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张伟权的『践行』第17天作业题目:《这些年我的理财经历》
我对理财的理解是一个观念不断更新的过程,从偏见和排斥、了解、接触、尝试到接受等一系列阶段,每个阶段的理解的情况不同。
第一阶段:小时候的偏见和排斥。小时候的我生活在一个有一百来户人家的小山村。村子总体比较落后,大家都不算富裕,但能够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或许是受村里人和电视剧的影响吧,我对理财有一种很严重的偏见。那时候的我认为金钱乃万恶之源,人们为了钱什么事情都能够做的出来,像村里有些兄弟为了那一点点的钱,经常的争吵,闹不好还会大打出手,最后是兄弟反目,老死不相往来。人一旦有钱之后就会变坏,像电视上的哪些暴发富就是这样的,有钱了就天天的去花天酒地,大吃大喝的显摆,甚至为了自己的私利而抛妻弃子,这是道德败坏,甚至是堕落的象征,这样的人会被千人指万人骂的,受到强烈的道德批判的。我很看不惯那样的人,我曾经对自己发誓我绝对不要做坏人,我一定要做一个老老实实的好人,宁愿自己“安贫乐道”,也不会为了钱去屈腰。而理财就是为了赚钱,因此对于金钱的偏见,也让我顺带的对于理财有偏见,我认为那是让人变坏的一个手段,那时候不去谈论理财,觉得那不好,甚至还觉得有些可耻。况且理财那是也有钱人做的事情,我对有钱人有偏见,这是一种仇富心理在作怪,我就一个小孩子,就考大人给的一些零花钱,没有存款,因此也没有钱好理。小时候是很节省的,别的小孩要大人买这买那的时候,我是根本不会要的。小时候形成的这种偏见尽然如此的根深蒂固,它持续了从初中、高中、大学等很长一段时间,尽管我本人对世界很多事情保持的强烈的好奇心,但是这段时间我尽然完全不去了解理财,甚至排斥了解这项很重要的生存技能。
第二阶段:大学时候的开始了解。 所谓的理财就是把钱存进银行,图个安全也可以控制自己的消费欲望。由于自己是在求学阶段,经济来源完全靠家里的,每月家里定期的通过银行转账过来,那时候第一次有了属于自己的银行账户,这期间的理财最核心的一个字是“省”,尽量做到满足基本的日常生活就行,别的东西能不用就不用,绝对不去攀比炫耀,因为家里没有那个条件让我去攀比。控制身上所带的现金,剩下绝大部分的钱存进银行里面。但在这个期间我有一个很好的宿友在玩股票,经常在宿舍电脑看那个股市大盘,我印象中的炒股都是要很多钱才可以去做的,是有钱人的游戏的,我看他的经济情况应该跟我也差不多的,经济依赖家里,他怎么就有钱可以去炒股呢?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开始有些好奇这股票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它真的能够赚钱吗?我向宿友请教这个到底该何如操作,他劝我说:“我就是一个散户,以你现在的条件和性格,你最好还是不要玩这个。”于是自己去看的那个股市大盘:“一堆线条在哪里毫无规律的上下波动,一会儿红线、一会儿绿线,我实在是看不懂里面的门道,也没有耐心的去研究涨跌幅有何诀窍,什么时候该买进、什么时候该卖出。”那时候我听说过一句至理名言:“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再联想到小时候看过香港电视剧演的一些桥段:某某人因为炒股亏掉了很多钱,最后还不钱而跳楼自杀的,这炒股还会弄出人命来,那样的情景吓到我了,这一系列的因素让我对股票有一种莫名的恐惧,觉得这东西是我这样的智商弄不明白的,况且那时候的钱还是依靠家里人给的,股市的风险太大了,万一一不小心就可能血本无归,可能这个月的伙食费就没有了。那时候的思想很谨慎,以落袋为安的,完全不敢去做那样冒险的尝试。这种十分谨慎,甚至于保守理财观念一直影响着我对股市的了解,过多看到它的负面没有全面去判断,现在的观念有所改变,对股票不再排斥,只是觉得股市的水太深了,有点像一个大赌场,我自己的能力玩不起,也没有那个精力去仔细的研究,于是我一直没有真正进入过股市,是一个完完全全的门外汉。
第三阶段:从学校出到社会后的开始接触。这段时间我对金钱的观点开始转变,不再认为金钱是万恶之源,认为是提升生活品质的好东西,深刻体会到金钱的魅力所在,在这个社会行走没有钱是万万不行的。最初自己收入来源只有工资,万一公司拖欠一个月工资,那我这个月就要喝西北风了。最初是想着靠自己的工资是可以勉强的养活我自己,可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内心渴望的东西越来越多,花销越来越大,单单靠哪点工资就显得有些不太够了。我本人还是坚持“省”的原则,但到后来还是发现自己每个月都是月光族,因此不能单单靠这点工资养活自己,必须要拓宽渠道的。于是我对理财的观念开始转变,开始有意识的去了解一些关于理财的信息。但那时候的理财产品都是要去银行办理的,例如购买基金或定投之类的,可一想到去银行就要排队,一想到排队我就有一种情绪化的反应,觉得特别的麻烦和费事。由于怕麻烦排队,也对这些理财失去了持续性的关注和了解。那时候如果自己可以多给自己一些耐心,多去关注理财信息,或许自己现在向实现财务自由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第四阶段:开始尝试和接受理财的观念。这时候我开始使用互联网的理财方式。
1、第一次尝试的理财是支付宝推出的理财功能。这要感谢马云和支付宝团队,对我的理财观念改变起了很大的帮助。最吸引我的几个点:1、便利。可在手机或者电脑上操作,不需要去银行排队,同时还可以随时买进和卖出,不受时间和区域的影响。2、小额理财,大大的降低了理财门槛。3位数或4位数就可以开始理财,甚至2位数就可以理财了。这对我的改变很大,在我的印象中,做理财的一般都是有钱人去做的,每次都是要5位数开头的,这样的门槛让收入只是4位数的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门槛,而支付宝一下子把门槛降低了许多。3、稳健和收益高。刚开始支付宝的收益要比银行定期存款利息高出许多,且收益是比较稳健每天都在6%上。4、可以和好友互动。看到身边很多朋友也在用这个,我也要主动参与,毕竟想着这是一个新鲜事物,身边朋友们都在用,自己如果不会使用的话,那岂不是要落伍呢?这几个点吸引我,让我敢于去主动的尝试理财。支付宝理财刚开始的争议很大,有些人担心支付宝的兑现能力,这么高的收益,万一无法兑现怎么办?支付宝不是银行,万一自己辛辛苦苦赚的钱亏了就没有了,没有人会赔偿你的。我性格比较谨慎,偏向保守,因此一开始我是小额尝试,并且那个月还会隔几天就把支付宝上的钱转到自己的银行卡上,纯粹是为了保险起见,让自己觉得心安,过几天觉得不错了,又把钱转入支付宝上面,如此反复多次之后,依然可以随意的取出和转入后,心里也就开始安心了。随着时间久了,我自己也开始习惯了这样的理财方式,钱能够准时取出来的,再加上在支付宝的上面赚了一些钱,算是尝到了甜头,我干脆把所有的工资转入支付宝上面,期望能够赚多一些。
2、第二次是在京东金融上面的理财。京东不仅仅是做商场,还开始做自己的金融。我平常网购使用京东比较多,对京东商场有一定的信用度。它刚推出金融服务我就去使用,可以说是最早的一批用户之一。那是后京东金融给的收益要比支付宝高一些,操作手续也是比较方便的,考虑到收益方面,我的主要理财就从支付宝转战到京东金融上面来。我刚开始购买是天天盈这类稳健型的理财产品,主要还是方便随存随取。后来可支配的资金多了,我就开始购买一些收益更高定期的理财产品,我一开始是很保守的,每天就看着资金在上涨就行,不求赚多,只求最稳定的,这个时候理财的观念有比较大的变化,自己会主动的理解一些理财知识,慢慢的也会尝试理财的多样化,不要太单一毕竟“不要把所有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那时候京东推出了小白理财,操作简单和便利,那是觉得基金还是相对比较简单一些,看涨幅也还算可以,于是自己分别用两千元分别购买了两个基金,各自一千元。小额尝试,不求赚大钱,主要是当做练手用的,熟悉一下行情。自己每天都会花时间去关注着两个基金的表现,这两个基金表现完全不同。
其中一个基金表现很差,在我买进的第三天开始就跌了,让我损失了几十块钱,而且那时候出现了一些情况让这个基金不可以交易,每天打开APP看到屏幕显示“暂无收益”这四个字时,我的内心是很难过的。虽然我知道基金肯定是会有涨有跌的,但我真实的期望是涨,希望能够赚钱,而你现在竟然是跌,而且还不可交易,这完全不像天天盈或者定期那样可以随时的取出来,这与我平常的随时可以把钱取出的使用习惯有很大的不同,当这一系列的因素聚在一起的时候,我不禁开始想:“这个基金是不是在专门和我作对呢?我才刚开始玩,你就给我来这么样的情况,这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我甚至开始懊悔当初还有很多别的基金怎么就选了它呢?说不定购买别的基金还可以赚钱了,但是这些都于事无补,只能听天由命吧。如果将来没有好转的迹象,那还是赶快卖出它,尽快的止损,把损失降到最小值。等后来可以交易的时候,我还特意的观望了几天,还是抱有一丝它会涨起来的期望,可这个基金并没有上涨的迹象,这个时候我不得不把它卖掉,忍痛割爱的放弃,要做到适当的止损。这一次的教训是面对损失,而且预期不看好时,尽快的止损,免得损失再扩大。
另外一种基金表现就很好,刚买进的那一天就涨了一些,涨幅要比定期要高,第二天也是如此,第三天,第四天······一直在上涨,直到大概是第七、八天的时候,它突然下跌了,而且跌幅比较大,价格比购买价要低,这让就大大的超出了我的预期,我的心里有一些紧张,这个基金不是一直涨的吗?怎么会突然下跌呢?或许是其几天的上涨让我获得一个假象,认为它一定会继续的上涨的,而一旦假象破灭后,回归到正常的涨跌情况下,我反而觉得这样不自然,心里落差才会比较大。吸取了上个基金的教训,我又在观望中,如果它还没有好转的情况,那就准备适当的止损,并且但是准备这个基金水太深了,我以后不再玩了。可奇怪的是,它第二天又涨起来了,涨幅比较大,价格已经高出我的购买价。这一跌一涨,我的心情也是如此波动中,这基金涨跌幅所形成的曲线就是我们的心跳线。涨,高兴和兴奋;跌,失落和紧张。这段经历让我深刻体会这玩的不见是钱,还是心跳,心里承受能力差的人,建议不要玩。如果一定要玩的话,一定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最好能够以平常心对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