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收获:认知上,不那么害怕KPI,要努力成为能够创造价值的人。
认知和行为悖论,一直以来,我都是以害怕或清晰可见的未来为借口,拒绝和回避了很多选择,高考填写志愿时,因不想毕业时工作受约束,所以拒绝了定向志愿和公费师范生;刚毕业时,因不想一年看到头的工作,所以从未考虑教师和公务员,可能也有不想考试的原因吧;工作后,因有些重复性工作,或工作可预见且没有成果或成就,就选择放弃。
这两天对KPI的害怕复盘,我发现我恐惧未知,害怕失败。看电视剧,我喜欢被剧透后的追剧,也喜欢会带着结局看小说。
我经常会在大脑中想过很多失败的可能,然后放弃了很多选择。但当我们不得不面对KPI时,将其进行拆解,落实到具体操作中时,害怕失败的焦虑就减少了很多。
因对KPI的恐惧,还有通哥提到的要成为职场中不可替代或替代难度大的人。
公司在招聘选人时,尤其是社会招聘,都会看候选人过往经历中,哪些是拿来可以使用使用的,哪些是加分能力。双方重合和匹配度越高,分值越大。
对于公司具体工作中,有两类工作需要你去完成,第一类是现有的工作或前任留学需要你接手继续推进的工作,第二类是公司即将开展的新工作,需要你来主导推进,并实现和完成既定目标。
这两类工作对应到你所能创造的价值,分别是间接价值和直接价值。你接手并维护了原有的工作,让公司日常运营不受影响,这叫间接价值;你负责新的产品或渠道,并完成预订数据目标,这叫直接价值。
对公司来说,直接价值的占比高于间接价值,这也是销冠为什么可以不受行政人事甚至领导的约束,在公司横着走的原因,因为他的直接价值给公司带来了巨大收益呀。对吧,为什么公司优化先动运营,不动销售,也是这个理。
再落到我们日常工作中,我们常规的工作基本都是间接价值,考核的KPI才是直接价值。
盘点你过完的工作内容,哪些是直接价值,哪些是间接价值呢。
复盘我这几份工作经历中,几乎每一份都是可替代度很高的工作,我离开后很快就有人顶替接手了。
而我引以为豪的几次熬夜加班出的结果,努力的成果也只是让项目和活动正常推进,如果不是我也会有其他同质化的人负责,而我们没有将这一块做到极致或没有走上项目负责人的位置,这一份经历所创造的价值,永远都是间接价值,没有直接收益点。
而我在被选为招聘候选人,也大多都是因为能上手的间接价值,因此薪酬待遇也不会很高。面试能拿到offer,但offer的质量不高而已。
所以,你是哪类人呢?你是能干活的人,还是能创造价值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