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钢
北京时间10月16日晚上十点,也就是昨天晚上,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了一个双中子星合并的引力波事件。这是世界好几个探测器通力合作的一次探测,而且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慧眼”卫星望远镜也在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引力波是这几年特别热门的一个科学新闻关键词,还刚刚得了201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昨天的事件全世界的天文学家都激动了,但是一般人的确不太理解这为什么值得激动。微博有人说“每个字我都认识,但不知道啥意思”、“以后如果不是发现外星人,请不要搞这么大动静”……
所以我想告诉你这件事到底牛在哪。这么说吧,费曼有一次评论麦克斯韦电动力学的意义,是这么说的:“从人类历史的长远观点来看……几乎无疑的是,麦克斯韦发现电动力学定律将被判定为19世纪最重要的事件。与这一重要科学事件相比,发生于同一个十年中的美国内战,将褪色而成为只有区域性的意义了。”
昨天宣布的这个引力波事件不能跟麦克斯韦的发现相提并论,但是我们大概也可以说这是2017年十月份世界上最重要的事件 —— 本月其它的新闻,比如华为发布新手机,都只有区域性的意义。
那引力波事件到底有啥意义呢?我给你说四点。咱们从小往大说。
4.“缩地成寸”是真的
我们看什么武侠、玄幻小说,经常说有一种功夫叫“缩地成寸”,也就是能把很远的距离变得很短,可能几万里、一步就迈过去了。这是拿物理*空间*开玩笑。
但是爱因斯坦说,物理空间真的可以变短。你大概早就听说过,根据狭义相对论,高速运动的物体的长度,在低速运动的旁观者看来,就会显得短一些。但是请注意这只是这个物体相对变短了,而不是空间本身变短。想要让空间本身的尺寸发生些许变化,就必须动用广义相对论效应。
引力波就是这样的效应。
用一句话概括广义相对论,就是“时空告诉物质怎么运动,物质告诉时空怎么弯曲”。两个大质量的天体在很近的距离上绕着对方旋转,速度越来越快距离越来越近,它们就会给周围空间带来一个“涟漪” —— 这就是引力波。
引力波是空间本身的波动!这就意味着,当引力波传到你这里的时候,你周围空间就会发生这里变短了一点,那里变长了一点的情况!
得了诺贝尔奖的那个引力波探测器 LIGO 之所以厉害,就是因为它抓住了“缩地成寸”的“实锤”。
那我们这里的空间到底因为引力波而变长和缩小了多少呢?如果是4公里长的一段距离,大概被改变了10^(-18)米 —— 这个长度大约相当于一个质子的直径的千分之一。而人头发的宽度,大约是这个长度的十万亿倍!
这么小的变化,居然就被探测到了。
3.实验精度之高
物理学家不可能用尺子去量这个距离。事实上就算你真有一把无比精确的尺子也没用,因为既然是空间本身被缩短了,你的尺子也会变短,根本量不出有什么变化。
物理学家的办法是用光。如果一段距离变短了,那么光走过这段距离的时间就会变短,用这个原理行吗?还是不行,因为变化实在太小根本探测不到。真正的办法是利用光的干涉。
LIGO 探测器有两个“手臂”,长度都是4公里,我们要测量的就是这两条手臂的长度变化。两条手臂互相成90度角,这样等引力波来了,因为它们不在同一个方向,就不会一起变长或者变短,这样你只要看看两条手臂长度有什么差异变化就行了。
(LIGO 探测器实景图)
物理学家把一束激光用分光镜一分为二,让它们沿着探测器的两个手臂分别前进。两个手臂的终点处各有一面反光镜,再把两束激光反射回来。两束光再经过一次折射,共同出现在一个屏幕上形成干涉条纹。
如果两个手臂的长度绝对一样,两束光走过的距离就应该完全相等,它们再次相遇的时候就应该形成完美的干涉 —— 也就是有的地方互相抵消,有的地方共同加强。
但是如果手臂的长度发生任何小小的变化,干涉条纹就会对不上。
所以,你要做的就是把仪器调好,让干涉条纹清清楚楚,然后等着。等到条纹突然对不上了,你就知道手臂长度一定发生了变化!那就有可能是一次“缩地成寸” —— 也就是引力波事件。
这个道理说着简单,要做到可就太难了。LIGO 探测器的每条手臂都是4公里长,但是这个长度还远远不够,所以得让光从中来回往返400次,等于增加长度。我估计确保两条手臂一样长并不算太难,因为并不需要完全一样长,相差几个整数波长也是可以的,只要慢慢调到一个完美干涉条纹就行。
最大的难点,大概是怎么确保镜子的稳定。如果镜子稍微震动一下,干涉就没有了 —— 那你怎么知道到底是引力波来了让空间长度变化了呢,还是仅仅是镜子动了一下呢?
为了把一切震动都排除在外,在 LIGO 附近的汽车都不能开太快,限速是每小时16公里!就算排除了人为的震动,你还要考虑地球时刻都在发生小地震!所有这些因素都要探测和计算到。
为了去除震动的影响,物理学家实际上是做了两个探测器,一个在路易斯安娜州一个在华盛顿州,要求只有两个探测器同时都感知到的情况下,才可算是一次值得重视的事件 —— 总不能同时有两辆车在两个探测器旁边按照同样节奏跑过吧。
得下这么大的功夫,才能探测到引力波。
物理学的真正进步往往是实验推动的,而实验背后的技术手段,才是最值得赞叹的东西。
如果你对实验物理学家的英雄事迹感兴趣,现在有本书叫《引力波: 201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LIGO团队的“巨星”故事》,作者是珍娜·莱文 (Janna Levin),已经出了中文版,其中讲了科学家怎样克服重重困难建成了 LIGO。
费这么的大劲,物理学家可不仅仅是为了证明爱因斯坦是对的。
2.物理学家多了一“感”
用中国人爱说的词儿,有的进步叫“取得新成就”,有的进步叫“开创新局面”,有的进步叫“新的历史起点” —— 引力波事件必须得算“新的历史起点”。
这是因为引力波等于是让物理学家多了一个“感”。这就好比说,以前物理学家都只能“看”,只有视觉 —— 而现在多了一个“听觉”,还可以听了。
物理学家探测宇宙的主要手段是用光波,严格地说是电磁波,包括可见光、x 射线、伽马射线、无线电波等等,偶尔还可以用中微子。但是如果有一种宇宙事件既不发出电磁波,也没有什么中微子,那你怎么探测呢?
比如黑洞就是这样。在此之前,物理学家只能用间接的手段判断哪里有黑洞 —— 比如说黑洞周围天体的运动轨道会因为黑洞而改变,如果黑洞周围有物质、这些物质向黑洞掉落的过程中可能会发出电磁辐射。一方面这种探测不是直接的,另一方面,如果黑洞周围恰好没有别的可见物质,那就无法探测了。
而有了引力波,你就有可能直接探测到黑洞。引力波这个工具已经把物理学家对黑洞的探测整整推进了一大步,请看下图 ——
图中数值是一个黑洞相当于多少个太阳的质量。在 LIGO 之前,我们能明确知道质量的黑洞就只有一二十个,而且还都是比较小的。而 LIGO 刚出来两年,就已经找到了至少确定了九个黑洞,而且其中大多数都非常大。
宇宙中黑洞分布的情况是怎么样的?黑洞的质量一般都是多大的?黑洞和黑洞合并这样的大事件是否经常发生?这些问题的答案就得靠引力波告诉我们。
再进一步,如果将来进一步提高引力波探测的精度 —— 已经有计划在外太空弄一个引力波探测器 —— 物理学家也许可以探测到一些很小的黑洞。这些小黑洞的意义重大,它们仅仅是以质量的形式待在那里,无法用别的方式探测到 —— 那么,它们是不是“暗物质”问题的答案呢?
好,那么昨天发生的这个双中子星合并的引力波事件,不涉及黑洞,它的意义在哪里呢?也许它最大的意义是 让物理学家明确知道,现在自己的引力波探测手段是可靠的。
之前,我们所有的引力波事件都是黑洞事件,而黑洞是无法用别的手段探测的 —— 这就等于说,全班同学这么多人,只有你算出来一个答案,那你这个答案对不对,是不是瞎蒙的,谁知道呢?要知道引力波引起的空间变化也实在太小了,万一你那个仪器有问题呢?
现在中子星合并这个事件,不但会导致引力波,还会有电磁波的辐射,而电磁波辐射是可以用别的手段探测到的。这就给了全世界天文学家一个交叉验证的机会!你用这个方法测到了,我用完全不同的另一个方法也测到了,咱俩一对数结果是一样的,那就证明咱俩都是对的。所以如果以前还有人质疑的话,现在大家应该都放心了。还要再强调一句,咱中国的卫星,也参加了这次交叉验证。
而这一切都是刚刚开始。历史上每个新的探测手段出来都会带给物理学家新的物理发现,现在有了引力波这个多出来的一“感”,物理学家将来还不知道会有什么惊人的发现。
不过现有的发现,已经足够了不起了。
1.这个宇宙喜欢“搞事情”
如果把我们这个宇宙比喻成一个小城市,而你是这座城市的市长的话,你可能会非常非常操心。你的市民很喜欢搞事情。这种事情可不是什么今天谁家孩子考上大学,明天哪个公司上市之类的小事儿,而是类似明天有个公司发布新产品,当天就把周围好几个公司给吞并了,瞬间产值比全市 GDP 还高好几倍这种不可思议的事情。
2015年 LIGO 第一次探测到引力波,是一个质量相当于太阳的29倍的黑洞,和一个质量相当于太阳的36倍的黑洞合并。这两个黑洞在合并前的距离只有数百公里,互相绕行的速度接近了光速。合并之后,变成一个质量相当于太阳的62倍的大黑洞 —— 那剩下的那差不多3倍太阳的质量哪去了?变成了引力波的能量!
两个黑洞合并那一瞬间释放的能量,相当于天上突然多了10^21个太阳。
所以如果宇宙是一个社会的话,这个社会里的人喜欢玩大的。他们的生活特点是今天你爆一个明天我爆一个,动不动就是波及整个社会的大事件。
天文学,是个充满刺激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