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主曰:世人喜言利益,诸侯王们心心念念的也是这个,而仁义,可能只有孔孟之徒真正放在心上,王们,只是拿来妆点一下门面而已。所以初一见面,梁惠王就迫不及待地问:老先生大老远地跑来,要给我国带来什么好处啊?而孟子却告诉梁惠王说:讲仁义就好了,何必讲利?估计梁惠王的感受就是兜头一盆冷水,瞬间没了兴趣。
实际上,孟子接下来要说的,充满了辩证的智慧。言利,失仁义,天下人唯利是图,则纷争不止,以下犯上者多,国家危殆,对大王大大的不利。不言利而言仁义,人人忠君爱亲,才是对大王大大有利的事。言利则失利,不言利则得利,多么玄妙,但是被孟子剖析得清清楚楚。只是不知道梁惠王听下去没有。
实际上从利的角度诱导梁惠王认识仁义的作用,也算是因材施教了,孟子也是很无奈吧。
“苟利益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言仁义,似乎有点过时了。但是其实有很多为了国家大义,或曰大利,不惧生死,默默奉献的人。没有那些坚守边疆的人,国家何有和平发展的利,我们怎么幸福地做个太平人?没有各行各业默默奉献的人,我们怎么得国家富强之利?在灾难来临之时,没有不惧生死冲在最前线的科学家和医务工作者,没有无条件服从国家指挥的全国民众,我们怎么能快速战胜疫情,得平安之利。所以,小利小义,或背道而驰,大义大利,实为一体。
附录:
1、【原文】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土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注释】①梁惠王:就是魏惠王(前400-前319),惠是他的谥号。公元前370年继他父亲魏武侯即位,即位后九年由旧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北)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所以又叫梁惠王。 ②叟:老人。 ③亦:这里是“只”的意思。 ④土庶人:土和庶人。庶人即老百姓。 ⑤交征:互相争夺。征,取。 ⑥弑:下杀上,卑杀尊,臣杀君叫弑。 ⑦万乘、千乘、百乘:古代用四匹马拉的一辆兵车叫一乘,诸侯国的大小以兵车的多少来衡量。据刘向《战国策。序》说,战国末期的万乘之国有韩、赵、魏(梁)、燕、齐、楚、秦七国,千乘之国有宋、卫、中山以及东周、西周。至于千乘、百乘之家的“家”,则是指拥有封邑的公卿大夫,公卿封邑大,有兵车千乘;大夫封邑小,有兵车百乘。 ⑧苟:如果。 ⑨餍(yan):满足。遗:遗弃,抛弃。
【译文】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麽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
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家庭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说,‘怎样使我自己有利?’结果是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在一个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这些大夫在一万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千辆,在一千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百辆,他们的拥有不算不多。可是,如果把义放在后而把利摆在前,他们不夺得国君的地位是永远不会满足的。反过来说,从来没有讲“仁”的人却抛弃父母的,从来也没有讲义的人却不顾君王的。所以,大王只说仁义就行了,何必说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