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溪蜿蜒过中峰,
大禹治水驱龙走。
福泽惠顾桑梓地,
伟业丰功天地留。”
这是中峰人家歌唱河坝禹王庙的老山歌。
听老街的八旬老人相传,大禹治水,经过綦江清溪河流域,降伏了任性妄为的本土龙王父子。
老龙王关押在老龙山中的伏龙洞,小龙王制服在龙山的万丈岩下。自此,中峰地区风调雨顺,人们安居乐业。
明清老街的神奇传说,都跟“龙”有关:蟠龙山,老龙山,龙山,回龙溪,回龙庙,回龙湾,回龙庄,双龙井,双龙场(大垭)……
龙凤之地,龙的传人,龙的传说……
大禹治水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治水过程中,大禹依靠艰苦奋斗、因势利导、科学治水、以人为本的理念,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取得了治水的成功。
由此形成了以公而忘私、民族至上、民为邦本、科学创新等为内涵的大禹治水精神。
大禹治水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和象征。
中峰古渡的禹王庙,承载着人们对禹王精神深深的崇拜。人们时时祭拜,也表达对平凡人生最朴素最美好愿望。
禹王庙,属于中国传统的道教信仰。
道教信奉的神灵,都是俗世存在过的有功德于后世的圣人,比如药王神农、华佗和孙思邈、川祖菩萨李冰、武圣关羽、文圣孔子、城隍爷包拯等。
每到春节、清明节、端午节,都会有信众自发到禹王庙燃烛上香祭祀禹王,感念禹王治水功德,祈求风调雨顺年年丰收。
中峰古渡,位于清溪河和回龙溪交界往清溪河上游十多米的地方,距回龙溪新桥约100米,距中峰人行桥约200米。这里水势平缓,视野开阔。
古渡东渡口上方的矗立着一座小小的禹王庙。据《綦江道光县志》记载,修建于嘉庆七年,嘉庆八年竣工,接受信众的崇拜礼敬。
后来被损毁,重建于大清咸丰八年。庙里的禹王像,神态安详,默默注视着清溪河面,保佑着两岸人民平安顺意。
禹王庙下的石碑,刻着端方古朴的文字:
重振济渡序
善行子曰善者善也贵善始而善…
具而壅后设之户也如创此之渡者…
募化善资呈请。
县示具设两渡其□根由原碑备载第至…
渡夫食费而舟朽难于支持时值…
川主大会馀饶乃以善附善将渡务交…
存寺可稽至 咸丰六年善资愈残…
□住持僧能空不忍前功遭坠举邀刘…
持簿募化修建。
神像以及庙宇间買田业以…
股载粮六亩订价银壹…
首等无策欲邀朋主毫无…
分纳所出有契约朗凭…
今将收付账目明辨…
收□川主会交出嘉庆七年□□□所慕善资…
□此碑之上新首所慕左陈七十七名善资及…
百壹拾四千零三拾文□□收新首所请渡…
收放出新买大堰半分田业佃□银叁拾两…
付采买田价银伍拾柒两□□□□所费谷…
付半分谢中立约书□□□□□用等事…
付建 神像庙宇座位及募化□席并一切…
壹佰六拾壹文。
更将此碑右录□□□□□内人名…
为首僧能空出钱贰拾贰两
龙山寺各出王
僧能海…………(均是捐款人姓名及金额)
大清咸丰八年六月上浣
原来,中峰古渡早已存在,禹王庙也是咸丰年间重新募资修建的。
当时的中峰寺主持能空、龙山寺主持能海出钱出力,至善至信,为重修渡口及渡船,善始善终,令人敬仰。
最后守护中峰古渡的是张少文一家。他本是永新升平人氏,机缘巧合来到中峰为人们摆渡。
中峰古渡东岸,经禹王庙旁的石梯路,直上中峰寺,有石梯600余级。
中峰寺是一座中等规模的寺院,有上中下三殿,有精美的山门。考验诚心的石梯从河坝渡口,一级一级一直到山门。
相传,虔诚的信众离船上岸,就三拜九叩,经中峰寺山门,一路跪拜,上中峰寺朝圣。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张少文领着政府每个月两元人民币的工资,却热心而细致地服务着过往乡亲。
他的住宅就在中峰古渡东岸禹王庙旁,他守护着大棚船,禹王庙守护着清溪河沿岸百姓,也守护着他们一家。
对面是西岸渡口,原有拴缆绳的巨石。渡口停摆后,巨石被附近居民打成地基石修了住房。
自从上世纪1973年加高加宽中峰大桥,连接中峰场镇东西两岸,行人弃船过桥,摆渡船儿几乎只用于运送货物了。
据张平(张少文之长孙)回忆,他们家的船高约2米,宽约3米,长度超过10米,一次能摆渡二三十人。
在六十年代初,修建中峰河坝粮站之时,需大棚船从板桥旁的五里程运送大量石头,张平的爷爷和父亲加班加点,每天往返几十次。
中峰粮仓的建成,张家父子居功至伟,让人感动。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修建中峰至罗家的公路,张氏一家举家搬到中峰老街,他们的摆渡生涯自此落下帷幕。
中峰渡口已经不再,取而代之的是一座人行桥、两座公路桥,桥美景美心情美,人们出行更加方便快捷。
东岸渡口,禹王庙尚在,禹王的奉献精神永存。
“古渡怀旧看夕阳,
满目青翠依故乡。
岁月如水东流去,
溪转山迴颂禹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