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看到很多人讲刷不刷朋友圈,有的讲种种不是,要抵制,也有的在鸣不平,而我经过一周尝试,有了自己的判断和结论《坚持一周不看朋友圈想到的》。近期又看到关于日更的话题,又有一种针尖对麦芒的感觉,有人提倡,有人反对。经过思考,觉得要写点什么了。
1.输入和输出
我面前有台电脑,它的输入有:鼠标,键盘,话筒,摄像头,网络;它的输出有显示器,音响。输入和输出对等。人的输入有:阅读,聊天,调研,五官体验,肢体感受等;人的输出包括:讲,写,做,甚至一个眼神。大家探讨的日更仅仅是写,所以如果将阅读界定为输入,写作界定为输出的话,得到的结论是输入可以小于输出。也就是说不看书也可以写作,谁都可以日更。很好理解:跑个步可以写体会写感想;出去转一圈可以写人情冷暖。何必抱着一堆圣贤书,非要为写什么头疼不已呢?保罗·威德在美国最严酷的监狱中度过了19年,却成为地球上最强壮的人之一,其著作《囚徒健身》火爆全球,而他的输入仅仅是俯卧撑,引体向上等。这里声明:不是提倡不阅读,我提倡带着问题去阅读(以后有机会再分解)。
2.谈谈加工
写作就是文字加工。大家知道,物体变化分两种,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结合这两种变化,把写作分为简单加工和深度加工。为了方便理解,把简单加工归为物理变化,深度加工归为化学变化。
水满自然溢的道理谁都懂,但绝不能机械的搬到人身上,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有思想,水缸满了会溢,但是不要忘了,它溢出来的仅仅是水!这是简单加工。而人满不满都可以表达。人满了表达出的东西,也可能是别人的,是简单加工;人不满表达的,也可以是自己的,是深度加工。窃以为,用什么样的形式表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没有形成自己的东西,有没有经过深度加工。阅读了100本书,提炼了1个思想,假如这个思想在书里都有涉及,那溢出来的还是水;行了万里路,总结了1个想法,虽然语言生硬,甚至还有错别字,但是只要有理,能说服人,话糙理不糙,就不妨碍创造性思想的表达;即便一个小心情,一小段文字,都是可以感染人的。这样得出的结论是:写作需要的是深度加工。管他读了多少本书,走了多少里路,都可以尽情的去表达自己,只要是自己认为的深度加工,只要走心了,就是好样的。
3.回到日更
提倡日更的人比较现实,信奉勤能补拙。比如想尽快成名,想每天赚点钱,想促进良好习惯的养成,想尽快改变处境,想随意表达自己的思想,怕不写手会生等等。一般属于写作层次稍低的人和把写作当职业的人。不提倡日更的人较理想化,信奉精益求精。比如想不好就不写,写作很严谨,又想写又怕写不好等等。一般是有点写作功底却又没把写作当职业的人。两种人各有目的,各有优点和不足。
4.结论
有了以上三点做支撑,我想没必要纠结日更不日更这个形式了。回头找到写作的初心,不要在写作道路上迷失了最初的方向,沿着自己的初心,前进吧!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