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老师,我们班又有家长要求给学生换宿舍了,怎么办?”面对焦虑的小伙伴儿,我说“不怕,其实换与不换不是本质问题,这只是一个教育契机。”要求换宿舍不是重点,重点是家长、学生诉求背后的原因。我们若能通过这件事最大限度地教育学生、助力学生成长,我们的工作才更有意义。
首先,分析家长诉求背后的原因。
充分沟通、了解真实情况永远是我们解决问题的大前提。建议邀请家长来校面谈,若无法实现也要用足够的语音通话来代替。沟通技巧如下:
1.用唠家常的方式拉近距离,获得有效信息。“家里几个娃呀?”、“您平时忙不忙?”、“孩子在家习惯怎么样?”、“孩子周末都干啥?”……这些问题貌似与主题无关,其实我们是在了解学生的成长背景,判断孩子住宿不适应的原因。一般来说家庭子女数量和家庭条件、亲子关系、教养方式等对学生的交往方式影响是非常大的。
2.肯定学生,肯定家长。学生在校的表现是家长最想了解的,对学生的表扬是家长最爱听的。每个学生都是需要全面关注的。我们班主任通常善于观察学生缺点,目的是帮助学生纠正,绝对是善意的。其实强调学生的优点也会使学生主动完善自己。通过家长让学生知道你是看好他的,他会更原意听你说。肯定家长最好用的语言:您是怎么把孩子培养的这么优秀的?往往我们的家长会有些小意外,然后我们要具体和家长讲我为什么判断孩子是优秀的。然后表扬学生的具体行为,带着欣喜告诉家长。这时家长会更原意倾听我们的教育理念和方式。
3.示弱,示爱。我们和家长沟通的时候不要太强势,我们用专业征服家长不是用气势压倒家长。心平气和地让家长了解我们工作的难度,充满诚意让家长理解我们的良苦用心,知道我们对孩子的爱。
其次,理性判断学生需不需要换宿舍。
1.换不换宿舍的标准。
是否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换不换宿舍的标准。我们不主张学生换宿舍不仅仅是因为换宿舍会带来管理上的麻烦,更多的是考虑学生成长,学生需要主动适应环境,这也是一种重要能力。原则上不换,不仅高中这样大学也是如此。
2.分类判断是否同意换宿舍。学生要求换宿舍概括起来有以下三种情况:
第一、学生身体原因。比如脚部有伤,不方便睡上铺。这种情况下要同意,还要动员同宿舍的同学主动帮助受伤的同学解决生活难题。
第二、学生心理、人际关系原因。“我不喜欢某位同学,我觉得他针对我。”或者“我们宿舍某位同学总是打呼噜。”“某某总是不洗头发,还把脏衣服乱扔”……这种情况建议学生学会适应环境,我们总会和各种不同的人接触,要学会化解同学之间的小矛盾,学会包容和帮助同学。我们都心疼孩子,要知道如果换了宿舍学生还是相处不愉快那他会更加难过。
第三、学生在宿舍遭受到了校园欺凌。这是我们最要防止的一个问题。有时家长和学生不一定愿意直接表达,需要我们细心观察。这种情况若警告无效只能调整宿舍,但要极力防止再次出现这种情况。
几年前,我们研究生舍友之间会开玩笑说:“感谢不杀知恩。”极端情况谁也不愿意见到。所以,换与不换都不是结果,我们还要持续关注学生的适应情况,利用这样的教育契机教育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沟通能力、交往能力……
最后,借机和家长一起助力学生成长。
1.一起教孩子学会“游泳”。记得曾有过一个案例,一个小学生因为对目前所在班级存在各种不适应,家长想托关系给孩子换一个环境。然后一位老师一针见血地指出:孩子不会游泳,你换游泳池有用吗?其实道理和学生换宿舍极其相似。我们需要让孩子学会与人交往。首先做,家长要注意自己的归因方式,凡事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给孩子以榜样的作用。教孩子规则意识,大度,热情地帮助别人……。班主任可以通过主题班会等形式让学生学会正确解决问题,利用各种机会了解学生的宿舍生活,对学生的不当言论和错误行为及时纠正。
2.更好地实现家校合作。
真诚沟通,让家长理解学校、班主任的管理难度,了解所有规定的初衷其实是对学生的保护和爱。家长往往认同有管理的学校,只是具体到自己家的娃就会不理性。“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爱子心切,不利于理性判断。在家长面前强调规则远不如和家长聊一聊学校规则的初衷,这样家长更相信我们和他们一样是爱学生,希望学生不断进步的。良好家校关系的建立一定是双方的,有一起经历的具体的事儿才能更好地实现家校合作。
我们想给学生的,哪怕是高中生也不只是成绩的进步。我所工作的福外高中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是:“明理、向善、志存高远”的鲲鹏少年!本人非常认同,我们的教育应该是为学生的一生负责,为民族的未来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