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重现
孩子零基础入学,属于散养型教育,平时休闲的时间不是看动画片就是打游戏,基本也没有什么课外培训班。
“觉醒”
一年级第一学期的期中考试,语数外三科都在90分以上,用了自己小时候的判断标准,感觉孩子的成绩还不错。
可是班级排名下来就直接傻眼了,全班倒数第六,带着诧异仔细看了班级其他孩子的成绩,满分300分的孩子就有七八个,三科290分以上的,就已经排到中间了。
感觉自己突然像被点了血一样,觉醒。于是,启动了陪读模式。在陪读的过程中,我发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相信大部分的妈妈都是碰到过的。
状况百出
首当其冲的就是写作业磨蹭的问题,在陪读之前,并没有发现他写作业速度慢,陪读之后,发现怎么能这么慢呢?
做作业的时候,一会儿口渴一会儿肚子饿,一会儿嘘嘘一会儿嗯嗯,不是橡皮没了就是铅笔坏了,总之有一万种理由,来拖延做作业的时间。
作业都做到凌晨十二点一点,是常有的事。有的时候把我惹急了,情绪爆发就是一顿狠骂,他在那边委屈的哭,一哭一闹,时间就这么滑走了。
除了动作磨蹭之外,作业过程中也是问题百出,感觉眼睛、手和嘴,分别是来自三个不同的小孩。
明明嘴里在念3+6等于9,本子上写的却是8。明明是连续的十道口算题,偏偏中间会跳过一题没有做。bpdq教了几百遍,还是搞不清楚。题目还没有看完就开始直接做,答案常常文不对题。
写字嘛能有多难,怎么就写不好一本练字本呢?写的字一会儿顶天立地撑满格子,一会儿又小得一咪咪缩在中间一丢丢,竖不直横不平,1和7像扭扭棒,八和0又像被门缝挤过一样。
我开始怀疑,这娃到底是不是自己亲生的?会不会是医院因为抱错了呀?我这么聪明,智商这么高,娃怎么能笨成这样?!不行我要去验DNA!
临近奔溃
两个月过去了,期末考试的成绩并没有像我预想的那样有明显的提升。而我却日复一日的生活在鸡飞狗跳中,每天下班回家,就感觉有一场世界大战在等着自己,感觉自己一天一天临近崩溃的边缘线。
每次控制不住情绪爆发完了之后,看到那张小小的无辜的脸,就觉得特别心疼。冷静下来想想,这又是何必呢?可是事情出来的时候,完全控制不住自己,几近失控。
寻找出路
求助
为了改变这样的状况,我开始思考,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谁还不是第一次当妈,我又没有经验,怎么办?束手无策的时候,我开始大量阅读关于育儿方面的书籍和文章,我希望在书籍中可以找到一些帮助自己的方法。
现在回想起来,当时对我比较帮助比较大的书有《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不吼不叫》《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会说》
但是除了这些书籍之外,对我触动最大的应该是一篇名叫《牵着蜗牛去散步》的诗文,而最终让我改变的却是和育儿没有太大关系的一本书《生命喜悦的祈祷》,这本书中有一篇祈祷文《宝贝,有你真好》:
祈祷文
OOO,爸爸妈妈的心肝宝贝。
很高兴你来到这个家。
你是个多么可爱的宝贝。
我们很高兴成为你的父母。
很感谢有你的陪伴。
很高兴你是个女孩(男孩)。
你是独一无二、最珍贵的宝贝。
你是健康可爱的乖宝贝。
你是爸爸妈妈的心肝宝贝。
你不需要成为什么我们才爱你。
我们爱你,因为你就是你。
你不需要和别人作比较,也不需要比谁好。
我们就爱你这个样子。无论如何,我们就是爱全部的你。
世界上没有任何人可以取代你。我们就是爱你。
你对我们的意义非凡。我们会照顾你、陪伴着你长大。
我们会尽我们所能让你感到安全与被爱。
你是蒙受恩宠的。你是蒙受祝福的。你是被深爱着的。
你是上天赐给我们最珍贵的宝贝。
你是完美无缺的宝贝。
你是为了教导我们爱、帮助我们灵魂的进展而来的。
你是为了发挥你独特的天份、展现你的爱与善与美而来的!
在你身边将有很多人陪伴你、协助你、支持你发挥你独特的天赋和才能!
这个世界因为有你而更完整、更美好。
这个家因为有你而更幸福、更温暖。
我们真的很爱你。我们就是爱你。宝贝,有你真好。
我们会珍爱你一辈子。
宝贝,爸爸妈妈爱你。宝贝,感谢有你。
宝贝,感谢你。(结束)注:
1、这篇祈祷文可以每天念,给已经诞生的宝贝,包括青少年,不限年龄。嗯,
2、这篇祈祷文提醒父母要看到孩子的完美性和圆满性,提醒父母对孩子“不唠叨,不比较,不设框。”
反省
第一次读到这篇祈祷文的时候,没读完我就已经泪流满面了,那个时候我突然意识到,自己对孩子的要求,会不会太苛刻了?我应该爱他,爱的本身,无论他是什么样子的。
可是现在,因为他作业磨蹭,因为写不好字,因为成绩没有提升,因为他闲下来总是看动画片打游戏,我对他一次又一次的发火,愤怒。
原来,很多问题,并不是出在孩子身上,而是出了我自己的身上。
每个父母都是爱孩子的,每个父母都是希望孩子们有一个非常美好的将来,我当然也不例外,可是在那个时候,我却忽略了,孩子的本身,孩子的本源,我把我的意思,我的意愿,强加给孩子,企图想让孩子用我的方式去成长,而这些与孩子本身的成长规律是相违背的,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速度和成长方式。
因为太多外界的客观原因,我把自己的恐惧强加在孩子的身上,让孩子变成我想要的那样,来满足我内心的不安全感。
思考
于是我开始反复思考自己身上的问题,为什么明明觉得孩子语数外三科都在90分以上,成绩已经很不错了,可是,等看到班级排名的时候,却开始抓狂?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亲戚朋友,逢年过节遇到一起的时候都会问,哎呀,你考试怎么样呀?成绩好不好呀?你班级排第几名呀?于是,不好的分数不好的名次,不仅让自己觉得羞愧,也会让父母没有面子,让父母抬不起头。
基于这样的童年经历,潜意识里觉得孩子的成绩、孩子的名次,也会让自己没有面子,让自己抬不起头。归根结底,这是中国的传统文化——面子问题。
而这,其实是大多数父母在经历陪读时会抓狂的主要原因。尽管大部分父母会说我根本不在乎他成绩,我不在乎他第几名。关键在于,承认自己的问题也是“面子”问题。
选择
究竟是面子重要?还是把孩子培养成一个真正优秀的人重要?其实,想清楚这个问题,所有的问题都不是问题了。
因为不能忍受写作业的磨蹭,不能忍受写作业的不完美,都是我们想让孩子成绩有所提升,满足自己的面子的过程。当理想与现实产生差距的时候,我们的情绪就会因此被影响,而孩子,自然就成了我们情绪的出口。
改变
弄清楚这些之后,我决定开始改变自己,改变和孩子的关系,因为经过两个月的陪读模式,孩子已经对我产生了明显的抵触心理。
那么第一步,我先要改变孩子对我的抗拒,让孩子彻底接受我。
在一个周末的下午,天气还不错,我主动向孩子提出,他去公园玩,去划船,去骑马,去开碰碰车,这些当然是孩子最喜欢的。
在公园的游湖里,我和他并排着坐在游船上,悠闲地荡漾在湖面上。我跟他说了我的想法:宝贝,这段时间妈妈由于你成绩的原因,所以在你作业上,在你学习上对你要求比较严厉,我们之间也有很长时间没有好好说话,好好沟通了。每次都是在学习上发生矛盾,然后就互相不开心。
孩子看了看我说:妈妈,其实在我不做功课的时候,我觉得你还是挺好的。听到孩子说这话的时候,我心里有些小小的感动,很多时候孩子要比我们认为的更加善解人意。
这样的开头我很满意,在这样的状态下我觉得应该可以有更深一步的沟通,于是我主动向他提出:宝贝,你看这样好不好?从下星期开始,每天放学回来你可以先看半个小时动画片,或者玩半个小时游戏,等休息好了状态调整好了,我们再开始做功课。如果休息的时候你想让我陪你,我也可以陪着你一起看动画片或者打游戏。
孩子听到我说可以看动画片可以打游戏,顿时两眼放光,因为在之前的时间里,我禁止他看动画片和打游戏。
看到孩子有反应,我连忙补充道:但是要有个前提条件,我们在休息的时候要把喝水、吃点心、嘘嘘嗯嗯的事情全部都做完。等我们休息完了之后,要很专注的去做功课,不能三心二意,不能在做功课的时候想游戏或者动画片或者其他事情。你觉得这样可以吗?
孩子想了想说:我觉得好是挺好的,但是,我怕有时候我会忘记我会做不到。(瞧,孩子的自我意识,其实比我们认为的强大多了。)
“没关系,偶尔忘记做不到,妈妈会提醒你。”说到这里我突然意识到,自己有时候也会控制不住情绪,也会做不到,于是我又向孩子提出:妈妈有的时候也会控制不住情绪,在你特别慢或者特别不听话的时候,会忍不住向你发火,到时候你也提醒我好吗?
“那我做完作业之后还能在玩游戏,在看动画片吗?还有,我不想做一课一练和同步训练,不想做课外的作业,可以吗?”孩子有点得寸进尺的继续问道。
我在心里快速盘算了一下,当下我想要做的事情,对孩子最重要的事情是哪一件呢?那就是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当然,这里面也包括孩子作业磨蹭问题,除此之外就是,孩子作业合格率的问题。小学课内的知识其实很简单,只要孩子保证了上课认真听讲,保证回家作业的质量。都没有太大问题。
孩子见我不出声,以为我不同意,就怯怯的说:如果哪一天功课特别少,或者周末的时候,我可以稍微做点的。(谈判的过程果然是双方心理较量的过程,偷笑~)
我看了看孩子,很认真的说:嗯,只要你在做功课的时候专心致志,并且保证作业的合格率,没有错误,或者有错误的时候认真订正。我就允许你在做完作业之后继续看动画片,继续玩游戏。至于课外作业,我们看实际情况来决定,但是妈妈希望你明白,课外作业不是增加你的负担,是想让你成绩更好一点…
“嗯嗯,妈妈我知道的。”
"那么,我们两个一起努力,你的任务是要把成绩提上去,而我的任务就是控制住情绪不向你发火,我们互相提醒好吗?"
孩子非常愉快的答应了我。在我们拉拉钩的约定下,事情就这样顺利的敲定了。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们两个互相提醒互相帮助,虽然事情的发展往往会与理想是有差距,但是只要目标清晰,目标坚定,即使中途曲折困难,最终,总能达成目标的。
一段时间之后,孩子写作业磨蹭的问题有了很明显的改善,即使我不在,他自己也能做到休息完了主动去作业,并且保证作业质量。而我,也渐渐的学会了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轻易发火,家里也不再是整天鸡飞狗跳了。
往日的温馨,往日的欢声笑语,渐渐多了起来,和孩子的关系,也更加丰富了,我们不仅仅是母亲和孩子,也是可以互相打闹的好朋友,还是配合默契的游戏搭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