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会有这种不切实际的幻想:成长会自然发生。
而现实是:时间流逝,你还是你,你不会自动变优秀。
为什么很多人在一个行业里工作了三五年,既没有实现大幅加薪,也没有获得升职,而是整体状态趋于停滞?
因为很多人都在追求自然成长,并且寄希望于按部就班的努力工作,认为自己工作两三年后就能变得很厉害了。
成长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可不是慢慢等来的。
你不主动变得优秀,优秀就不会在你身上发生。
关于个人成长,粥左罗在《学会成长》一书中总结了个人爆发式成长的经验,从人生的选题、解法、破局、发展、经营5种角度,提出了25个思维模型,为我们提供了一套系统的成长法则,帮助我们变成更好的自己。
篇幅有限,我介绍其中3种思维模型,算是抛砖引玉,如果大家感兴趣,可以自己去读一读。
01 原动力思维
你学得了别人的勤奋,学不了别人的动机
为什么坚持这么难?
很多人抱怨为什么我努力了很久,还是没有一点起色?
为什么呢?原因是动机不同。你学得了别人的勤奋,学不了别人的动机。
2019年张小龙在微信公开课演讲中提到了一个词,叫“原动力”。
张小龙认为,原动力其实应该是内心深处的一种认知和期望,它很强大,在它的驱动下,你可以坚持做某事,克服很多困难去做成某事。
一个人做好一件事最深层次的力量是原动力。
深以为然。
没错,看上去我们都很努力,可是因为动机不同,这才是能够决定我们能走多远的最关键因素。
张小龙曾说,做产品是一个塑造东西的过程,每天按自己的意识改一点、改一点。
这样做的驱动力就是你愿意去做一个东西,让它看起来很棒、很完美。
所以张小龙说,如果他是个木匠,也会是一个很好的木匠,而且他会享受他做的事情。
回想我们在做一件事的时候,是把它当作任务去做,还是在做的过程中很享受呢?
这可以检测自己是不是在假装努力。
因此,我们在做事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找到自己做一件事的动力,比如我们培养写作这个技能,能否把这它当作一种享受,不写难受呢?
如果这样,你可能就动力十足了,如果恰恰相反,你可能需要寻找一个新的习惯或技能培养。
02 利他思维
所有利他都是利己的。
正如稻盛和夫在《心》中说的:“一切成功都归功于利他之心。”
利他思维该如何理解和践行呢?
利他的途径是创造价值
周岭在《认知驱动》一书中谈到:“很多人不愿意践行利他观念的一个原因就是误把牺牲和讨好当成利他,以致得到的反馈和体验不好。”
最典型的表现就是无原则地对他人好,或者有目的的付出,比如情侣关系的讨好、亲子关系的溺爱等。
其实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利他,利他的正确姿势不是无端付出,而是努力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
我们要通过自身的努力或价值影响他人、服务他人,而不是试图用某种条件取悦或控制他人。
利他的结果是合作共赢
韩寒说他创作、写书时,就希望跟他合作的人不要亏,比如他的责任编辑至少要拿到奖金。他也希望大家能喜欢他的自我表达,能从头到尾看完他的作品,而不是在电影院里看一半就走了,看书看到一半就觉得不好。
合作共赢是一种处事原则,刻意地做到不让对方吃亏,哪怕是请别人帮一点忙也要主动给他利益,这个利益可以是物质上的,也可以是精神上的。
物质上就是谈钱不伤感情,精神上就是一句感谢的话还是要有。
这个原则,适用于任何关系。
另一方面,合作的关系也要讲究共生。
比如恋爱的最好状态,是合作共赢,彼此成就。双方要势均力敌,如果步伐不一致,也算不上好的合作关系,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关系还是会破裂。
罗振宇最初创业时说,他必须做一个平台、找到一种模式,让平台的讲师赚到大钱。
为什么呢?因为一个老师只有在这里赚到足够多的钱,才能心无旁骛地专心打磨课程,沉下心来为用户服务,后来“得到”就是这么做起来的。
“打铁还要自身硬,”自己要努力为他人提供价值,扩大自己的影响力,成为别人需要的人;
其次还要讲究合作共赢,刻意做到不让多方吃亏,让彼此关系平衡,这才是利他思维的本质。
只有我们真正的做到了,才能体会到利他就是利己的道理。
03 实战思维
人生所有的美好结果,都不会自然发生
刻意学习大量理论,可能让你一年成长顶十年
“90后”李叫兽曾在混沌研习社讲过一门课,叫《破解消费者需求密码》,播放量达120万人次,非常受欢迎。
这门课让很多在4A广告公司工作十多年的老员工深受启发。一个“90后”年轻人,没有那么多经历和经验,怎么能讲得让很多在专业领域工作十多年的老员工都觉得有启发呢?
作家成甲专门问过李叫兽这个问题,他的回答很简单,他说:“其实没什么,只不过我相信和重视理论的力量。
过去几年,我把营销中与需求部分有关的重要教材中的重要理论反复研究、思考,从而形成一套自己的洞察。”
因此,理论学习是重要的,读书、听课学习是必要的。想要成长得更快,就不能只靠实践积累经验,还要刻意学习大量理论。
不实践无法出真知
“穿透过你身体”的知识,才是可以为你所用、真正对你有价值的知识。什么叫“知识穿透身体”?那就是,你汲取知识于万物,处理知识于大脑,再应用知识于万物,知识从你身上走了一遍。
人生所有美好的结果,都不是自然而然发生的,而是靠你刻意做出来的。升级认知并不难,实践认知很难。
为什么实践总是这么难?因为实践面对的是现实世界,现实永远是最复杂的。
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一书中指出:“不管是在口头文化还是在印刷术文化中,信息的重要性都在于它可能促成某种行动。”
什么事都要去做才能知道合不合适,应不应该继续,“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就是这个道理,去做才是王道。
《认知驱动》作者周岭说:“做到,是最高等级的成长。”
如果我们想养成习惯,那就让习惯成为自己的一部分;如果我们想培养技能,那就让技能形成一定的影响力。
结语:
我们的生命有限,精力也有限,只能让自己在认为重要的事情上集中心力、全力以赴,才能感受到自我价值的实现是怎样一种人生体验。
原动力思维、利他思维、实战思维,只是《学会成长》一书中其中的3个思维,但我认为,无论做人做事,这3点很受用。
原动力思维告诉我们不要盲目努力,要找到自己内心中真正的动力所在,才能让自己不惧前行;利他思维讲的是格局,要有大格局,要懂得自己有价值,才能有机会合作共赢;
实战思维告诉我们再好的道理都要拿来用一用,看看自己能否发生改变;
成长不会自然发生,如果发生了,那一定是刻意创造的。
希望我们都能成为实干家,在自己人生的路上,日日精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