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记得何时,21天效应开始热火朝天地推广起来,很多人都会说“只要二十一天”,我们就可以养成一个非常好的习惯,改掉很不好的习惯,但必须要坚持二十一天。很多APP中也会有每天打卡,21天挑战等活动。还有一些APP中每七天就会有一个小目标实现的奖励,比如连续签七天奖励翻倍,特别具有诱惑性。
当我开启一个21天行为习惯养成之时,我并不觉得21天坚持下来有多难,因为每天都是一样的生活,一样的做着某些事情,不过是把这些事情不间断地做二十一天而已,比如记账,我其实经常都记账,只是不一定是连续记账,所以经常会有对不上帐的时候,12月份清算了2018年的帐单,然后得出了一个结论:一笔糊涂账。老公在一旁乐呵:这个好,记账记到最后,一笔糊涂账,真是难得糊涂啊。我不知这话中有几分嘲讽几分感慨,反正我是心中有点不爽,记了一年的帐,结果对不上数目,怎么能对得起我这一年的用心?我下定决心一定要每笔都记,养成天天记账的习惯。所以开始挑战21天记账习惯挑战赛,截止到昨天,已经连续记账21天,是不是习惯养的挺好的?结果再已核对,账目依然对不上!
这不得不让我佩服自己的水平,简直不是一般的高啊!不到一个月账目就错了,怪不得一年的账目对不清楚呢!不过幸亏,虽然我不掌管家中的经济大权,但至少老公没有因为我的糊涂账将我的工资支配权拿走,真是阿弥陀佛了!那么为什么21天养成了这样的结果?
第一,形式大于内容。
现在更多的时候,我们是因为21天效应而去做21天习惯养成记,不是因为我要坚持做某种行为而坚持,换句话说,我们在21天坚持过程中,更注重21天的养成的外在形式,比如有开始的约定和仪式,有每天在网上的打卡和签到,比如有看到手机提醒而知道自己这个时候该做什么。而忽视了为什么我们开始21天习惯养成记,不是真的要去做二十一天,而是要让自己知道自己行为改变需要坚持去做。强调的点其实是明显不同的。如果只看到二十一天,很容易流于形式。
第二,态度是否真的改变。
坚持21天不是目的,坚持21天后我们的行为、态度、精神、意识上的改变才是最重要的。比如现在的我,哪怕哈欠连天,我也要将我此篇文稿完成并更新,这是我必须要做的事情,如果今天不做,我会觉得难过、不安、甚至自己对自己失望。而坚持做完,心情舒畅愉悦,自豪感满满,那么这个时候我的21天效应开始表现出来:我已经自觉自动地坚持这样一件事情。
看到有一个听课的人,拿着自己的笔记本,在听课过程中不停地画图,一节课下来,没有停止手中的笔,我很奇怪她都在记什么,向她请求拜读的时候她很愉快地将笔记本递给了我,原来是她用思维导图做笔记,整个笔记记得清晰自然,关键是图画的非常好,层次感很强。我非常佩服她的听课专注性,但我更想知道是什么促使她每节课都画出这么漂亮的思维导图。她说没有什么,只是从开始学了思维导图之后,发现思维导图对于学习、记笔记等都很有帮助,就开始尝试,发现自己思维的整个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这样的改变,其实最重要的是在21天的坚持过程中,我们对坚持意义的理解,以及我们改变的目的和原因是什么。21天养成习惯,只是我们改变我们的态度的手段。真正的改变是由外慢慢地向内、由外在行动慢慢地转向“自我无意识的引导”。
在态度的形成和改变过程中,第一步是依从,就是我们仅仅从行为上表达出与我们想要形成的行为本身,而在思想上还没有真正意识到改变的意义。但这是开启改变的很重要的第一步,因为“行为在前”很重要,在我们没有真正在思想和行动上都改变的时候,行为的改变比较容易开始和坚持,然后行为过程和结果会反作用于我们的思想,让我们的大脑记住习惯化的行为。
态度改变的第二步是认同,当大脑记住了行为过程中的愉悦性和行为结果的意义性之后,我们会对这种行为和态度持积极、肯定的态度,我们会认为这么做是值得的应该这么做的,这就是从内心接受了新的思想、新的观点。
态度改变的第三步是内化,就是将这些新思想、新观点转化为自己的指导思想,真正从内而外地指导自己的行为,自动约束自己的行为。简书中有很多人都能坚持看书、坚持写作,坚持打卡,不止21天。而这个时候,我们的坚持已不会耗费我们太多的精力去记住或者开启这种行为。因为,在内化阶段,观念和行为都已形成几乎是自动化模式。
以此为衡量标准,当我在简书上开启日更并希望坚持21天形成习惯的过程中,我逐渐从行为开启过渡到思想认同和内化阶段,所以每天的日更不能断,就像吃饭一样成为一种自觉行为。
但是,在我记账的过程中,我一直处于行为依从阶段,我每天都提醒自己要记账,要坚持记账。但是由于我个人对于数字的不敏感和对日常生活琐事的不上心,导致我在记账过程中没有感受到记账的乐趣和记账后的积极意义。所以这种行为的养成计划21天的坚持不是问题,问题的根本在于21天之后的我们,很难再继续,因为这样养成的,并不是真正的习惯,而是我们坚持的那21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