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了解医生这行真正的样子,也因为某个人的关系,我追过许多偏纪实的医疗剧和医疗纪录片。有时候难免越看心情越沉重,当然也常有融融暖意让人感动不已。希望片单里的剧集也能带给你沉默、感动、以及无尽的回味。
(排名——分先后,嗯!)
01 《人间世》
周全导演的纪录片。各大榜单、自媒体推荐的常客。仍然要在这篇把它放在第一的位置以示景仰。《人间世》覆盖了医疗领域的许多面,120急救、临终关怀、器官移植、试管婴儿等等,从题材选择就可以看出导演的野心。
完成度极高,人物的选择也很成功。记录的态度非常克制,没有煽情,把赤裸裸的困境、矛盾、绝望拍给你看,有好几集都是从头哭到尾的。
除了很多人关注的韩诗俊夫妇的那集,用儿子的见义勇为的奖励金去做试管婴儿的失独夫妻、在临终关怀医院笑看生死的老先生都很让人印象深刻。
02 《生门(纪实剧电视版)》
陈为军导演的13集纪录片(比电影版内容更丰富)。跟踪拍摄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妇产科的日日夜夜。《生门》在我心目中与《人间世》并列第一,可惜知名度不及后者。
里面每位患者的故事都让人心情沉重,背后折射的医保体制不完善、重男轻女、城乡收入差距等问题在社会层面上无解;在微观层面上重创着每个妇产科病人的家庭。
最常出镜的李医生专业水平过硬,难得的见惯人间冷暖还保持着娱乐全科室的幽默感。
比如在病人面前装成是自己的秘书;比如做剖腹产手术的时候刀口恰好划开了病人的玫瑰花纹身,他缝合的时候坚持要缝到每片花瓣完全对齐。
最打动人的是最后出场的脑瘫妈妈。每每为她和宝宝的情况揪心,都会被她的调侃逗笑。
另外她跟老公的狗粮也是甜到齁了。导演在最后一集关于脑瘫妈妈分娩的结尾处放了个剪辑大招,非常非常戳泪点。
03 《波士顿医务组(Boston Med)》 +《纽约医务组(NY Med)》
用美剧风格的节奏和剪辑来制作的医疗纪录片。目前B站有EF字幕组翻译的《波士顿医务组》全集。它的姐妹剧《纽约医务组》只有生肉,看上瘾的我硬着头皮刷完了。
这两部纪录片的一大亮点是除了关注医院日常外还跟拍医生的私人生活(does it exist?)。
比如做完手术急着去看女儿芭蕾表演的医生,一边拿着花跑着赶路一边嘴角咧着温柔的笑意;
比如在医院里非常tough总是迎难而上的医生,分手后搬出男友家,一脸疲惫和无奈;
比如资历最老的心外医生不情不愿地找同事给自己看病,被调侃"Doctors make the worst patients (同理还有lawyers make the worst witnesses)"。
另外不知道为什么基本上每集都有一例器官移植,极高频的出现率让我怀疑是不是为了号召人们捐献器官?
04 《ER》
94年开播的长青医疗剧,艾美奖拿到手软。主要讲芝加哥综合医院急诊室里的繁忙日常。里面有20多年前年轻可爱的玛姨和克鲁尼大叔。两人当年都靠着这部剧迅速蹿红。
ER里的急诊室走廊总是堆满各种器材、病人一个比一个难伺候、医生一个人当八个人用还得当心malpractice官司。
它让你看resident卡特怎样被带教医生花样压榨,让你看超有责任心的格林医生如何被病人气到跳脚,连我最爱的玛姨扮演的carol护士也要整天忍受新来的实习医生的使唤。
总之ER的一切都是光鲜亮丽的反义词。
它用乱七八糟的真实打动你。
05 《急诊室故事》
东方卫视良心纪录片,解说词极催泪。用全方位固定摄像头的方式拍摄,创意上借鉴下面的24 hours in A&E,但比它更深入地探究患者的困境、家属的难处。会穿插对患者和医生的事后采访,大家讲话都很实在,从不刻意煽情。
片头小男孩掉香蕉的镜头看一次笑一次。
摘抄两段片中颇为催泪的话:
病人家属肖斌:
平时老说自己要死了,跟我交待这个交待那个。真的走的时候却什么都没说。你说他平时说那么多干嘛,老说自己要死了。然后吩咐这个吩咐那个,该说的时候却什么都没说。
(爸爸独自抚养儿子肖斌长大,儿子28岁时爸爸突发心梗。父亲抢救过程中,儿子去借钱给父亲缴费,一会儿后回来,发现父亲已经不治身亡。)
旁白:
父母老了,开始跟不上时代,与儿女难以沟通,身体越来越衰弱,不停进出医院,判断能力越来越差,常常上当受骗。但不管有多麻烦,做儿女的都要照顾好他们,因为在我们一无所知,作为一个大麻烦降生在世间时,他们是满心欢喜地负担起我们的生命
06 《生命时速·紧急救护120》
东方卫视又一部良心医疗纪录片。创新之处在于关注院前急救环节,主要跟拍上海市3辆救护车上的3组急救人员的日常工作,然后集中剪辑。相比急诊室医生,120救护车的急救人员工作环境更恶劣,突发状况更多,糟心事也一件不少。
看了这部纪录片,才知道有多少急救资源被白白浪费:
-家属不同意就近送院,要求急救车在极堵车的早高峰时段,将病人送到50多个红绿灯以外的医院,只因该院有相熟的医生。
-医院的急救车通道常有各种私家车乱停放,紧急情况下救护车里的心梗病人根本等不起挪车的时间。
-经常发生的“压床”,即120将病人送到医院但是院里没有床位,病人只能一直躺在救护车自带的急救床上。急救组只能干等到有空余床位腾换后才能再次出车。
也难怪急救组常常流露出无力和无可奈何的神色。
不过这部纪录片略有瑕疵的地方在于有时比较煽情,例如急救人员在采访中经常强调不惧苦累,只为服务群众的信念。
怎么说呢,有信念当然好,但是仅仅靠急救人员的信念、情怀是克服不了急救资源浪费、效率低下、市民公共意识不足等横亘在急救行业面前的巨大困难的。
与其一味地用急救人员的情怀感动观众,不如将全片的重点放在探讨如何解决上述困难、让急救人员工作更为顺畅等目标上面。
相信中立、克制的叙述方式以及真诚探讨的姿态并不会减少观众对急救人员的敬佩,反而会引发大家更深的思考,带来真正的改变。
医院是汇集人情冷暖、炎凉世态的地方,因为人们的疾病和死亡最能暴露其身边人的人性之弱点。有时治愈,则皆大欢喜。更多的时候是漫长的等待、无能为力的失去,裹挟着医生的无奈、家人的愧疚、肇事方的为难,缓缓的从镜头里流淌到屏幕外。片单里的六部医疗片都谈不上娱乐,但或许算得上是中外医疗环境的真实写照。
更多精彩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小古微(littleguay)