滔滔黄河水,携沙走浪终入海。泱泱大湿地,鸢飞鹤舞复新生。雄浑的黄河与碧蓝的大海在这里相拥,造就了河海交汇的旷世奇观。为深入贯彻落实学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担负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重大责任,2022年7月13日,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齐峰流韵”暑期社会实践队的7名成员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在东营垦利区黄河入海口开展实践调研,探寻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现状。
清晨,雨后的东营凉风习习,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清香。实践队成员背起行囊,坐上了开往黄河口生态旅游区的列车。七月的黄河口湿地,四处都是茂密的灌木芦苇荡,抬头仰望,各种鸟类成群结队地飞翔在空中,水面上蜻蜓飞舞,给平静的水面增添一抹生机。这里,是我国及世界上研究河口新生湿地生态系统形成、演化及发展规律的最佳场所。
坐上旅游区的观光车,实践队开始了今天的调研工作。首先到达的是鸟岛——鸟类觅食、活动的集中区域。队员在工作人员介绍下得知,在这里,东方白鹳、赤麻鸭、绿头鸭、斑嘴鸭等动物随处可见,若是在候鸟迁徙的季节,还能观赏到丹顶鹤、大天鹅等国家重点保护鸟类。实践队沿着栈道一路向前,沿途观赏大自然绘制的壮美画卷,登上寻飞阁,大片芦苇荡映入队员们眼中,队员们在此拍摄鸟群,感受生态之美。实践队员在后续的调研中了解到,截至2021年底,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鸟类种类达371种,涵盖19目64科,鸟类总数达600万只。黄河三角洲湿地为无数鸟类提供栖息地,也为地球提供源源不断的氧气,队员们不禁感叹大自然创造这绚丽画卷的伟大与奇妙。
图为实践队拍摄东方白鹳栖息场景
告别鸟岛,实践队再次搭乘观光车来到黄河入海口,登上码头,于黄河岸边眺望。沧海桑田,大河息壤,如今站立于此,这浑厚凝重的黄河,好似不是流淌,而是拖着沉重的身躯向前推进。从古至今,一直以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深受重视,通过调研,实践队了解到黄河河道的变迁主要发生在下游,更是达到平均“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队员们随后来到黄河三角洲生态监测中心,这里有着相对完善的监测体系,实时关注着黄河的现状,并及时采取措施应对不同情况。通过查阅资料和询问工作人员,实践队还了解到,黄河携带的大量泥沙使陆地每年向渤海延伸2公里,年均造陆13.8平方公里,于此,队员们深刻感受到黄河治理的必要性和严重性。登上观景台,随着视野的逐渐开阔,周边湿地景象映入眼中,翠绿的芦苇荡中,流淌着一条条蜿蜒的水道,大片芦苇在风中摇曳,时不时有鸟群飞过,另一头,雄浑的黄河在芦苇荡的包围下奔涌向前,在咆哮声中奔腾着冲向渤海。
最后,实践队到达黄河三角洲鸟类博物馆参观学习。博物馆展出了包括东方白鹳、丹顶鹤在内的鸟类标本上千件,这些栩栩如生的鸟类标本让实践队员叹为观止。在这里,队员们通过参观展板和与展厅的设备互动,了解了湿地、候鸟、黄河生态等方面的知识。借助博物馆里的摄像设备,队员们看到了鸟类在树林栖息生活的场景。实践队得知,古往今来,候鸟们始终延续着迁徙的特性,履行着对生命延续的承诺。这里,母亲河将携带的泥土归还给大地,在河道两侧,黄河分出脉络状的水流,将浪花融为水脉注入雄伟的大地。通过观看入海口的影像资料,队员们看到了奔流不息的黄河和静谧安详的渤海相互拥抱,形成黄蓝泾渭分明,蔚为壮观的景象,也看到了黄河三角洲湿地以其博大的胸襟,宽广的胸怀,守护着来来往往的迁徙鸟类,在春去秋来中诉说着自然的奇迹。
图为实践队参观黄河三角洲鸟类博物馆。
在告别黄河三角洲鸟类博物馆后,实践队的入海口之行也将告一段落,前往实践下一站。在返程的途中,实践队成员交流了此行的收获,队员们表示,生于黄河,长于黄河,保护母亲河、传承黄河文化便成为吾辈青年的任务。在华夏大地上,黄河是中华文明的载体,是载着中华文明历经风雨的航船,奔腾不息的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也是中华民族不断向前发展的强大动力。江河万里,水润中华。大江大河是中国人民的责任与担当,保护好生态资源是重中之重,事关人民福祉事关民族未来。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经过一天的学习实践,实践队深刻体会到青年要做生态环境治理的先行者,尽己所能保护生态,守护大自然赠予人类的宝贵财富。未来不是一马平川,朝夕可改的,而是在潜移默化中一点点进步的,当代青年,必将为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提高,自然生态系统安全稳定贡献力量。
图为实践队在黄河入海口的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