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点点冰
听说,老师是带薪休假的呢;听说,只要考上公务员就给解决北京户口,还能混个领导当当;听说,xx他爸给他找了个税务局的工作,钱多活儿少离家近。
最近一个朋友与我聊天,讲了一个多小时她听说的事。她今年即将硕士毕业,和许多即将踏入社会的迷茫学子一样,面对着脚下多条可供选择的道路,却不知该向何处落脚,头伸得再远眼睛瞪得再大,也始终无法看清前路的方向。
于是,他们向前辈请教,与老师聊目前的就业现状、询问师兄师姐的薪资待遇,寻求父母亲戚的强大人脉,和同学朋友探讨什么行业既轻松又赚钱…他们问遍了身边的所有人,却唯独忘了问问自己,内心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01-
正如曾经的我。高中毕业填志愿的时候,自己毫无想法,只一心认定坚决不报烂大街的会计,除此之外,别无他求。
最后听从父母的建议报了当时很冷门的“环境”,所有第一志愿都是与环境有关的专业,什么环境工程,环境规划与管理,农业资源与环境…后来才知道,虽然这些专业都带有环境的字眼,但学的内容却是千差万别。
在一所农业院校读了四年所谓的“环境”,给我的感觉就好像是什么都学了,又好像什么都没学。
不喜欢的花,就算开的再艳丽,绽放的再持久,都不敌倾慕的那朵刹那的美丽。
四年,我一点都不热爱这个专业,可能都谈不上热爱,连喜欢都不沾边。就这么日复一日的混沌下去,临近毕业,都没有想过下一步的计划。
面对着大四毕业前分出的不同队列,找工作的,考研的,考公务员的,出国的…再次令我不知所措,像一只待宰的羔羊,等待着命运替我做决定。
当时,宿舍的姑娘,身边的好朋友大多都选择了考研,由于之前在校招会上四处碰壁,再加上父母对我考研的强烈支持,又或者是上届学姐对我的鼓动,最终我被说服了,被人流推动着准备考研事项,那时已是大三下学期的末尾。
可是我忘了大三刚开学的那天,当老师依次询问班里每个人是否考研时,我斩钉截铁说的那声:不。
那才是我内心真正的声音,不想将自己囚困于毫无兴趣的领域。那个声音没有父母同学的干扰,没有利益的驱使,也没有随波逐流的迷茫。
是的,我彻底忘了。于是又浑浑噩噩的上完了研究生,完成了这个别人所期待的任务,悲哀吗?
人总要活出自我,可是我们被太多的声音影响着,被假想的社会逼着不断向上爬,哪儿人多就往哪儿爬,争相抢夺着残余的面包渣,最后却发现,这个味道简直难以下咽,又苦又涩,根本不是我们想要的。
-02-
在匆忙前行的道路中,不妨停一停脚步,问问自己,这条路真的是自己内心的选择吗,还是只是为了从别人那里得到认同感,只能靠着别人认可的眼神支撑着走完剩下的路。
只有自己选择的路,才有资格痛哭流涕或开怀大笑,站着走完或跪着走完,攀上峰顶或是跌落谷底,都是有血有泪的真实感受。
这样,才不辜负短暂的一生吧。
前几天看到一篇文章,题目是我们为什么要考研。作者讲了考研的现状,趋势与前景,并详细列举了自己选择考研的原因。
大篇幅的文字中,只有一句话令我动容,说的是“因为对文学的极度热爱,我选择考文学硕士”。这句话足以秒杀所列的全部考研原因,单凭这一点就够了。
当今社会,有多少人能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又义无反顾的去追寻呢?或者说,有多少人愿意一遍遍不计成本的去试错,找到自己所爱。
前几天一个师妹还在问我,是不是去当了老师。
因为一年前的我,曾积极的去面试过一所不算重点的中学,我不知道自己适不适合当老师,只是抱着试试的心态。向身边当老师的亲戚朋友讨教经验,还在大学教室里模拟讲课,然后奔赴考场。
候考的考生不是师范学院毕业的就是有过教学经验的,像我这样的小白再也找不到第二个,结果不得而知。
真正让我醒悟自己并不热爱教师这个行业,是在今年年初,准备教师资格证面试的时候,在网上搜索结构化面试问答,其中有一道特别简单,但对于我来说特别难回答的问题,“你为什么选择当老师?”我盯着屏幕足足想了五分钟,却一条理由都想不出。
因为当老师安稳?这是我爸说的;因为有带薪寒暑假?这是我同学说的;因为我爱教学,这是我一个当老师的朋友说的。
可惜的是,上述没有一条是我内心认同的。
其实,这个问题对于热爱教学的人来说,简直是送分题,分分钟就能说出十几条理由,因为他们从心底里喜欢这个行业,心在此,有自己的真实感受,不是道听途说来的,也不是咨询父母朋友的结果,而是内心给出的答案。
很少有人能清楚的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但我们可以多去尝试,勇于试错,排除自己不喜欢的。从兴趣中去发现,问问自己,如果可以自由支配的话,你会将一天的时间用来学习什么,然后,不计得失的坚持去做,才能筛出让我们乐此不疲愿意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
-03-
我由衷的佩服这种人,找到自己热爱的事情,并为之马不停蹄地向前奋进。
就像我一个朋友。本科毕业后,父母给她找了个朝九晚五的铁饭碗,半年后,她毅然决然的辞职,去了一家咖啡馆,从最底层的后厨学徒干起,她的目标是开一家自己的咖啡店。
她对咖啡特别着迷,家里囤了各种产地的咖啡豆,平时没事的时候就研究各种豆子的差异,闻香品味。在店里的时候,经常围着师傅追问咖啡的文化,学习煮咖啡的手艺,随身携带的本子上记满了与咖啡有关的干货。
有一天晚上吃饭的时候,她突然看到电视上正在播放猫屎咖啡的文化来源,慵懒的麝香猫正啃着树上熟透的咖啡果,她看入了迷,饭都顾不上吃了。她爸妈气得将电视一关,为此还吵了一架。
像许多还停留在传统观念的父母一样,她的父母同样对她的喜好不予支持,认为女孩子家就该找份安安稳稳的工作,踏实地过日子。可是她一点都没觉得现在的生活不踏实,反而比以前过得有滋味多了。
后来,她在外面租了个房子,搬了出去。独处的空间让她更能专心研究咖啡。为了自己热爱的事业,连熬夜都变为一种享受,用她的话来说就是:“每天都很累,但超级开心,伴着咖啡的香气入睡,是最大的享受”。
偶尔也会感到孤独,更多的是心理上的,一方面来自父母的不理解,还有就是朋友之间的话不投机。
周末聚会聊天的时候,难免会提到工作,薪资待遇福利已被默认为暗中炫耀的资本。相比于其他人,我这个朋友可能已被视作社会链的最底层,钱少活多无福利,独有一颗热情似火的心。但是,这却是让我最羡慕的。
人生中总要经历一些独处的时光,你上了一艘开往另一个方向的孤船,不再有来自别人的认可,也没有惺惺相惜的同行伙伴,但这恰恰也是聆听内心声音的最好时机。
两年后的今天,她仍然在为自己的目标奋斗,做过采购员、咖啡师、市场营销,跑过许多座城市,见到过许多有趣的人。在青春的列车上,她尽情地挥洒着汗水,释放着无限的热情,激情澎湃。
就在半小时前,我接到了她的电话,她告诉我,自己被晋升为店长了,离目标又近了一小步。平淡的语气丝毫掩盖不住内心的愉悦,我仿佛能听到手机另一端,那颗怦怦跳动的充满热血的心。
我为她感到高兴,也为能有这样一位朋友感到自豪,是她让我看到了,生活不止眼前的柴米油盐,还有更为广阔的天空。
也是她的亲身实践作为榜样,让我学会了坚持,找到了自身所爱,写作。
即使每次都要从下班时间中挤出时间来写,即使别人一个小时就能写出的文章我要花费数倍,即使写出来的文章没有一个人看,但我仍然认为非常值得。
这就是热爱与不热爱的最大差距了吧。
现在,我要去赴约,告诉她,我正站在新的起点。
正如这句话所言: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