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的人,更懂世界/ 来自公众号:喔唷)
1.
从1995年说起
这一年,新德里发生了一件很大的小事。市区唯一一家肯德基被政府查封。理由是:卫生检查员在他们的后厨发现了一只苍蝇。
印度一向干净又卫生,政府处罚不合格的餐饮,自然小事一桩。但敏锐的人却说,这事儿不小,与政治相关。
殖民地时期,英国从印度低价买原料,又高价将商品卖到印度。为了维持这种高额的掠夺,英国政府长期打压印度民族工业。所以,长久以来,印度政治力量的愿望是:印度自治和经济自给。他们甚至将外国产品称为,受了污染。
印度人民党也有这样的理想。当他们还在新德里执政时,即关闭肯德基,以保护饮食产业。他们在1998年赢得大选后便宣称,允许外国投资,但“要芯片,不要薯片”。提升科技实力的投资,欢迎;工业生产,还是印度自己来。
印度人民党也是现在印度的执行党。他们目标远大,超过前面所有的执政者。
2.
上台之后,印度人民党干了一件大事。
如果你了解印度河文明就会知道,当时哈拉帕人建的城市,有先进的卫生设施,排水系统和排污系统,还有精美的厕所。说明在几千年前,印度河流域的居民就已经很有品位了。更有意思的是,在哈拉帕人的文明中,除了先进的城市设施,还有壁画,神秘字符,但没有帝王和马的形象。这个民族热爱生活、和平,充满智慧。
后来,雅利安人骑着马来了。
雅利安人带着他们的“吠陀文明”来了,种姓制度在印度河流域形成,也被称为印度文明。由于印度河文明留下的文字,还没有被破译,印度河文明与印度文明之间究竟有何关系,并不清晰。
然后,印度人民党出手了。
他们说,雅利安人,就是哈拉帕人。雅利安人本来就居住在印度,后来分散到世界各地,雅利安-哈拉帕文明就是印度文明,他比世界其他文明,更先进,更悠久。由此,彻底打通了印度文明史,并将此种论断写入课本,教化后人。一个文明,富强,有一致传承的世界大国形象呼之欲出。
而且,如此一来,也表明,印度本来是干净又卫生的。
3.
印度人民党,其母体是1925年成立的印度国民志愿团。
这个组织主要由高种姓的科学工作者组成。其成立的初衷,是不满于国大党的温和政策。他们主张用印度教统一印度,一个国家,一个教。印度人民党,则是该组织的政治先锋。
除了印度人民党,该组织成员还包括半军事组织,对印度教年轻人进行军事训练,类似于“青年党卫军”。这些训练有素的年轻人随时准备奔赴前线与异教徒干架。
印度人民党执政,标志着印度教民族主义真正崛起。他们的基因里,暗含极端,激进,暴力的成分。他们希望一个强大的印度,一个强大纯粹的印度教国家。他们上台后,立刻进行了核试验,全国欢呼;他们对印巴问题强硬,其支持率立刻上升。只是,中国古语言,兵者,凶也。不知道这一切会带给印度什么。
4.
印度人民党的权力,是从印度第一大党国大党手中接过来的。
在印度独立过程中,国大党是印度唯一的党派。他联合印度各教派,统一行动,争取印度独立。印度主要教派包括印度教,穆斯林和锡克教。穆斯林来自于印度历史上德玛苏丹时期。锡克教则从伊斯兰教衍生出来。其中穆斯林占四分之一,印度教最多。
国大党执政期间,第一任总理尼赫鲁充分实践自己的大国理想。他为印度设了三条赛道:一是民主化,二是世俗化,三是社会主义。尼赫鲁希望融汇美苏两国的优势,成为亚洲之光,地区的老大。新中国成立时,印度最先承认,适时展示了一个老大的胸怀。只是后来,中国势头更好,抢走了印度的风头,尼赫鲁这才心生不满。
尼赫鲁在经济上采用了计划经济。他甚至试图搞土改。将土地分配给低种姓平民。但遭到高种姓地主阶级的阻止。
民主政治肯定也不行,横扫东南亚,倡导众生平等的佛教都无法在印度立足。
至于世俗化,更是难上加难。
曾经有一个案子,在一次离婚诉讼中,法院判定一位伊斯兰妇女有权力从他的丈夫那里得到赡养费。可是这个判罚激怒了穆斯林团体,他们认为法院冒犯了他们的“民法”毛拉们愤怒投诉,最终,总理拉吉夫.甘地(尼赫鲁外孙),找了一个借口剥夺了改名女的赡养费,算是对穆斯林的安抚。一时间传为笑柄。
国大党曾经将20%的政府行政单位工作位置为低种姓族群预留,这却引发了高种姓的不满。同时,也成为腐败的源头。国大党时期政府腐败严重:
有一个笑话:
一个地区修建了一座大坝,在费用支出的账目中,这个大坝被写成四个大坝。上面来人检查,当地政府的人带着检查的人从四条不同的路走到同一个大坝。以一种掩耳盗铃的形式,让上面派来的人认为,却是是修了四个大坝。
当时,索贿受贿成风,对于低种姓人来说,办任何事情都要给好处。那些低种姓家庭,最大的愿望,是将来自己的孩子也进入政府机构,然后报复性的腐败。
国大党的另一个错误,是在兴办教育上,偏重于精英教育,希望快速提高印度的科技水平。
这与中国的做法完全相反。中国采取普惠性教育,宗旨是让更多人的获得文化,而不是简单的培养精英。这种政策差别带来的结果是,中国的识字率90%以上,而印度还有60%的文盲。
国大党还制定了严苛的劳动法,印度企业几乎不能解雇员工,即使这位员工非常不称职。这种情况导致的后果是,印度大多数正规企业更谨慎地雇佣员工。他们更愿意将工作,分包给那些非正式的经济体。于是,一多半的印度人在非正式小经济体谋生,意味着一多半的印度人都游离于政府管辖之外。
国大党面对的局面是复杂而混乱的,他们试图采用一种讨好各方的执政方式,维护一种脆弱的联合。他们向各方妥协,谁都不敢得罪。尽力将各种姓,各教派团结在一个印度之下。
但当初为了国家独立而形成的政治结盟逐渐瓦解。国大党的支持率逐年降低,同时,低种姓政党兴起,印度教为主体的印度人民党崛起。尼赫鲁.甘地家族两任领导人,英迪拉.甘地,拉吉夫.甘地,均丧命于其他派别的刺杀。
即便今天,人民党治下,各派势力也是暗流涌动。中央政府的控制能力有限。每个印度人,拥有多种身份,种姓,教派,还受地方政府管辖,正如丘吉尔所言,印度不像一个国家。
但要解释近现代的印度为何呈现如此局面,还是要从英国人那里找原因。
5.
印度并非一直如此。印度也并非只能如此。
印度历史上,笈多王朝,莫卧儿王朝时期,佛教,印度教,穆斯林,各教派和平相处。笈多王朝更是创造了类似中国盛唐的景象。但为何今天的印度,总是支棱不起来?
还得回到印度争取独立的那段岁月。
二战时,英国向国大党承诺,只要印度支持英国参战,战后便允许印度独立。后来英国反悔了。英国的资产阶级势力不愿意放弃这块肥肉。但印度反殖民的情绪高昂,民族解放运动愈演愈烈。再加上二战后英国衰弱,已经无力维持在印度的统治。无奈之下,英国人使出了殖民者的传统艺能:分而治之。他们将黑手伸向了教派。
甘地说自己是回教徒,也是印度教徒,他以个人魅力,将占多数的印度教和穆斯林团结在一起,寻求印度的独立。甘地主张,宗教与政治结合,宗教的理想,应与政治理想一致。只是在早期,甘地还没有意识到教派之间暗藏的裂缝。他单纯地认为,爱,可以将大家联系在一起,每个人首先是印度人。
英国总督寇松的到来,改变了一切。
6.
1899年英国人寇松就任印度总督。他野心勃勃,希望借印度的履历,日后竞争首相。他带着傲慢赴任。大刀阔斧,践行自己的政治抱负。
他对土邦王公威逼利诱,又拉又打,树立了威信。随后又减少市政局民选代表的名额,变相打击了民族主义。
他又修改国务机密法,加大了对媒体的监视。
他的成名作是教育改革。重新颁布的教育法,规定由官方任命人来执掌学校,打击民族主义者对大学的控制。进步的印度师生,将之视为宣战。
在吵吵闹闹中,寇松度过了自己的第一个总督任期。这时,虽有阴招,但他还没有完全发力,执政毁誉参半,让他有机会开始第二个任期。
愤怒吧,印度!寇松终于拿出杀手锏。
孟加拉省,是印度第一大省。人口7300万,是印度经济,文化,政治的中心地区之一。寇松认为,这块地方人口太多,地方大,不好治理。提出孟加拉分省而治。
具体这样分:
东孟加拉与阿萨姆合并,新建东孟加拉与阿萨姆省;“西孟加拉与比哈尔、奥里萨合并,仍称“孟加拉省”。
这可不是随便分的,这一分大有学问。
学过历史地理知道,行政划分有两个原则:随山形变和犬牙交错。
随山形变,是指行政区划分,以高山大川河流为界。
犬牙交错,则是要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比如,相邻行政区,一方必有一块区域跨过山或者河,进入另一边。如此一来,任何一个行政区都难以依靠天险划疆而治,这种“分”,里面含有“合”。
7.
但是英国人的分,就是分,准确说,是分裂!
东孟加拉与阿萨姆省有人口3100万,三分之二为穆斯林,新的孟加拉省人口4700万,主要是印度教徒。穆斯林与印度教被分割开来。其实际目的是分裂民族运动,同时唤醒了穆斯林的政治意识,领土意识,让他们时常想起伊斯兰拥有这片土地的美好时光……英人其心可诛!
寇松的作为,激起印度极大愤慨。城市,乡间愤怒声讨,要求殖民政府撤回分省而治的决定。孟买举行了10万人大罢工,城市几近瘫痪。英国政府终于修改政策,撤销孟加拉的分治。
这件事情,虽然以印度的抗争,英政府让步而结束。但它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甚至永远的改变了印度。
此后,国大党分裂,强硬派被温和派驱逐。
穆斯林觉醒。穆斯林联盟成立,新一代青年穆斯林崛起。他们的目标,不再局限于印度的独立。
穆斯林领袖真纳退出国大党,以穆斯林联盟与国大党合作。穆斯林世界希望以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参与到印度国家的治理。
但在印度教占多数的情况下,国大党始终忽视穆斯林的诉求。穆斯林感受到轻视,从而坚定的走上了独立自治的道路。巴基斯坦的国家雏形逐步出现在穆斯林的构想中。而印度教与穆斯林的矛盾也逐渐激化。
在这个过程中,印度穆斯林一度寻求外部的突破。他们曾寄希望于土耳其的凯末尔重振伊斯兰,但凯末尔在革命成功后,驱逐了哈里发,土耳其义无反顾的走上世俗化的道路。
虽然国大党仍然是最大的党。但是暗流涌动。印度教,穆斯林各自有个性化诉求。穆斯林想单干,追求土地和自治,印度教则出现极端分子,不满于甘地对穆斯林的温和。甘地想要将不同种姓,不同教派团结在印度这个名字下,看起来异常艰难。
8.
甘地还是胜利了!英国人最终放弃了印度,但也给印度埋下了一根刺。印巴分治,让这根刺第一次刺痛了印度,也在长远的未来令印度如鲠在喉。
印度和巴基斯坦成为两个自治领。自治领,是英国殖民地迈向独立的最后一步,它意味着内政自治,自主制定贸易政策,有限的外交权,有自己的军队,但英国政府才有宣战权。巴基斯坦以穆斯林领袖真纳为总督。印度一方则由尼赫鲁掌握实权。英国分而治之的想法实现了。但对于印度人来说,教却逐渐大于国。
电影甘地传一个镜头令人印象深刻。印巴分治之后,边境大迁徙,巴基斯坦的印度教徒拖家带口到印度,印度的穆斯林要到巴基斯坦。绵延的国界线上,两个长长的队伍,相反而行,都是离家,都是漂泊,都是无家可归。苦难中的人们终于爆发,一声嘶吼,将眼前的一切归罪于曾经的同胞,如今的异教徒。两个队伍的人开始互相攻击,残杀。
纷争迅速绵延到巴基斯坦和印度国内。数以万计的死伤,加尔各答沦为地狱。大人小孩,无差别的复仇,屠杀。据统计,1947年8月至1948年4月底,印度与西巴基斯坦相互大逃亡的难民共达1100万,从东孟加拉逃往印度的难民为120多万,从信德逃往印度的则为40万,双方死于教派仇杀的人数约60万。
圣雄甘地痛心不已。为之奋斗一生的国家,陷入自相残杀。他决定绝食至死。依靠他个人的威望,各派别最终妥协,在他面前放下武器,一再保证,和平共处。但甘地的温和与爱,远未能抚平教派之间的裂痕。
1984年锡克教徒刺杀英迪拉甘地,印度教徒与锡克教发生冲突。
1992年12月6日,印度教激进分子捣毁了一座清真寺,3000平民被屠杀,其中大部分为穆斯林。
2002年,古吉拉特邦,一节火车车厢起火,58名印度教徒遇难。穆斯林被怀疑是纵火者。现任印度总理莫迪,时任古吉特拉邦首席部长。莫迪曾任印度国民志愿团宣传干事,之前说过,印度国民志愿团,是以建立印度教国家为目的。
事发后,莫迪举行仪式,在古吉拉特邦最大城市艾哈迈德巴德的大街上为遇难者送葬,这刺激了印度教徒的情绪。莫迪引用了牛顿的第三定律发言:每一个作用力,必有一个与之大小相等的反作用力。于是,一场印度教残酷的屠杀开始了……
在这之前的1948年1月20日,一位《印度教民族报》编辑,向甘地连开三枪。甘地口念印度教大神:“罗摩,罗摩啊”缓缓倒在了草地上。
印度痛失圣雄,尼赫鲁发表讲话:“我们生命中的光辉消逝了,到处笼罩在黑暗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