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文学作品而被所熟知的冯唐在读者眼中毁誉参半,有人说喜欢他的特立独行,而另一些人则声称不喜欢他这样的文坛异类。但其实冯唐并不是专业作家,按现在的话来说,他是一个成功的斜杠青年——医学博士、前麦肯锡合伙人、如今在一级市场投资,写作只是他的业余爱好。
作为一位跨界的成功人士,人们除了作品,其实对冯唐知之甚少。最近,冯唐出了一本新书,在书中阐述了自己关于做人,做事的一些观点。冯唐的这本新书叫《成事》,是通过解读曾国藩嘉言钞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且这本书并没有做归纳总结,只是按照曾国藩的书札/家书/家训/日记四部分,分别先列出原文,然后再写出作者的个人观点。
虽然有人认为这样编排使整本书没头没尾、缺乏一体性,但优点是读起来非常轻松,可以随时翻看。特别适合放在枕边、车上或者随身携带,在碎片时间随意翻开阅读,只花上两三分钟就可以得到一点启迪。
冯唐本意是想出版一本管理类的指导之书,而之所以选择曾国藩嘉言钞则是因为一来作者读曾国藩的书最多、最勤、最有收获;二来作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的曾国藩不但在成事上鹤立鸡群,千古一人,而且他写的东西也都是围绕着成事提供方法论。
但通读全书我们不难发现:所谓“正人先正己”,要想成事、要想管理好人,首要的是先管好自己。因此从这个角度出发,《成事》是一本适合所有希望做成事的读者去阅读的书。
关于如何成事,本书阐述了诸多观点,但反复被提及的无非以下四点:
1、但尽人力,不问天意
著名的闽南语励志歌曲《爱拼才会赢》里面说到“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但是曾国藩却认为“事功之成否,人力居其三,天命居其七。”也就是说应该倒过来:三分靠打拼,七分天注定。
这种论调中国自古有之。古人总结成功的十大要素: 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六名七相八敬神,九交贵人十养生。从这些要素来看,前三个都不涉及到个人努力。照这么说,是不是人的一生就应该听天由命呢?
很多人对这一点也非常困惑,一时觉得人的命天注定,一时又觉得只要努力就能改变一切。到底哪种说法是对的呢?
其实天命与努力到底谁占几分也许并没那么重要,真正重要的是:承认天注定在成事过程中的存在,因为只有接受了这个现实,才不容易幻灭。但是如果你因此就过分强调客观,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那也只能是个庸人,无法成事。因此,在接受命运因素的存在之后,还是要努力去拼搏——因为天命不可能总胜,而我们也不会总败。
正如曾国藩所说:“苍苍者究竟未知何若,吾辈竭力为之,成败不复计耳”——把我们该做的都做了,剩下的成败由天,这才是我们在做事情时应该具有的态度。
2,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南宋儒家有两大宗师,一个是陆九渊,主张:“立乎其大”,一个是朱熹,主张:“铢积寸累”。后来人们熟知的“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就是曾国藩从这两个人的言论之中总结出来的。冯唐说如果就记曾国藩的一个金句话,那就记这一句,它对于成事、做人都是不二的法门。
那么怎么理解这句话呢?曾国藩说“莅事以明字为第一要义。明有二:曰高明,曰精明。”——从人的因素来讲要想成事,第一重要的就是“明”这个字,它包含两层含义,一个是高明,一个是精明。高明,指的就是大局观,做事一定要有一个远大的目标,这就是大处着眼。而精明指的就是精细度,实际上就是从小处着手。做事从来没有所谓的捷径。只能是瞄准了目标,不断努力,在高明和精明两个角度反复磨炼。
现实生活中,有的时候我们可能缺乏从大处着眼的能力。比如:对未来充满迷茫,不知道应该去向何方,这时候怎么办呢?曾国藩指出:“总须脚踏实地克勤小物,乃可日起而有功”。就是说要先从眼下能做的事做起,努力苦干,时间长了,自然也能够找到方向。此时最要紧的是埋头做事,不问前程。这样心中无求也就不消耗能量,反而能增加胜算。
如今自媒体风行,很多人希望一夜成名,每天为了阅读量苦恼,一门心思找窍门。可真正成功者,最初都是悉心打磨内容,经过不断的摸索,才渐渐受到大众的喜爱。质变往往需要量变的积累。在数量不够的情况下,追求成果,只能给自己徒增烦恼。
当然要想成事,最完美的情况下还是先有事情的全局,然后了解组成事情的各个环节,把相通的关节打通,那样前进的速度就会更快。
3、屡败屡战 徐图自强
曾国藩的一生按他自己的总结就是“屡败屡战”。
请注意:这和屡战屡败不同。屡战屡败就是多次做事,多次失败。而屡败屡战则强调的是虽然多次失败却不放弃的坚韧。
曾国藩一生失败的次数比常人要多得多:最初参加考试多次不中,之后进京为官被京师权贵所骂,到地方上为官又被当地人所骂,领兵打仗在岳州、晋江、湖口也多次吃败仗,按他的话说:“打脱牙之时多矣,无一次不和血吞之”,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打掉牙齿往肚子里咽”。人人都喜欢成功,不喜欢失败。但是,失败才是真正长见识,添阅历的时候。曾国藩认为自己一生但凡有长进,全都是在受挫受辱的时候。所以不但不要害怕失败,而且还要珍惜惨败,此处冯唐的比喻很妙,他说:“珍惜惨败之时,正如珍惜伤你心的姑娘。”——虽然心痛,终究不忍厌弃。
徐图自强,则强调的是坚持,不着急。
失败之所以被人厌烦,不但是因为它表明我们的不足,而且常常会让人产生一种浪费了时间的错觉,所以难免焦虑。曾国藩强调:“一怀焦愤之念,则恐无成耳,千万忍耐,千万忍耐!”
任何事情都不例外,冯唐就以治病为例,指出无论是身体上的病还是心理上的病,都需要给病痛一些时间,给吃下去的药一些时间,给老天一些时间,才能够慢慢好起来,药到病除终究只是传说而已。
人总是祈盼一日成名,一蹴而就,铺天盖地的焦虑贩卖更是促使人们急于求成。但饭要一口一口的吃,所以反时代潮流行之,从容些,慢一些,不着急,才更能成事。
4,养生之道,身心兼顾。
曾国藩本人身体不太好,再加上一生奔波劳苦,只活了六十几年。在他的著作中,常常谈及养生之道——“养身之道,以群逸臣劳四字为要,省思虑,除忧烦,二者皆所以清心,”
在曾国藩看来,心神是君,身体是臣。如果能做到累身不累心,就再怎么累也累不垮,甚至还很快乐。那么如何做到不累心呢?六个字:省思虑,除忧烦。就是少纠结,少操心,自然就少烦恼。对于现在的人来说,就是少看手机,少生闲气,躲开俗世的风言风语,逃到键盘侠的射程范围之外。而对于身体则要:行步长勤,筋骨常动。就是要常常锻炼身体。至于如何锻炼,冯唐则给出了具体方案:一周至少集中锻炼两次,每次至少一个小时。只有身体强健,保持体重,才能不让身体拖了心气儿的后腿。按冯唐的话说,如果50岁、甚至60岁还能穿进去大学毕业时的牛仔裤,那么在成事的路上,就能够多走好几步。
《成事》这本书就像冯唐的一本读书笔记,因此阅读的过程中体验非常有趣:你不但在了解曾国藩的观点,而且仿佛还在与冯唐交流。冯唐不仅可以帮助你更好的理解曾国藩的心思,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不同看法。真是读一本书,获得两个成功人士的启示。
虽然读书笔记体,不像传统书籍那样逻辑严谨,但星星点点的思想火花却成为了另一种可圈可点的新鲜体验。英国作家波尔克说:“读书而不思考,等于吃饭而不消化”。笔记体则在客观上促进我们去思考,去总结。俗话说:一千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相信如果你读了这本书,一定也会从中读出与众不同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