半牛骨上刻下来的牛丁来入料,紧挨着牛骨的肉,最香最劲道,吃起来,才不会一副疲沓。牛肉馍里的粉丝,要用地产的红薯粉做成。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在涵养一方美食。有个词叫“原汤化原食”,其实,做美食,也讲究气场上的统一,黄牛肉、黄土地上的面粉和粉丝、地产佐料,统合在一起,这才能吃出地道的亳州味道。
调好馅儿的牛肉馍,被包裹在一团面里,擀平成圆盘状,在炭火上坐上平锅,倒入调和油,油热时,把牛肉馍放上去,用文火熥烤,一般七分熟时,反过来另一面来熥。半小时左右,才能做好一锅。用大刀在砧板上咔嚓咔嚓地沿着“圆心”切开,你要一块,我要一块,三下五除二,一锅牛肉馍就被抢个精光。
牛肉馍外皮酥脆,内心飘香,负载着皖北地区劳动人民的勤劳美德。它以脂香、脆爽的口感进入大众视野。吃牛肉馍,特别能“抗饿”,通常清晨七八点吃上一块,正午时分不吃饭,也不感觉到饿,这是旧时亳州人的智慧,他们把更多的时间用到辛勤的劳作上,只争朝夕地耕耘在黄土地上,用一季的丰收来投入到更多的美食中去。
亳州是曹魏故里,也是道源圣地,每年来这里旅游的人络绎不绝。每到亳州,他们都要在清晨走到明清老街深处,去吃上一块地道的牛肉馍,然后,攒足了劲儿,把亳州的景点挨个看个遍。
吃牛肉馍,要配亳州地道的咸马糊,还有亳州地产的大蒜,咸马糊与大蒜都可以消积解腻,增益牛肉馍的口感。在这里,有这样一句俚语“天上日头,地上牛肉,做成馍馍,吃出奔头”。在他们看来,吃牛肉馍,就是享受手边的光阴,能吃出好彩头,也能吃出好奔头。美食中蕴含着美好的愿景,我想,这也是牛肉馍所能传递的另一种心香。
(文|李丹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