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天晚上朋友轰炸式提醒我可以查2018下半年的教资面试成绩了。
颤抖的小手,收入名字和证件号后,迟迟不敢登录。
没过怎么办,怎么办?没合格老娘就不考了,注定与它有缘无分,何必强求。我一边安慰自己一边点击“登陆”.....
设想了最坏的打算后,反而对好的结果少了几分该有的欣喜。
我把这个好消息分享给老爸老妈,老妈说,“下面就可以考编了吧。”回了句:“嗯。”这个背后潜台词我竟然差点没有反应过来。
以前朋友圈看到一句话,不孝有三:不考研不考编不考公。
生动逼真的描述了当代大学生的现状。希望子女可以身体健健康康,感情顺利,生活安稳工作不要太劳累,大部分父母寄托这样的心愿在子女身上。
一些人乖巧顺从,一些人犹豫挣扎,当然,还有一些人坚持跟随内心。
回忆个人考教资原因,可谓也是:母命难违。
而如今,走到现在的这个阶段,我却很感谢他们背后的督促,是这个备考经历给我带来的不言而喻的益处。
02.
选择
给我带来的益处
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之前学的室内设计,后来学的产品设计也就是现在这个阶段,按道理应该考一个美术的教师资格证,可我偏偏因为兴趣考了一个初中英语的。
其实很多时候我觉得自己职业规划是凌乱的,没有找到一根主线去纵向发展。
你有没有一段黑暗的时期,像无头的苍蝇在偌大的世界东西乱撞,看到的前方虚无缥缈。
有时候人的焦虑不是觉得自己不够努力,而且压根还没找到方向,这种感觉才是最糟糕的。
谈专业?能力一般;考编考公?喜欢吗甘心吗?创业?没有拿的出手的不可替代性;考研?考什么专业,能不能坚持到底..
到去年十二月份,我也终于做出了决定:考研。
大概刚放寒假那会考研专业和学校也越来越明确,决定跨考教育学后利用寒假也搜集了很多资料,咨询很多学长学姐,后面发展的路线大体也想的差不多,一切有了好转也在稳步前进。
生活有时就是这样让人捉摸不透,上一秒还让你痛彻心扉,下一秒又塞给你几颗糖。人生啊最难选择的其实就是面临选择,然而当做出决定有了方向的那一刻,才发现世界其实还是五彩斑斓的。
在考教资时,我把科二整本书重点非重点都背了几遍,以至于过去一年多的时间,如今在考研专业课中看到某些知识还有些久违的感觉,那种熟悉的亲切感填补了几分对未来不确定的胆怯,我想这种难以获得的抚慰感离不开背后经常“逼迫”我的家人。
03.
如何
做出的决定
为什么做这个决定?
回想一下大概是得益于,用了大学前两年的时间去工作去经历去试错。
在这两年里感兴趣的尝试过,擅长的努力过,没有预料到的也经历过,慢慢的成长了很多,思维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当我意识到所有暂时的小成绩不过是年轻时的一腔热血,所有的一帆风顺也只是短暂的幸运,我开始更加关注个人知识的积累和认知提升。
像《好好学习》中提到的:人才高度流动,社会分工不断细化的时代,竞争越来越激烈,你必须在一个领域做到极致,对它的认识足够深刻,才有可能获得真正的话语权。
以前观察到身边人做了很多的兼职,美其名曰是增加经验锻炼能力,其实不过是假象。
在这个可被任何人替代的工作里,你的认知能力并没有得到提高,你的经验没有被重组,没有深刻的反思和总结,思考能力并没有很大提升,工作的价值也就没有发挥到最大。
当然,我觉得自己也还是太稚嫩太浮躁,所以年初我给自己的关键词是“沉淀”,时刻告诉自己持续学习和动脑,也利用考试来规避记忆退化和延迟衰老。
其实做出考研这个决定还是蛮难的。
首先,这个时候你身边或者同伴们可能已经有几个很有潜力的工作机会,考研意味着放弃可以拥有的几年工作经验和可能优厚的薪资。
其次是,考什么专业?
考研不同于高考,你可以跟着兴趣,感觉还可以的专业就填报了,而且,到大学里还有转专业的机会。而考研也是一个反推的过程,你需要先清楚自己未来要做什么,而后选择专业,学校和城市。
最后,考研是一个长久的没有硝烟的战争,这期间注定要放弃很多东西,比如社交,娱乐,感情,其它机会等等,你的世界除了你自己就是学习。
成年之后,生活中会面临各种大大小小的选择,没有人可以替你决定,你只能根据经验和不断试错来明确。
但无论做哪个选择,只有真正热爱的事情才可能做得长久,而那个内心深处最热爱最擅长的领域可能就是你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