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读的是奥修系列的第二本书:《老子心解》,奥修的话就像哲理诗,貌似是讲老子,实际上是讲他自己的东西,他的话语是流动的,不合逻辑的,却又是很美的。他说当他在谈老子的时候,他就是老子,他的谈论来自所有成道者所共同居住的天堂。我想,他谈的是不是老子都无关紧要,重要的是借助他的话语来反观自己的生活,并得以瞥见理想生活的模样。
写在前面
上周末和喵先森去了趟惠州西湖游玩,那里山环水绕,重峦叠嶂,亭台楼阁古色古香,湖上桥梁幽胜曲折,景色不输杭州西湖。春日的阳光明媚,游人如织,元宵节赏灯,清晨泛舟湖面,十分惬意。惠州西湖属于惠州的中心区域,但是房价不过七八千,当地物价也不贵。走在路上,能够感受到当地人的悠闲喜乐,西湖边上也有人打麻将消遣这浮生半日。
那天早上当我们沿着西湖慢慢逛到丰湖书院,阳光温暖明亮得一塌糊涂,我站在书院前的小桥上,看到有一只乌龟趴在桥洞上,有一对母子过来,儿子很担心那只乌龟死了,于是他妈妈用一根长树枝去戳了一下那只乌龟,然后告诉他的儿子,你看它没有死,它只是在晒太阳,喵先森在旁边看着他们微笑,周围的人们都在慵懒地晒太阳,突然我在想,我想要的是多么简单的生活,只要能像现在这样,在温暖的阳光下看看风景,不在意时间的流逝,只要享受当下,多么美好。
也许是在深圳这样房价高压力大节奏快的城市待久了,有时候会忘了自己到底在追求什么。我们真正需要的东西很少很少,但我们却拼命去想要更多,反正不管怎么样,多就是好,更大的房子是好,更贵的车子是好,更高的职位是好。这些所谓的好只是世俗定义的好,而那个内心的标准才是真正重要的,如何找到内心的标准?读书,思考。所以这也就是我谈论这本《老子心解》所围绕的中心点:如何过上理想的生活?
一、不必执着于拥有
“少则得,多则惑。——《道德经》第二十二章”
奥修对老子的这句话的解释是“成为缺少的就是得到了,拥有很多就会混乱”,第一句话似乎很不好理解,为什么缺少就是得到呢?似乎我们太执着于拥有,而忘记为什么要去拥有。奥修说他遇到过很多富人,他们可以享用天下的美食,但他们已经感受不到饥饿,他们的胃口已经消失了。
“真的,并不是食物在使你满足,因为如果没有饥饿,就不可能有饱足,唯有当有饥饿的时候才可能有饱足,那么只要一般的食物,非常平凡的食物就能够给你无限的满足。在生命的所有层面,情况都是如此——成为缺少的就是得到了。”
这让我想到每年双十一的疯狂抢货,不管有没有用,买了再说。但只有缺少才会带来得到,也就是说只有你真的需要一件东西的时候才会感受到这件东西带来的价值,如果只是去拥有是永远不会得到的。只是人们的欲望是无法满足的,总想要紧紧抓住每一样东西。
“你并没有拥有你所抓住的东西,因为如果你真的拥有,你为什么还要去抓住他呢?一个守财奴并没有真正拥有,他不可能拥有,因为他抓住。他的财富比他自己来得更大,他怎么能够拥有他呢?他的所有物变得比他的生命来得更重要、更有意义,他宁死也不愿意抛弃那些东西——他怎么能够拥有那些东西呢?反而是那些东西拥有他,他被他自己的所有物所拥有,他在他自己的家里并不是一个主人,他是一个乞丐。”
大概整个社会都陷入了对财富的盲目积累中,也许最初积累财富只是为了让自己过得更好,但到最后却变成了被财富绑架。我们实际需要的是如此少,但我们却不得不为了那些不必要的东西而辛勤地工作。
“富有的人总是进入麻烦,因为他们有办法去做些什么,而那些办法通常超出他们的需要。需要是很简单的:一个人需要食物,需要爱,也需要被爱,需要一个住的地方,这些都是小东西,但是它们能够给予无限的满足。需要很简单,而且很少,而欲望是无限的;需要可以很容易就被达到,然后你就会变得非常满足,你的整个存在就会变成一种感激的祈祷,但欲望是无穷的,它们无法被满足。”
我想,我需要的是什么呢?不过是阳光,空气,干净的水和食物,家人和朋友的陪伴,书籍,但似乎我们所有的努力都让我们距离最初的需求越来越远。在办公室上班,见不到阳光,工业的急速发展导致雾霾,整个社会对于财富无底线的追求导致食品安全问题,为了生存而背井离乡,远离家人和朋友,忙碌地工作,没有时间读书。想想还真是挺讽刺的(微笑脸),不过能够想明白还是好的,看清楚欲望玩的把戏,也许就能不那么执着于拥有了。
二、按照你自己的本性去生活
佛陀在过世之前说的最后一句话是:“要成为你自己的光”。我相信每个人来到世上,内心都会有一束光照亮他前行,只是外界的光亮太过刺眼和嘈杂,我们经常会看不到自己心里那一束微弱的光。
“危险地生活,当我说“危险地生活”,我是说不管要付出什么代价,你都要按照你自己的本性去生活,不论处于什么样的危险之中,你都要按照你自己的意识、按照你自己的心和感觉去生活。”
从去年年底以来,我就是这样逐渐开始按照自己的心和感觉去生活,我开始学钢琴,学画画,每周读一本书并写书评。这些事情其实是我从小就想做的,现在回想起来,都能记得那个小女孩是多么想从那个沿街卖电子琴的叔叔手中买下一架琴,又是多么羡慕其他的小朋友可以在暑假的时候去学画画,又是怎样用稚嫩的笔迹在小本子上写下自己编的童话故事。
童年的记忆多数都模糊了,只是这几个场景以及当时心里对美与艺术的渴望现在却越发地清晰,我想也许这就是我内心的光,虽然不知道它会把我带向何方,但我已经决定要跟随它走下去。即使最后什么成就都没有取得,我从中得到的喜悦与满足也已经足矣,也许这才是内心之光的真正含义。为什么一定要成为不平凡的人呢?蒋勋说,美,就是回来做自己。
“每一个人都在追求要成为不平凡,那是在追寻自我——成为某一个特别的人,成为某一个独一无二、无与伦比的人。这是一个矛盾:你越是试图成为不寻常的,你看起来就越平凡,因为每一个人都在追求不寻常,这是一个非常平凡的欲望。如果你变得平凡,那个成为平凡的追寻就是不平凡,因为很少有人想要默默无闻,很少有人想要只是成为一个中空的空间。”
三、享受当下
“西方人有较强的时间意识,但是东方人的时间意识就没有那么强,即使东方人具有同样的时间意识,那也只是存在于那些有教养的人,或是受过较多教育的人身上。当你去到乡村,他们是没有时间意识的。事实上,时间意识就是死亡的意识,当你害怕死亡,时间就会变得很短。有那么多的事要做,而时间又那么少,你会意识到每一秒钟都在经过,生命变得越来越短,因此你变得很紧张,你到处跑来跑去,做很多事,试着要享受它的全部,你从一个地方跑到另外一个地方,你从一个享受跑到另外一个享受,然而你却什么都没享受到,因为你太过于具有时间意识。”
时间大概是人类创造出来的最大的伪概念,在最初的先民当中,是不需要时间的,大家只用按照太阳和月亮的变化来晨起晚睡,播种收成,时间是工业时代的产物,这个本来是被发明出来帮助提高效率的工具最后却让人类对大自然的感知消失了,当做一切事情都要以时间计算就已经毫无美感可言了。早上7点必须起床,工作餐要在30分钟内吃完,甚至去旅游也是精确计算在每个景点停留的时间。当生活变成了一个接一个的计算,我们就像被上紧了发条的兔子,按照规则去旋转。我们总是在今天担忧明天,在明天后悔昨天,从来也没有活在当下,就像奥修说的,一个片刻接着一个片刻地去生活。
“你无法保持静止,你害怕静止;你无法独处,你害怕孤独,所以你必须进入活动。活动是一种逃避,经常需要被占据并不是一种很好的情况,一个人必须能够成为被动的而享受,享受什么呢?享受微风吹过,享受云在流动,享受树木是那么地快乐、那么地青翠,享受鸟儿在歌唱,或者只是享受你的吸气和呼气,那也是非常美的:只要能够静静地呼吸,只要能够活着,就是一个很棒的现象。“去感觉自己”是一项奇迹:我就在此时此地。就在这个片刻,我是活生生的!我可以看,我可以听,我可以摸,我可以尝,就在这个片刻,生命发生在我身上,生命之流流经我,只要去感觉它……”
这种纯粹享受当下的快乐的经验在童年的时候经常会发生,那时候经常会看着天上的云发呆,看着地上的蚂蚁搬家,什么都没想,却觉得很快乐。长大了不知道为什么就失去了那种纯粹的快乐,心里似乎总是很焦虑,如果能把童年时这种享受当下的经验也带到平时的生活中去,那么理想的生活自然也就离我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