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学的老师今天讲到了记忆重构,人会根据自己更容易理解的方式重构自己的记忆,所以回忆不见得真实。
这句话我感同身受。每次过年回家,长辈们酒过三巡离不开的话题是忆苦思甜。为了照顾到我们这些晚辈听众,顺带会回忆下我们小时候干的蠢事,尤其是和现在状态相关的点滴,会成为他们重述的重点,最后会以“我早就看出来这小子是这样的”来结尾。这些故事和回忆我百听不厌,因为每年他们回忆的细节都不一样,我也没有纠正过他们。后来我发现,他们会根据自己和我们当年的生活状态来重新加工那些记忆。到最后,正确与否也就不重要了,他们开心就好。
每年这种场景循环的登场,记忆也不再有正版可言。如果记忆是不真实的,那么那些所谓的成功人士的“那一件事改变了我”的记忆是否真实呢?
真实与否暂且不论,从戏剧性的角度来说,这种改变很精彩,也添上了一层宿命的薄衣:爱迪生听了父亲的故事,明白了凡事要跟自己去比,这件事成就了他;俞敏洪因兼职被学校开除,开始创业,这件事成就了他……
我们太希望速成了!于是期盼像这些人士回忆的那样,等待那样的一件事彻底改变自己。仅仅是期待一件事这么简单而已,这样的成功率会更高一点吧。
在人生的前三十年,我一直笃信一件事可以改变人的一生,虔诚的等待着那件影响我人生的大事发生。结果是,也发生了三两件所谓的事,却鲜少能够长时间的影响和改变我。发生的事情多了,看到的事情多了,最后才知道“那一件事改变了我”只是这些成功人士在重构自己的记忆,给回忆一个理由,来解释自己走到今天这一步是因为那一个契机或者拐点。
一件事能改变我们吗?小概率事件。唐僧不会因为仅仅得到观音送的袈裟就能取经成功,老罗也不会只是退学了就成为我们心中的“罗教主”。他们坚持的是一件件跟情怀有关的事情才走到今天这步。
所以改变我们的应该是一群事。就像玩格斗游戏一样,一点一点的积蓄能量,到顶峰后才能放出必杀技一样。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改变不是一件事能行的
得一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