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追风筝的人》结识了作者胡赛尼,也因为对"风筝"和作者才华的仰慕,以及书友的推荐,拜读了本书一一一部描写哈拉米(私生女)玛利亚姆和从小接受良好教育的“革命女孩”莱拉在战火纷飞的时代,经历挚爱亲人的离世,触目惊心的家暴,女性完全不被尊重的社会大背景下,两个弱女子对于爱,梦想和希望的追逐。
全书分为4个部分。第一部是私生女玛丽亚姆,以翻山越岭去证实父亲扎里勒是爱自己,却又终于被拒之门外,回家看到"高处的树枝垂下来,母亲娜娜在绳子末端晃荡着",至此,以15岁的玛利亚姆被迫嫁给了年纪大她很多的拉希德而终结。
第二部是莱拉,应该来说,莱拉的童年是玛利亚姆以及同时代的女孩儿望尘莫及的:恩爱的父母,明理的父亲以及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少女莱拉自带光芒,本就是灿烂千阳。然而战争的无情,逃离阿富汗成了这个革命女孩命运的转折点:父母死去,爱人离去,还身怀六甲地流浪在战火之中,她没有选择,只能暂时委身于人篱下,于是也便有了第三部分二个女人联合反抗暴力和蔑视女性的丈夫拉希德和塔利班统治下民生凋敝的阿富汗。
第三部分是最精彩,刻画人物最到位,叙事最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一部分,也是玛利亚姆和莱拉的形象逐渐清晰和立体的呈现,当然也因为撞击人心的画面感和跃然纸上的即视感,让人不忍不敢又迫切想要继续阅读,跟着作者的笔触,随着主人公多舛命运的安排一起感受或欣慰,或恐惧,或如释重负的感觉。的确,这才是文学作品经典著作永流传的原因,那样的精准,传神,到位,欲说还休,自有深意的文字,这些的确都是畅销书无可匹敌的地方。
最后一部分,高潮之后的结局,玛丽雅母用自由之身带给了莱拉,莱拉家人,以及她所深爱的土地上的人们,在被送往断头台的路上,玛丽雅母觉得自己以一个不合法的身份来到这个世界上,如今即将离开,对于一个得到过爱,为爱付出过的哈拉米而言而言,她死而无憾,对于一个出生不合法的人,这也是最合法体面地离开世界的一种方式。莱拉也终究没有被打到,也没有安逸,没有辜负爸爸的期望一一回到家乡喀布尔,去到你所向往的地方,做有益于社会,国家的人。
本以为读完这本书会感触颇深,谁知提笔却不知所言,或许,真正的好书,说不上哪里好,最大的感受就是不知如何说起,所有文字都不足以表达自己当下的感受,因为需要你,用心去感受不同。
玛利亚姆,莱拉,不论外面如何雨疏风骤,不论境遇多么风起云涌,不论生活多么穷途末路,不论眼前多么兵慌马乱,不论脚下多么沟壑纵横....你是心中的日月,落在这里,发出一千个太阳的光亮。
20170911
木有花 在厦门Molly的小屋
白天有要忙碌的事儿
夜晚有要思念的人
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